江晓原:科幻是反思,不是科普
载2013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你曾经总结过,奇观、故事、思想是考察科幻电影优秀与否的三个标准,对于科幻小说而言也是如此?
:科幻小说不一定要有奇观,小说的形式不太利于展现奇观,虽然说可以想象。相反,对科幻小说的故事和思想的要求要提高。一般来说,小说拍成电影的时候先要简化故事,因为怕观众接受不了。况且一部小说里可以交代复杂的情节,但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是不可能的,这样对故事的要求,或者说对思想深度的要求,对小说来讲就更高。比如《银翼杀手》,小说其实是有几条线的,真正主角的内心冲突也没有电影里面那么激烈,电影把副线都拿掉了,使得故事集中在主线上,加剧了冲突,加剧了思想的张力,因此人们会觉得看电影比看小说更来劲。
现在中国的科幻电影作为门类是缺失的。
:当前国人对于科幻的理解存在误区?它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科幻与科普的关系要澄清。不能把科幻看成科普的一部分。当把科幻看成科普的时候就不会同意科幻这方面(对科学反思)的价值。科幻在西方是非常奇妙的,有一些事情是我们这里的人完全不习惯的。这几年我一直带学生对科幻进行科学史研究,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其实幻想和科学探索的界限根本分不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我曾和学生写过一篇论文来讨论关于“月亮骗局”这个事情。这个骗局和科幻之间暗藏着某种关系。
1835年,一家小报编造了一个故事,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好望角用望远镜看到了月亮上的人,相关报道源源不断刊发,轰动一时。但后来记者承认,这都是他编出来的。当公众知道这是骗局后,却没有任何人表示愤怒。那家报社也发表了今天根本没法想象的社论,说(这场骗局)只不过让大家从苦涩的政治现实中解脱出来一会儿。这一组报道被印成单行本,很畅销,公众都喜欢读,而且很快传播到欧洲。更有趣的是,赫歇尔本人虽然给另一家杂志写过一封澄清信,但却没有寄出,他压根就没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当时有人编这样的故事,是因为当时很多学者都在讨论月亮上的人,甚至讨论太阳上的人,整个事件可以看成一个科幻的嘉年华。大家一起借着这个事情狂欢一把,狂欢完了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但是不会愤怒。
:对科学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焦虑是科幻文学的主流吗?
:通常被视为科幻小说“祖师奶奶”的玛丽·雪莱,出版于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讲述了一个机器怪人的故事,就是一部对反思科学的作品。而在威尔斯1895年前后的作品如《星球大战》、《时间机器》等之中,未来已经完全是黑暗的。威尔斯以后的一个多世纪,西方科幻的主流都是对科学的反思,很难找到把未来描绘成光明、乐观的世界的作品。
通常被认为最好的三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王和韩是明显反思科学的,刘是异数,他自己说他是唯一坚守(科学)的。他甚至觉得其他中国科幻作家都在妖魔化科学。可是他的思想有深度、有力度,有尽管他的科学主义观念我不赞同,但我仍然认为他是中国最好的科幻作家。但在他的作品中也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既然热爱科学为什么还要悲观?因为他要思考人性,在他那里人性是黑暗的,人性的黑暗决定了作品也是黑暗的。悲观的作品才有思想深度,乐观的作品是不可能有思想深度的。
: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分歧是科幻小说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吗?
:应该说不是。我曾经和刘慈欣就此进行过对谈。刘慈欣的《黑暗森林》(《三体2》)中,两艘宇宙飞船不宣而战,因为未来只有这么一点资源了,都想立刻把对方杀掉,拿到对方的资源,让自己生存得更长久一点,对于这种极其冷酷的东西,刘慈欣认为如果人类最终到了危机时刻就要这样做。如果让他讲《阿凡达》,他肯定认为导演是错误的,人类就应该发动战争,因为是为了生存,在道德上是有合理性的。
科学技术曾经确实如刘慈欣所说的,可以用来战胜疾病和死亡,但那是科学的纯真年代。所以我最近接受访谈时说,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
:起码在中国,科幻和科研没有关系。相关机构讨论某些政策的时候,会把科幻电影的导演请过去参加。我们的作家的想象力也没有非常卓越,目前还只是科学来影响科幻。如果科幻拥有了更多读者,在社会上有更大的影响力的时候,科幻影响科研或许有可能。
:科幻作品和现实如何对接?如何反思当下?
:韩松的作品其实有不少反思,王晋康的作品里也有。比如韩松的《高铁》,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韩松对这个事情也有反思。
再举个例子:很多科幻作品都想象过同样情景,在他们展开故事的年代里,人类已经生活在别的星球上了,通常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人类曾经住在一个叫地球的行星上,那个行星已经废弃了。我看到的很多科幻作品,他们想象地球废被弃的原因是一样的,辐射。或者是因为爆发核大战,或者没有爆发核大战,但是核电站出了问题。这些人不约而同想象地球被迫废弃的原因是核辐射,这正反应了对目前利用核能方式的相当普遍的忧虑。

寒假四部经典科幻小说:带你领悟未来科技与人文的交汇
在这个寒假,向身边的孩子推荐一些经典的科幻小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不仅是对他们好奇心的回应,也是对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激发。科幻作品,往往能带领读者穿越科学与艺术的边界,为他们展示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宇宙景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妨一起走进阿西莫夫、刘慈欣等大师的科幻世界,去理解那些在书中探讨的情感、思想与科学智慧。
科幻小说这个概念,源于19世纪的英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文思潮的变革,它逐渐成为了文学的重要分支。小说在推测未来、假设科技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阿西莫夫的《基地七部曲》为例,就切中了未来文明的发展、权力的流转及人性的复杂等核心问题。与此同时,科幻的本质又是对于人类历史、科技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
在拟定参加读写课程时,这样的文学背景绝对能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力。通过阅读经典科幻小说,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共鸣,还能在阅读中获得对科学、历史和人文的基本理解。这是任何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所具备的核心魅力。
四部经典科幻小说解析 1. 《弗兰肯斯坦》——科学怪人之梦与反思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年)常被认为是科幻小说的开端,其主题围绕着科学的伦理及人类在探索未知时可能引发的后果。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作为一个为了科技而不惜一切的科学家,最终却因自己的创造而受到惩罚。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对科学探索的无限好奇与其潜在危险进行了深刻反思。通过斯图尔特的痛苦与挣扎,感受到科技的非线性影响以及人与时间、空间的复杂关系。
2. 《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文艺与航天的启示
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不仅描绘了前往月球的宏伟构想,同时也表达了对梦想追求的坚定勇气。小说以幽默而轻松的笔调探讨了科学的可能性与创造力的无穷,而在不同角色的互动中,将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描绘得淋漓尽致。实际上,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的航天探索奠定了基础,见证了人类不断突破科学极限的伟大历程。
3. 《世界大战》——不屈的反抗精神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世界大战》通过外星人攻击地球的情景,展开了对人性的思索与生存意义的深刻理解。在这部小说中,地球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对侵略者,他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量。书中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探讨启示读者,在绝境中寻找光明与希望,反映了抵抗与和解的艰难选择,是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经典。
4. 《基地七部曲》——人类未来的探索与反思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七部曲》系列,无疑是科幻文学的巅峰之作。它通过一个宇宙中多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探讨了命运、时间以及人类对未来的影响。故事不仅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历史进程中的复杂道德选择。通过对角色的塑造,阿西莫夫让读者在紧凑的情节中思考存在的意义、权力的轻重以及文明的真正价值。
作为一名书评人,我认为,这四部作品虽然年代各异、风格迥异,却在展现科技与人文交汇的同时,让我们得以反思何为人类的未来。这些小说不仅是科幻作品,更是社会历史的启示录,交织着科技的力量与人性的脆弱。相较于日常生活的琐碎,读这几部书使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其中,我特别喜欢《弗兰肯斯坦》,因为它以悲剧的形式对科学的探索发出了警告,恰恰反映了今天科技社会的许多现实挑衅,这意味着人类在面对科学与选择时,需具备更深的思考与道德意识。《基地七部曲》则为我打开了更大的视野,激励我去探索复杂的人类命运和文化交融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这四部经典科幻小说能够让年轻读者在寒假期间得到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共鸣。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科学知识,且在想象的世界中,我们能听到来自历史与未来的回声。这些书籍适合各个年轻群体,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灵感与慰藉。此外,《弗兰肯斯坦》、《从地球到月球》、《世界大战》和《基地七部曲》这四部作品,为人类的未来留存了重要的思考与想象,值得一读再读。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探索、思考,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科幻片梗出处含义介绍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新兴词语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有些本来这个意思的词语都可以变成另一种含义的网络用语,被网友广为流传,近期有个“科幻片”的梗很火,这个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电视题材吗,那么想知道的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剧品的一种题材,在网络上这个词是网友用来形容一些非常甜美、令人羡慕的爱情,就像科幻片一样,让人感觉很惊讶、很不真实的感觉,还可以称为:《科幻爱情大片》。
2、这个词也不单是形容爱情的,也可以用来形容平常生活中一些奇怪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这种用法比较少,很少有人这么用这个梗。
3、比如:“今天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看见天上有个像飞碟一样的东西在飞,我真懵了,科幻片是吧。”
相关资讯
想象思维与探索精神
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良好氛围中,科普科幻教育对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实践、意义和难点等话题,一直颇受关注。近年来,《科普时报》的多个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