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思维与探索精神
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良好氛围中,科普科幻教育对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实践、意义和难点等话题,一直颇受关注。近年来,《科普时报》的多个专栏作者也曾撰文参与过讨论。就我所见,热议中高频度出现的,是诸如科学、科幻、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思维这样的词汇,以及对它们彼此关系的解析。今天再次亮相的“面向未来做教育”专栏,特别聚焦的是科普科幻教育的“红利”,后续还会展开更为具体的案例。
拜读周群老师的专栏文章后,随手翻阅加拿大作家李利安·H.史密斯著《欢欣岁月》,一部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经典著作,注意到作者的一个提示:应该阅读富于想象的书。遂又有了一点感悟,也产生了一些联想。且看她写道:“创造性的书籍也许并非百分之百实用,但它们也以另一种方式培养着心智。它们会给予儿童眼界与意识、美与成长。只有跟比自身更宽广宏大的事物接触以后,只有当心智被它们拉伸得更宽阔,逐步走向想象的方向,人才有可能成长。因为越是富有超凡想象力的书,与纯文学的渊源也就越紧密,其品质也就越接近于那些伟大的书。”
这里谈的自然是文学的想象。那么,科学的想象又如何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幻,常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各种可能性的“思想实验”,也是在创造一种替代性的历史或情境,它更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想象思维与探索精神。
早年我曾多次采访过“写科幻的院士”、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先生,听他谈起他的科幻创作和他对科幻教育的理解。他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想象总是来源于现实、超前于现实,最后又改变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是推动人类文明的真正动力。再看,“科幻”这个名词中既然出现一个“科”字,就说明科幻不是梦想,不是空想,不是神话,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幻想,是一种超前于现实但在将来——哪怕是遥远的将来能够实现的事实。
因此,好的科幻作品确实能够预先描绘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启发读者的想象开拓能力,树立和坚持钻研科学的决心,还能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觉悟上的提高,而且比说教式的科普读物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一次,潘家铮院士谈到,目前在我们的年轻人的思想中,有两种矛盾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并加以纠正:一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思想不活跃,创新与创造意识不强。还有一种是内心浮躁、想入非非,总想突发灵感、一鸣惊人,不愿做艰苦的基础性的工作。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我国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的科普和科幻创作,应该是既有利于人们解除思想枷锁、敢于超越现实,但又不致误导人走上“幻想联翩、不务正业”的错误境地。“科幻与科普必需并重兼行”。
是啊,要多读读富于想象的书,但也要认识到:幻想是思维的翅膀,科学才使人真正飞翔。愿科普科幻教育能够释放更多“红利”,更好地助力学校科学教育!

雨果奖入围作者江波:中国科幻必将和中国的国运联系在一起
10月18日至10月22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世界科幻大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题活动,此次是这一盛会首次走进中国。成都也因此成为亚洲第二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
10月21日晚,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雨果奖”也将在成都科幻馆揭晓。此前曾经获得过雨果奖的中国作家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三体》和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本届科幻大会是否会有中国作家获雨果奖广受关注。
今年,共有5名中国作家的科幻作品入围雨果奖,其中江波的《命悬一线》、任青的《还魂》(英文版)、王侃瑜的《火星上的祝融》、鲁般的《白色悬崖》入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海漄《时空画师》入围“最佳短中篇小说”。此外,《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入围“最佳相关作品”。
其中《命悬一线》讲述了中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出现事故时营救外国宇航员的故事,故事中有大量技术细节描写,独具特色。在世界科幻大会召开之际,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该篇入围小说的作者,中国硬科幻代表作家之一的江波进行了采访。
因读者喜爱入围雨果奖 科幻作家最重要的特质应当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你是何时知道自己的作品《命悬一线》入围2023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的?对于这次入围雨果奖,请问你有什么感想?
公布入围的时候知道的,具体日期记不清了。对于入围,当然是感到非常欣喜,雨果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科幻奖项,也是全球知名度极高的科幻奖项。这一次以中文作品入围,可以看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契机,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一个展示。
作为在科幻界耕耘已久的科幻作家,你有许多成名作品,请问在众多作品中,《命悬一线》为什么能够入围雨果奖?
雨果奖是第一次以中文作品入围,对于中国的作者来说,之前要入围雨果奖,首先要翻译为英文,然后要和众多优秀英文作品竞争,所以入围并不容易。《命悬一线》能够入围,大概有很多中国读者比较喜欢它吧。毕竟雨果奖是一个投票的奖项。
:能否谈一谈,你最初是为什么走上了创作科幻作品的道路?你认为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什么?
我走上科幻道路有两个因素,第一,是我小时候阅读了许多科幻小说,种下了一颗科幻的种子,第二,是在上大学期间,参加了科幻世界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征文比赛。总的说起来,应该是兴趣驱动吧,我对科幻的东西一直很感兴趣。
科幻作家最重要的特质,应当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知识越是成体系,越是理解得深刻,也就越是能够生发出富有意义的想象。
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馈 未来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
10月18日,世界科幻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你对于本次大会的召开有何期待?你认为世界科幻大会在中国召开有何意义?
期待能有中文作品可以获奖,也期待它成为一场交流的盛会,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科幻进一步发展。世界科幻大会在中国召开,意味着中国对于世界始终打开大门,愿意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期待着,能够把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促进世界对中国的更多了解。
随着《流浪地球2》、《三体》等的火爆,有观点认为2023年是中国科幻“元年”。对于国内科幻行业的发展现状,你怎么看?
中国科幻发展有漫长的历史轨迹。元年的提法,大概是为了新闻价值。三体的流行,已经有快十年了。近些年科幻电影的异军突起,的确给中国科幻注入了新的力量。我认为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应当是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它对应着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全面发展,文化从来都是社会现实的反馈。
你的作品《移魂有术》在2021年被改编为电影《缉魂》,能否讲一讲你对于科幻文字作品影视化的经验?
这个并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因为科幻作品的影视化,肯定会越来越多,对于作者来说,大概最重要的事,还是写出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科幻小说。影视化的问题,应当留给影视圈的同仁来做。
请问科幻本身与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哪些联系?科幻作家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肩负哪些责任?
科幻作家的唯一责任,就是写科幻小说。所有的文学都是社会现实的某种映射,科幻也不例外。只不过它会把视野投向未来。科幻小说家作为群体对于社会发展并无特定的责任,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如果某些科幻小说家同时具备了未来学家的特质,那么他的确可以对于未来社会发展指点一二,参与到更现实的社会构建中去。
你认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品中,“科学”的成分与“幻想”的成分应该怎样分配才合适?你更倾向于重“科”还是重“幻”?
凡是使用了科学概念的小说,都可以归为科幻小说。并不是说这个小说中科和幻一定要有怎样的配比才最合适。我们应该放开心态,让作者创作最适合自身的小说。只是,在所有的科幻小说中,有一部分具有未来主义的倾向,它往往基于非常扎实的科学基础,展示的想象也非常符合逻辑。这类小说,可以认为是科幻小说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除了提供娱乐价值,还能够对未来社会进行展望,提供更多的社会价值。
在你看来,科幻与科普、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一切的基础,我们当前的时代,可以认为是科技时代,科学理解之下的技术发展迅猛。科普则是把相关的科学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科幻是给大众提供一种娱乐内容。这三者间,科学是主体,科普和科幻都是对科学的一种发扬,而科普和科幻之间,则是交融的关系。科幻小说在不知不觉中就在进行科普,而科普则不断地扩大着科幻小说的受众群体。
你怎么看从去年年底到今年火爆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及其他飞速进步的技术?许多科幻作品中的桥段未来会成真吗?如果自己作品中的技术描写被现实“超越”,你会有何感想?
人工智能在短期内会取代许多重复性的脑力工作,这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则尚未出现,但我认为用不了太久,我们也会看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出现。自己作品中的技术被现实超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因为科幻作家描述的东西,往往会超越现实许多。就算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也没有到科幻作家所想象的那种全能机器的地步。
展望国内科幻产业的未来,你的愿景是什么?
中国科幻必将和中国的国运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科幻也一样。追赶和超越,是当下中国科幻的主要命题。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享誉世界的科幻形象,中国的科幻创作者,会向世界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记者联系邮箱:luoyidan@xjbnews.com
从美剧《基地》小议科幻:如何面对未知陆飞的财新博客
我爱看科幻,但一般只爱看硬的;而且记性不好,所以不是那种前生今世都记得门清的铁粉。
最近看了两集苹果的《基地》,实在忍不住去豆瓣知乎上看评论,果然一票儿都是吐槽。
中午又看了一篇公号,写的是对《异星灾变》(Raised by Wolves)第二季吐槽(其实第一季我也没觉得有多好看),所以今天就想写点自己对科幻的理解。
如果人类已掌握星际旅行技术,并在太阳系或银河系各处分布居住,人类相互间的组织、架构、通讯会是什么样的形式?
有人会说这不重要,科幻重要的是脑洞,是外星异景,或者时空概念、技术革命、人性光暗、爱恨情仇之类。
我却感觉,如果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其它都是扯。
比如《沙丘》,原著好多年前看过半本,最近看了电影,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把星际背景换成维斯特洛,活脱脱一本《权游》。
剧中人物造型、处事风格、社会架构,让我感觉看的不是几百年后,而是几百年前。
再说《基地》,就算阿西莫夫有意复刻罗马帝国的溃败,但没想到影视剧真的拍了一部罗马。几百个星球,几万亿人口的“帝国”,竟然是以罗马方式统治的。
当然,这两部原著都是几十年前的经典了,不容我置喙。
但是作为一部科幻作品,一定要有的前瞻性,即所谓“站在未来看现在”。
几十年前阿西莫夫让人惊叹的在于,一是心理史学——几乎是当今行为心理学和大数据的综合体;二是机器人定律。
这种开创有多历史性就不需我重复了。
回到原来的问题:什么样的形式?
我认为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简单地说,尼安德特人无法想象智人社会在其掌握语言后是如何架构的;印第安人无法想象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是如何运转的;工业革命前的人类是无法想象拿着手机的人的通讯和社交模式的。
所以这是一种后来者偏差:其实你是无法理解未知的。
就像整个人类舰队被一个水滴干掉。
再看《今日简史》里有一个例子:16世纪,印加和阿兹特克两大帝国近在咫尺,却互相毫不知情,被西班牙人用同一种卑劣的手段先后消灭——这所谓“近在咫尺”也是现代人的眼光,放在当时,从智利到墨西哥可能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所以,你也只会站在现在看过去,而不是走回到过去。
现在的地球上,有哪个国家还会采用罗马式统治方式?
那为什么几百几千年后(《基地》里至少是一万多年后)人类建立起银河帝国时,又变成罗马了呢?
所以,所谓“站在未来看现在”应该改为“站在未知看现在”。
在此基础上,时空概念、技术革命、人性光暗、爱恨情仇之类,都是故事。
不过,既然未知是不可理解的,如何“站在未知看现在”?
《降临》这部电影有点意思。虽然也有些Hannah之类的噱头,那是人类一种盲人摸象的自信,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窃喜,亦或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敬畏。
上周刚看完《The Expanse》S6,觉得除了某些人物情节,大部分还是不错的。星环、异星上的角、哥特人……一方面脑洞开得可以,一方面告诉人们,当面对未知时,不要尝试马上理解未知。
人类用了多少万年才学会行走、说话、走出非洲、认识自身,而现代人最大的狂妄就是不承认“我不知道”(《人类简史》还是《今日简史》里也有类似观点),甚至出现用N倍速看一部电影的人。
《基地》电视剧里,飞船用878天飞了5万光年(不穿虫洞折跃之类),其平飞速度是光速的20800倍。
我想不出除了过分自信外,编剧还能出于何种勇气或目的写出这个细节(原著无此桥段)。
未知就是未知,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人类想了N种从自身、现时角度出发的应对三体入侵的方案,都被秒破。
只有两个方案有点意思,一是罗辑的“确保互相毁灭”——虽然也是现时的方案,但至少人类至今没有想出结束这种威慑的方法(当然最好别有)——属于将未知置于未来。
第二是“思想钢印”,这个方案虽然对抗三体人无效,但在未来的情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未来,无论时空概念、技术革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架构、组织、通讯和交流方式,对当下来说都是未知的。所以没有必要,也根本无法,复刻一个现时或过去的世界观给未来。
另一方面,人性光暗、爱恨情仇(假如人类没有灭绝的话)是不会变的,所以,很多科幻作品走的是这个方向(包括“思想钢印”)。
《海伯利安》前两部讲的是宇宙空间和时间纬度下的人性,个人认为比较好看;后两部看似是人类与AI的对抗,其实讲的是宗教和自由,说到底是信仰的故事。
《The Expanse》的主题是政治和政治正确,前者好看,后者无语。
《星际穿越》则是人类用已知作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大部分人失败了。只有极小部分到达了未知,但是只浅尝辄止,没有出现《海伯利安》结尾“用爱发电穿越宇宙”的情节。
《三体》的核心则是:生存。三体人、叶文洁、地球人、云天明…每个人每个文明都是。大刘一定对严酷的社会生存法则有过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生存。有时这个词会变成:道德观是否可以阻止做正确的事情。
一个可怜小女孩快饿死了,你可以偷(或者用暴力抢)面包来救她么?
黑人是否可以因为种族而获得入学指标,从而挤掉(更具潜力的)白人、黄种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是否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以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这是一个(到目前为止)无解的问题。而且我相信在到达未知之前,这个问题依然无解,
所以,基于上面这个认识,我觉得某些科幻是“好看”的(还有些没想起来,没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