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五代十国:武夫当权,道德沦陷

更新时间: 2025-08-24 21:42:18

阅读人数: 771

本文主题: 不忍细看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短暂分裂的时期,从公元907年—960年。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十国则是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同样是一段分裂的历史,这段历史并不如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令读者耳熟能详,一方面五代十国的割据时间相对较短,政权较多,更迭频繁,另一方面统治者大多乏善可陈,留下可圈可点的统治者并不多。而五代十国之前的唐朝以及之后继起的宋朝,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政治军事也可圈可点,也让五代十国这段历史被淹没在唐宋的光环之下。如果说读者对这段历史还算比较熟悉的地方就是对南唐后主李煜略知一二,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让南唐的末代君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帝王,李煜并不成功,作为诗人,李煜确有非凡之处。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是墨竹最新的一部力作,通过诙谐的语言,把五代十国这短短数十年政权更迭,以及政权更迭中的刀光剑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本书构建出对五代十国历史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这段历史其实延续了自安史之乱,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而衰,虽又苟延残喘了很多年,但是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终于导致唐朝最后走向了灭亡。朱温代唐以后,五代十国逐渐形成。而处于北方的五代政权的更迭,更是上演了只为夺权,不择手段之能事。五代这段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渺小的一瞬,政权的更迭比翻脸还快。汉朝形成独尊儒术,君臣体系完整而又严格,统治还算是极为有序的。而在五代十国这段时期,典型的武夫夺权,而在夺权过程中,也把人性丑恶的一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段历史的另外一个后遗症,是影响了赵匡胤建宋之后的统治理念。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也是五代更迭的一个翻版,但是赵匡胤夺权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而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篡权的历史重演,在有宋一朝,形成了“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局面,既有效避免了武将夺权,也导致军事实力的下降,以至于在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遭败绩。 《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挖掘了很多读者不曾知道的历史,给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素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五代十国:武夫当权,道德沦陷

乱世见人心

五代十国的历史,在上学的时候只是课本中的几页文字,一笔带过。因为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这个时期就是“乱”的代名词。但是台海出版社的《不忍细读的五代十国史》确实别出心裁,就像封面上写的那样:“粗看,五代十国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细看,它却是一部奇特的创业史、奋斗史…” 在形式上,《不忍细读的五代十国史》一书很自然的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划为“五代兴替”和“十国争雄”两篇。而每一篇的每一个章节和每一个小章节的名字也十分讲究,用了对仗的形式,足见作者的用心和文字功底。 在内容上,这本书是以各个政权的主要人物为中心,阐述政权更替的来龙去脉,并将一些鲜为人知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巧妙的整合其中。正是这些故事,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刘玉娘,后唐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6岁的时候遭遇兵灾与父亲走散,机缘巧合被李存勖宠幸,但李存勖已经有了正妃韩氏,次妃伊氏。随后,刘玉娘为李存勖生了第一个儿子李继岌,母以子贵,刘玉娘有了与韩、伊二人争夺皇后宝座的资本。但刘的父亲刘山人突然出现认亲,而刘玉娘却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对此矢口否认,还下令打了其父二十军棍。最终,刘玉娘如愿登上皇后宝座。这个故事虽然很小,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也是微不足道。但是,它显示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古代的坏女人形象,多是对丈夫的不忠,而对父母的不孝,这个刘玉娘可算是独占鳌头了。 南唐后主李煜,一个名垂千古的词人,却被命运安排做了皇帝。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本来自己也不愿当皇帝,但是他的几个兄弟都不争气,人人向往的皇位,李煜是躲都躲不掉。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明熹宗朱由校也是如此,一个木匠高手,却生在帝王家。在百姓看来,能够生在帝王之家,这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可这对李煜和朱由校等来说,这是人生的悲哀开始,这是不是讽刺呢? 此外,还有历史上吃鸡最多的马楚政权的马希声;杀害兄弟最多(15人)的南汉政权的刘晟;和李煜一样的词人皇帝孟昶… 《不认细看的五代十国史》真的是写的很详细了,将那个以“乱”出名的时代较为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史学态度。其实,这个时代下的人们就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他们所表现的人性丑恶的一面也是可以接受的,当人性面临诱惑之时,没有几个人能够抑制住自己的欲望吧。如果每个人能稍微控制一点,人类就会进步一点吧。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多少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多少泪珠多少恨,倚阑干——读《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五代十国,乱世造就枭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要么名垂千古,要么遗臭万年。 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上,权位之争超乎寻常,君臣有间,父子无信,兄弟相残,所谓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在权力与欲望面前被撕得粉粹,荡然无存一丝一毫。在文化方面,五代十国时期大不如唐朝,尤其是北方几乎处于停滞或倒退。十多个政权互相攻讦,又互为从属,还有时不时南下搅局的辽国。各方势力为了抢地盘、争名头,打着各种旗号相互角逐、厮杀、攻伐,各路江湖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后人重温这段历史,可谓精彩纷呈,但生逢其时的百姓却叫苦不迭。热闹过后,都如浮云一般散尽,只留下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思考、评述与回味。“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粗看,五代十国是一部短暂的分裂史、混乱史;细看,它却又是一部部创业史、奋斗史……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背后,展露的却是雄韬伟略,留下的是一段段传奇佳话,印证的历史变迁与局限。其间不乏有道明君,后周太祖郭威,生性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后周世宗柴荣,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其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柴荣虽然未能实现为君3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决定了他必将成为结束中唐以来200多年割据动荡的决定性人物,为统一破碎的山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战乱之间,最苦的莫过于百姓。蔡州秦宗权所到之处,肆意烧杀,千里无人烟。后梁与晋之间连年战争,使今晋南豫北不少地方“里无麦禾,邑无烟火”。后梁还数度决开黄河以阻挡晋兵,致使今河南、山东广大地区洪水泛滥,造成了巨大的人为水患。唐代繁荣的东都洛阳迭经战乱,变成了瓦砾堆,荆棘丛生,在籍的民户还不满一百户。后唐以来,华北平原地区又不断遭受契丹侵扰,卢龙镇所属诸州均遭摧残。后晋时,契丹骑兵深入中原内地,所过之处焚掠一空,千里内“民物殆尽”。开封至洛阳数百里间人烟稀少;相州民被杀死十余万人。河中与凤翔等镇在后汉时发动叛乱,战死饿死的尸体有二十万具以上。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无辜群众常遭惨杀。战争破坏和苛重赋役促使人民数以万计地饿死或流徙他处。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别离当乱世,骨肉在他乡。语尽意不尽,路长愁更长。那堪回首处,残照满衣裳。” 翻开历史的这一页,在大唐奄奄一息之际,朱温迫不及待地树起了“大梁”的新招牌,心满意足的坐上了五代的第一把金交椅。从此,乱世枭雄们又爱又恨的那个大唐开始逐渐堙没在历史长河中,“后梁篡唐,掀五代乱世之幕。” 五代乱世中,要说哪一个政权,集喜乐悲怆于一身,非后晋莫属。喜的是,它有一个“儿皇帝”,50岁的人认30岁的人当父亲,开历史先河。悲的是,它对辽国的割地称臣,为后世子孙留下了长长久久的祸患,“石晋之殃,与狼共舞为哪般。”这个依附于辽国建立起来的政权,在风雨飘摇中仅仅维持了11年,但后人却把它的故事讲述了一千多年。 中国历史上称“汉”的朝代有很多,“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最早刘邦孕育的大汉帝国,临御华夏四百年,威深德厚。因此后世出现了多个“山寨”汉朝,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便是其中之一,其昙花一现,只存在了四年便灰飞烟灭,如黄粱一梦,梦断帝王将相,转眼成空,但是它的香火却延续了三十三年。“短命后汉,一朝二帝三春秋梦。” 五代兴替,十国争雄,历史上,几十年,只如沧海一粟,五代十国更似浓缩版的中国历史。皇位你争我夺,军阀明争暗斗。英雄逐鹿,乱世悲歌。一个战乱纷纷的时代,一段人人欲得天下的历史。斗争之残酷、命运之无常,让后人为之震撼。“菡萏香销碧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