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评论推荐
isbn:9787506365437
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s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jue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这部小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bai年bai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有影响的10部作品 ”。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te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 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 光充斥的农村。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 埂的树下,我毫wu顾忌地拿起积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 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 而去。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 瓜吃得*多的yi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 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 了一支《十月怀胎》。我*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 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 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的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 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
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 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我整日张大嘴巴打着哈欠,散漫地走在田间 小道上,我的拖鞋吧嗒吧嗒,把那些小道弄得尘土飞扬,仿佛是车轮滚滚 而过时的情景。
我到处游荡,已经弄不清楚哪些村庄我曾经去过,哪些我没有去过。
我走近一个村子时,常会听到孩子的喊叫: “那个老打哈欠的人又来啦。” 于是村里人就知道那个会讲荤故事会唱酸曲的人又来了。其实suo有的荤故事suo有的酸曲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知道他们的兴趣在什么地方,自然这也是我的兴趣。我曾经遇到一个哭泣的老人,他鼻青脸肿地 坐在田埂上,满腹的悲哀使他变得**激动,看到我走来他仰起脸哭声geng为响亮。我问他是谁把他打成这样的?他用手指挖着裤管上的泥巴,愤怒 地告诉我是他那不孝的儿子,当我再问为何打他时,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了,我就立ke知道他准是对儿媳干了偷鸡摸狗的勾当。还有一个晚上我打 着手电赶夜路时,在一口池塘旁照到了两段赤裸的身体,一段压在另一段 上面,我照着的时候两段身体纹丝不动,只是有一只手在大腿上轻轻搔痒 ,我熄灭手电离去。在农忙的一个中午,我走进一家敞开大门的房屋 去找水喝,一个穿短裤的男人神色慌张地挡住了我,把我引到井旁,殷勤 地替我打上来一桶水,随后又像耗子一样蹿进了屋里。这样的事我屡见不 鲜,差不多和我听到的歌谣一样多,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 我就会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
那个夏夭我还差一点谈情说爱,我遇到了一位赏心悦目的女孩,她黝 黑的脸蛋至今还在我眼前闪闪发光。我见到她时,她卷起裤管坐在河边的 青草上,摆弄着一根竹竿在照看一群肥硕的鸭子。这个十六七岁的女孩, 羞怯地与我共同度过了一个炎热的下午,她每次露出笑容时都要深深地低 下头去,我看着她偷偷放下卷起的裤管,又怎样将自己的光脚丫子藏到草 丛里去。那个下午我信口开河,向她兜售如何带她外出游玩的计划,这个 女孩又惊又喜。我当初情绪激昂,说这些也是真心实意。我只是感到和她 在一起身心愉快,也不去考虑以后会是怎样。可是后来,当她三个强壮如牛的哥哥走过来时,我才吓一跳,我感到自己应该逃之天天了,否则我就会bu得不娶她为妻。

复旦中文系教授不必读书单:所有成功学、鸡汤类书都是骗人的
严锋,江苏南通人,1964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业余为随笔专栏作家,音乐评论家,资深电脑游戏玩家,电子阅读器发烧友,IT产品评论家。
复旦中文系教授写了“不必读”书单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为我们开了一个“不必读”书单。毕竟人生有涯,与其浪费在不值得的书上,不如多读些经典。
这么说会激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小说真的不是我们的强项。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三言二拍”等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义》,人物刻板,情节单一,思想陈腐,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轻时写了一本《封神演义导读》,那时候真是太缺钱了......
2. 绝大多数的从“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我很佩服开天辟地的现代文学先贤们,他们的功劳永垂不朽,但这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说的。除了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曹禺等少数几位,总体上真的比较幼稚,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作为一个苦命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我已经忍了很久了。
3. 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我基本上全部看过,有绝对的发言权。这段时期的作品,非文学的因素占比例太大,而这些非文学因素也已经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饿急了什么都吃,捡到碗里都是菜了。
4. 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最难写的小说之一,需要经历、学识、性情、沉浸,最吃细节、韵味、笔力、文字功夫,这些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困难。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描写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封疆大吏:“激动得两眼闪动着泪花”;“激动地握着桑治平的手说”;“两双滚烫的大手紧紧地握着”;“凝重的目光遥望着窗外”;“人生难得最是情。是的,情难得!”……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其实也很烂,真正好看的也就那么少数。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好看,还不是好。我业余喜欢看外国通俗小说,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好,因为好看的实在太少了。绝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包括许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James Patterson,号称头号畅销作家,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战斗圾。
无论中外,名著的续书都很失败,道理很简单:期待太高,此作者非彼作者。
《刘心武续红楼梦》《德温特夫人》《斯佳丽》《傲慢与偏见与僵尸》......都完美解释一个成语:狗尾续貂。
所以,喜欢续的人都要小心了......
这条会引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哲学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渐被科学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读者的视野了。更糟糕的是哲学著作往往还很晦涩,需要花费极多的时间精力,最后能得到啥还不好说,所以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还可能误入歧途,风险很大,慎入!
文学青年动不动就海德格尔如何,维特根斯坦如何,胡塞尔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退一万说,即使你看得懂,你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么?有这时间,喝杯咖啡,谈个恋爱,出去看个风景多好。我年轻的时候,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都用来啃哲学,结果什么也没啃出来,只啃出个晚婚.....
8. 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
严锋教授的“吐槽”确实很切中要害,我们选择书的时候也可以有意识避开这些书目。
毕竟人生有涯,与其浪费在不值得的书上,不如多读些经典。关注一往文学,每天给你推送文学经典。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3首以上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用附件形式发送邮箱:779235484@qq.com。
严锋:有哪些书,其实是没必要去读的?
严锋老师(fudanyanfeng)
人生有涯,千万不要不加选择地读书,这里提供一份
首先我从来不认同开卷有益这种说法。读书并非开卷有益,有些书无益,有些书无聊,有些书还有害。读书要做减法,从前如此,现在更如此。现在读书的时间本来就被微博微信挤掉那么多,剩下的就更要小心使用了。信息时代,如果什么都看,人就被信息淹死了。
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的差别也非常大,专业人士需要搞清楚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一切文献,有趣无趣都得看,也是没有办法。非专业人士就没有必要受这个罪了。所以对于专业人士推荐的书,非专业人士也要长个心眼,别听见风就是雨,也许他的蜜糖,就是你的毒药。
我也不认同要多看经典的说法。很多经典的意义,仅仅是一种历史意义,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照亮了人类的道路。但我们对之顶礼膜拜就可以了,今天就不用真的去读了。比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这是中文译名,原名《关于诸天体的一般发展史和一般理论,或根据牛顿原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机械起源》,扉页是“敬献给腓特烈陛下,普鲁士国王,勃兰癸堡侯爵,神圣罗马帝国富内大臣和选帝侯,西里西亚元首和大公爵,等等,等等,等等,我的最崇高的国王和君主。”)
我是中文系的,所以主要谈谈文学方面不要读的书。
这么说会激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小说真的不是我们的强项。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三言二拍”等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义》,人物刻板,情节单一,思想陈腐,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轻时写了一本《封神演义导读》,那时候真是太缺钱了......
2. 绝大多数的从“五四”到194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我很佩服开天辟地的现代文学先贤们,他们的功劳永垂不朽,但这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说的。除了鲁迅、沈从文、老舍、张爱玲、曹禺等少数几位,总体上真的比较幼稚,从普通读者的角度,真的看不下去。作为一个苦命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我已经忍了很久了。
3. 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我基本上全部看过,有绝对的发言权。这段时期的作品,非文学的因素占比例太大,而这些非文学因素也已经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饿急了什么都吃,捡到碗里都是菜了。
4. 绝大多数的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最难写的小说之一,需要经历、学识、性情、沉浸,最吃细节、韵味、笔力、文字功夫,这些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困难。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描写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封疆大吏:“激动得两眼闪动着泪花”;“激动地握着桑治平的手说”;“两双滚烫的大手紧紧地握着”;“凝重的目光遥望着窗外”;“人生难得最是情。是的,情难得!”……
Come on, give me a break!
其实也很烂,真正好看的也就那么少数。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好看,还不是好。我业余喜欢看外国通俗小说,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爱好,因为好看的实在太少了。绝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包括许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James Patterson,号称头号畅销作家,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战斗圾。
无论中外,名著的续书都很失败,道理很简单:期待太高,此作者非彼作者。
《刘心武续红楼梦》《德温特夫人》《斯佳丽》《傲慢与偏见与僵尸》......都完美解释一个成语:狗尾续貂。
所以,喜欢续的人都要小心了......
这条会引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哲学有很多功能正在逐渐被科学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读者的视野了。更糟糕的是哲学著作往往还很晦涩,需要花费极多的时间精力,最后能得到啥还不好说,所以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还可能误入歧途,风险很大,慎入!
文学青年动不动就海德格尔如何,维特根斯坦如何,胡塞尔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么?退一万说,即使你看得懂,你为此投入的巨大精力值得么?有这时间,喝杯咖啡,谈个恋爱,出去看个风景多好。我年轻的时候,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都用来啃哲学,结果什么也没啃出来,只啃出个晚婚.....
8. 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