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历史的长河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38:06

阅读人数: 569

本文主题: 历史不可细读

历史的长河——《史记》翻译与研究

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古典文学Halls-Bascom讲座教授。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叶翰(Hans van Ess),德国慕尼黑大学。

陈致,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浸会大学。

倪豪士教授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Halls-Bascom讲座教授。曾游学于远东和德国,1973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1980-2,1987-90,2004),德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期刊CLEAR(《中国文学》)创刊人和主编,2003年由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终身成就奖。2020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自1980年代末开始,倪豪士教授主持翻译《史记》,至今已出版有9卷,是目前体量最大的《史记》英译本。

陈致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文史及汉学研究学者。他从事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涵盖古典文学研究与中国早期文化与历史、中国古代诗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金文与简帛文字),以及明清思想史。

叶翰教授是著名的汉学家和蒙古学学家,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儒学以及与中国和蒙古相关的中亚研究。早期曾学习汉学、土耳其学和哲学,1992年获汉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主任,曾任慕尼黑大学文化研究学院院长,慕尼黑大学副校长,自2013年始任慕尼黑大学外事副校长,中山大学荣誉教授,2015年始任德国马克斯韦伯基金会主席,法国外事部亚洲部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是《通报》、《远东文物博物馆馆》、《中国哲学》、《国学学刊》等期刊主编,《论文》系列刊物创办人。著有Politik und Geschichtsschreibung im alten China. Pan-ma i-t’ung 班马异同 一书,是西方《史记》和《汉书》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典籍与文化事业部主任、编审,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

马辛民深耕古籍整理出版、学术出版领域几十年,早年编辑出版有《全宋诗》、标点本《十三经注疏》等,2004年组建了典籍与文化事业部,主持出版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系统整理海内外儒学典籍的基础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以及包括《中国儒学史》(九卷本)、《大仓文库粹编》《重归文献——影印经学要籍善本丛刊》等在内的重大学术出版项目和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多次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图书奖等奖项。

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教授,2010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4期邀访学者、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2019年春夏学期驻访学者,曾参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修订工作,为修订组主要成员。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经典、古代字书文献及相关古写本研究。在《文史》、《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哲》、《文献》、《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

山东淄博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学文艺研究中心主任。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威斯康星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官制与文学互动研究。

江西上饶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中国早期文本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安徽霍邱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17年8月至2018年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学,合作导师为倪豪仕教授。研究兴趣为秦汉文献、写本文献。出版著作《校书与修史:东观与东汉帝制文化整合》、《〈史记〉的写本时代——公元十世纪前〈史记〉的传写与阅读》。

现为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系博士,前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2017年至2020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兴趣为秦汉史、古典文献和文本研究,尤其是古代文本和知识史之生成过程。从事多年学术翻译工作,《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编译者。

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教授主持《史记》翻译工作三十余年,成果卓著,影响弥远,在国内和国际汉学界、翻译界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2020年,因其在研究和译介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史记》翻译与研究方面的卓越成果,倪豪士教授获第十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倪豪士教授的《史记》研究既有坚实的文献考证基础,也表现出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径,《历史的长河》为倪豪士《史记》研究成果首次结集并译为中文出版,也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国人民大学平台成果。

11月4日—6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第8届世界汉学大会,将在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本次活动即为大会分论坛“汉学与中国典籍译介”活动之一,将围绕《史记》的研究与翻译,结合《历史的长河》一书的编译出版展开研讨。

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的《史记》研究论集,收录了倪豪士教授《史记》学术史研究、《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史记》编纂及《史记》翻译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二十余篇,为倪豪士《史记》研究论文首次结集出版并译为中文。

1991年开始,倪豪士着手主持《史记》英译本项目,三十年的翻译工作赋予他极其独到且全面的眼光,为了准确翻译每一个字,疏通每件历史事件之原委,倪豪士教授及其翻译小组不得不通观《史记》全书、诸早期文献中的平行及相关记载、后世注疏研究、诸版本以及早期引用的异文等,故而其研究不但拥有坚实的文献考证基础,而且其结合西方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以及细读精研的方法,常常能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细微之处发现重要问题,显示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

原标题:《历史的长河——《史记》翻译与研究》

历史的长河

《秦崩》《楚亡》细读秦汉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秦汉间的诸多历史故事,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上演了一幕幕可叹可泣的历史大戏。那期间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最终使几百年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期。

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那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勘察地上遗迹,写出了叙述体的史学作品《秦崩》《楚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揭示了秦汉之交一系列未解的历史之谜。这两本书既是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也是连接古今的纪实文学,描绘了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梳理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并且对史书记载进行了辨正与还原,丰富了读者对于历史的认知。

细读《步辇图》:唐代初年的重大历史画

明代金钑(sà)花钏2001年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图5)

唐代《步辇图》是一幅著名的历史人物画。图1就是这幅画的主体。画面右边,在宫女簇拥中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正在接见吐蕃(今西藏地区)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臣禄东赞。禄东赞的使命是来迎接文成公主去吐蕃。这是贞观十四年(640)、十五年的事。下面,我们来好好地看画中的细节。唐太宗头戴黑纱幞头,神情庄严地盘腿坐在“步辇”上。他的这个步辇很有意思。辇的本义是两个车夫或拉或推使车前进——车轮是辇的重要特征(见图2“辇”字金文)。但是你看,唐太宗的这个“辇”并没有车轮。实际上,这是一个特别的坐榻,由两个宫女一前一后抬着步行,功能大致同于辇车,是为“步辇”。唐太宗和宫女们的比例失调,这在古画中常见,是为了突出帝王的伟大。抬辇的宫女脖子上套着襻(pàn)绳。步辇的两侧各有两名宫女护持。此外还有三个宫女:两个手持宫扇,一个撑着华盖(华盖是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这里指图中那个红伞)。宫女们的服饰也很耐看。她们穿着轻薄、透明的纱罗衫,胳臂肩背隐隐若现。小袖长裙的上端,束到胸部以上,高至腋下。短衫下摆掖在裙内。腰部束带,腰带以上的裙料垂下遮住了腰带,形似一个“小囊”(图3)。有人认为,腰部束带有实用目的,干活儿时把裙摆提高,方便行走;休息时放松腰带,可以恢复长裙及地的风采。图中,宫女们把长裙提起,露出了红色软锦鞋和条纹裤。宫女们手臂上还戴着一种特别的饰物,那是金钏,俗称“缠臂金”(图4)。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图5是一件金钏实物,用宽7毫米、厚1毫米的金条缠绕成若干相连的圆圈,两端用金丝缠绕,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唐太宗左边有三个人。三人中最右边那位红衣人(图6)可能是鸿胪(lú)寺的官员。鸿胪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举行典礼时,会有主持仪式的人宣读和引导行礼程序,称为“赞”。鸿胪就是大声传赞、引导行礼的意思。鸿胪寺就是掌管礼仪、接待外宾这类事务的机构,其职能包括安置入唐的吐蕃使者,供给他们饮食和衣饰等。再看这位官员的红衣,准确地说,是圆领缺胯红袍。所谓缺胯,就是衣袍下摆两侧开叉,一直开到腰胯处。缺胯袍源自胡服,这也反映出唐朝服饰文化的开放与交融。在红袍的一侧,自腰带垂下一个白色物,那是“鱼袋”。鱼袋里装着“鱼符”。“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动军队的凭证,多做成动物形状,常为虎形,因而称为“虎符”。唐朝时,唐高祖李渊正式将“符”统一改为“鱼符”,作用不限于调动军队,还是高级官员的身份象征、进入宫门的身份凭证等。怎么用呢?一符分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符合,就验证可信。上有阳文凸起“同”字,另一半符是阴文凹陷的“同”字,将两半鱼符合并在一起查验,就是“合同”。红衣官员手持白色条状物,一般认为是笏板。笏是大臣上朝时的“记事板”,为便于记忆,他们用笏板做简单笔记。一种用法是,将事项写在“笏纸”上,然后再贴在笏板后面。笏的材料有玉、象牙、竹片几种。不过,比起笏来,此人所持似乎更像圭。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各时期圭的样式略有不同,用途也有多种,其中一种用途是用于皇室定亲、聘女。禄东赞是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他站在红衣人旁边(图7),对比之下显得尤其精瘦,给人干练的印象。他也是络腮胡子,嘴唇上方有短髭(zī),不过远不如红衣人的浓密。他的眉头上扬、眉梢低垂,有一点八字眉的感觉;他的鼻梁坚挺,鼻尖略带鹰钩。再看他的法令纹,共有两条,按过去相面的说法,法令纹成双说明这人能力超强。他头发是卷曲的,头顶的头发剃掉了,这叫髡顶。髡发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髡发部位不尽相同。他头上缠的是一条黑色的抹额头带,其他两人戴的则是幞头官帽。禄东赞锦袍上的图案很是“热闹”,有鸟,有羊。小鸟图案居于圆心,圆周以联珠作为边饰,这种服饰团花叫“团窠立鸟联珠纹”。禄东赞的腰带叫“蹀躞”(diéxiè)带。蹀躞的本意是小步走路,为什么叫蹀躞带呢?就是因为这种腰带上有能挂东西的小钩(或环),像是长剑呀、餐刀呀、磨刀石和火镰,都可以挂在腰带上。挂这么多东西,当然不能快跑了,因此得名。禄东赞身体右侧挂的,那个带盖的长盒子,可能是装药石、金针等物的“针筒”。外面垂着铰链,应是挂刀或弓套用的,见皇帝当然不可带刀剑,所以只画了铰链。用黑绳系口的那个小袋子,可能是取火用的火镰包。禄东赞的鞋很有意思。他的靴尖上有个突出的翘角,那叫皮鬏(jiū)。鬏本指头发盘成的结。在靴子前端捆扎皮鬏,是体现身份不一般。最后我们看白衣人(图8)。他手里拿着笏板或礼器圭,一般认为,他是鸿胪寺的翻译。有细心的研究者注意到,此人重心稍后仰,像是迅速停步所致的后挫动作,推测他是紧急应召匆忙赶来。阎立本生动细致的刻画,给了这幅画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文并供图/田玉彬(作家、清明上河图研究会顾问)

标签: 历史之谜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