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真实容貌竟长这样,难怪李世民不爱,而李治却痴迷不已
武则天,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被誉为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她的生平故事可谓跌宕起伏,是一个充满传奇性的女性形象。在那个强调男权的社会中,武则天不仅成功地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了一代女皇,这一切的成就不仅源自于她卓越的政治才能,还与她的两位丈夫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武则天曾先后侍奉过两位皇帝,但这两位皇帝对她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其中的原因根植于武则天自身的特点和魅力。
武则天在14岁时便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皇宫,成为了名之为“才人”的宫女。然而,李世民对于她的宠爱总是寡淡无味,因为他更倾心于那些温文尔雅的女性。这样的偏爱使武则天在后宫中显得势单力薄,地位卑微。随着李世民的身体日渐衰弱,武则天的境遇也未能得到改善,她只能在李世民的病榻前侍奉,而正是在这一段苦闷的时光中,她与李治相识。这段相遇成了她日后辉煌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开启了一段极具戏剧性的命运。
李治第一次见到武则天时,便被她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即使在后来武则天被迫送往感业寺出家当尼姑,她的形象依旧铭刻在李治心中。李治甚至不惜冒犯圣旨,将武则天接回宫中,并为她册封为皇后。这一切的发生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父与子对武则天的态度截然不同?答案或许与武则天本人的外表和性格密切相关。
研究者们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武则天的容貌进行了复原,得出的结果显示她的长相英气逼人,气质高冷,完全不同于一般女子的温柔以对。相比之下,年长的李世民更倾向于那些性格温婉的女性,而性格本就相对柔弱的李治则对武则天这样的强势女子情有独钟。正是这种性格和偏好的差异,导致父子二人在对待武则天时产生了截然相反的态度,深刻地反映出他们对女性角色的不同期待与看法。
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漩涡中,武则天不仅巧妙地运用了自己的智慧与魅力,还凭借她独特的性格和坚定的决心,逐渐赢得了权力的游戏。她的故事不仅是女性奋斗的缩影,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于权力、性别和关系的复杂交织。通过细腻的描绘,我们得以一窥武则天作为历史女皇背后的艰辛和努力,了解她如何在一个男权主导的时代中书写自己的传奇篇章。

历史上的武则天,漂亮吗?答案藏在一尊佛像上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事迹小妹已经写过许多。看多了历史,你是否也和小妹一样,好奇武则天的真实长相?这位权倾天下的女皇,究竟长什么样呢?是胖是瘦?是美是丑?史书上有没有留下文字,画家有没有留下画像?今天西奇妹就来和大家聊聊武则天的真实相貌。
史料纷乱,不可尽信,我们假中寻真。(如果小妹觉得是假,会写出原因作为参考。)
武则天的相貌,在历史上留下过什么可信的影像信息吗?
但是有两幅画,西奇妹还是要提一下。
第一幅:唐代画家张萱的《武后行从图》:
由于画家和武则天同为唐人,所以这幅画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画作中认可度较高的一幅。在这幅画中的C位,站着一位微胖女士(上图中穿着红黑色衣服的女士),主流观点认为她就是武则天。这个微胖形象,也符合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但是,西奇妹需要指出一个漏洞。武则天于705年过世,而画家张萱从713年-741年间任职过宫廷画师。他没有可能见过武则天本人。画作形象是否与真人一致,这始终是个谜。
第二幅:明代画家佚名的《历代人物赞像》:
这本画册由明朝宗室出版,故流传也是比较广的。不过内容嘛,就有点扯了。明代与唐代,毕竟间隔时间较长,这幅画中的服饰和妆容,都不符合唐朝的风格。所以对于这位佚名画师的发挥,我们也是需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除此之外,故宫中还收藏有清代画师所作的《武则天绘像》等画作。但现在流传的几幅画作几乎都是后人对于武则天相貌的凭空想象,从中我们很难窥见真实的武则天。
既然搜索了画像后没有特别靠谱的答案,那么史书上对于武则天的相貌描述,有吗?
《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至哉坤德,沉潜刚克。奇相月偃,惠心泉塞。"
在这段册文中,对于武则天相貌的描述就4个字--奇相月偃。
什么意思呢西奇妹来解释,不过听完后估计你们还是不明白。这句话是说武则天长相非常耀眼,可以遮盖住月亮的光辉。
这段话,说了等于没说。这就如同你听到古人说"闭月羞花",虽然你知道是美美美,但是你完全想象不出那是怎样的容颜,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欲语还休"的博大精深啊。
所以我们就找不到靠谱的武则天相貌信息了吗?
不,我们另辟蹊径,去洛阳龙门石窟看看。
在龙门石窟的众多佛像中,最大的那一尊叫"卢舍那"。它兴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历时4年才建成。与周围其他佛像不同的是,"卢舍那"是一尊女性化佛像!卢舍那佛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秀丽端庄、眉目修长、嘴角微微上翘,流露着一种神秘的微笑,这俨然就是一位慈祥貌美的女性。
据《造像铭》记载,建造佛像时,皇后武则天曾慷慨捐助了两万贯自己的脂粉钱(助脂粉钱两万贯),在造像落成时,她还亲自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在佛教中,"卢舍那佛"是佛的一种变身,在中国常被视为"报身佛",有"光明遍照"之意。巧合的是,武则天称帝后,自创了"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她用这个名字彰显她"日月临空,普照四方"的功德。
唐朝自武则天时代起,佛教被大力推崇。其原因不外乎武则天想宣示自己的"天命所归"。
唐高宗时代虽然敬重"佛教",但更重"道教"。因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就宣扬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借以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天命所归",增强社会号召力。到了武则天这里,她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权,那就必须将李氏的"天命所归(道教)"取而代之。她的方法是:扶持佛教。
她有意将自己的形象与佛联系到一起。比如武后称帝前夕,授意翻译注解并大力推广了佛教《大云经》,暗示自己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又比如刻意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自己的女性形象。
由于这尊佛像是武则天在位时修建的,参考的形象就是咸亨三年,大约40多岁时的武则天。综合看来,西奇妹认为卢舍那大佛更接近真实的武则天样貌。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有多漂亮?
历史上真实的武则天到底有多漂亮?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据说,武则天的出生地四川广元在武周时期就建有她的祀庙"皇泽寺"留存有一尊唐代石刻"武后真容像",雕凿的是武则天身作比丘尼装的晚年坐像,完全是一个垂暮老者难状其美。流传如今的有唐代画家张萱的《武后行从图》,明代刻本《历代帝后像》中也有武则天的容止图画,故宫中还收藏有清代的《武则天绘像》,但这些全是后人的凭空想象,从中很难一窥武则天真实容貌的绝代芳华。
最早透露武则天容貌记载的是"袁天纲相面"传说。星象大师袁天纲在利州都督府给武士彟一家看相,当看了"尚在襁褓"、"身着男装"的幼儿武则天时竟给出了一些惊世骇俗的定语,"日角龙颜"、"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可龙的眼睛和凤的脖子我们谁也没见过,伏羲是上古神话之君,其相貌长什么样就更玄,所以袁神仙的话等于是没说。
曾修过《则天实录》的国子司业崔融在武则天死后为其撰写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关于武则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有这样的形容词汇,"至哉坤德,沉潜刚克。奇相月偃,惠心泉塞。"直接形容她模样的就一句"奇相月偃",可这"奇相月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美,就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形容词一样,虽然读得人们一头雾水,但是还可以从其它一些文献中略知武则天容貌一二。
据史料记载,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容貌是"方额广颐",也就是说太平公主的五官端正、面容丰满。而武则天曾经亲口说过太平公主长得很像她,不仅样子像,性格也像,这在后来的一些历史事件中得到了印证。比如说太平公主在后来也想把持朝政,只是没有成功而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罢了。武则天在14岁入宫时,李世民一见面就赐号"媚娘",由此看来武则天定是丰满、妩媚、端庄、秀丽的模样。
在洛阳龙门的诸多石窟佛像中有一尊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摩崖大龛。它兴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历时4年才完成。卢舍那佛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秀丽端庄、眉目修长、嘴角微微上翘流露着一种神秘的微笑,此微笑堪与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媲美。据《造像铭》载,奉先寺兴建时,时为皇后的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同时亲自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
据说,"卢舍那佛"是佛的一种变身,在中国常被视为"报身佛",有"光明遍照"之意。武则天称帝后,自创"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目的是说她当皇帝乃"日月临空,普照四方"。奉先寺中那光明遍照的"卢舍那佛"完全被雕凿得具有东方女性的面容特征,被学术界誉为是"世上最美丽的佛陀"。有研究者认为,这尊佛像就是当时的工匠艺人依照武则天的容止为蓝本而雕凿的。如此说来,此尊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当是武则天在咸亨三年的年龄约40多岁时的艺术写真。
四川广元是武则天的出生地,广元北门外有佛窟造像群"千佛崖"。其中的第806号龛窟"释迦多宝佛窟"中有一尊精妙的"持莲观音"造像。此像身材丰满,眉眼细长,鼻子小巧玲珑,嘴角微微上翘,侧首、低眉、含笑,生动传神,媚态极妍,其嘴角流露出羞涩笑容。菩萨赤裸双臂,双手一上一下持握着两只莲茎,一支为莲蓬,另一支因依附的背光残毁而不辨其形,有推测说,这可能是一片莲叶于身后舒展开来化为佛光。
武媚娘究竟有多漂亮,或许还可以从佛学中找到答案。
相关资讯
历史上最真实的武则天:除了对姓李的人狠之外,对姓武的人更狠
武则天这个名字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因为她不仅是中华上下五千年里,唯一一个凭借自己的本事登上皇位并坐稳皇位的女人,还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全家都是皇帝的人(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