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
有这么一本书,梁启超是这样评价的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哪怕你没有读过《史记》,也一定听过 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鸿鹄之志、霸王别姬、破釜沉舟、约法三章 等一系列出自《史记》的著名典故。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刺客游侠、贩夫走卒……
它范围宽广,充分包含了滋养后世的社会认知和人生哲理,若说《史记》在华夏儿女的心灵深处镌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共同记忆,毫不夸张。
小时候的司马迁,家境并不富裕。年幼的司马迁很懂事,常常帮助家里干活儿放羊。因为父亲是史官,是掌管保藏国家典籍、记录王命、著述历史的官员,所以从小司马迁接触最多的,就是历史。
在司马迁的印象里,父亲总是严厉,也正是因为父亲自幼对他的严格教导,让他比别的孩子接触的更成熟,也更聪慧。
十岁就能则诵古文,二十岁游历天下……司马迁不仅知识渊博,年轻时的他,还是一位除暴安良的侠士。因从小天资聪颖,十几岁的时候,司马迁被父亲从老家接到都城,定居于长安附近的茂陵。“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生前,为自己所选定的陵寝。
司马迁的父亲作为文官,对于儿子身上的“江湖习气”无疑是非常反感的。每当他露出自己“豪气”的一面,总会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并且,禁止司马迁再与那些江湖游侠们往来。
之后,父亲找了两位先生来教他读书,并让他拜在儒学大家董仲舒的门下。让他从一个满身豪气的游侠,变成知书明理的君子。
,三十八岁的司马迁,承袭了父亲的官位,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世人,为天下,撰写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如同他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孔子,编写的那部伟大著作——春秋。他打算从三皇五帝写起,一直写到武汉王朝。
当时的他,作为太史令,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和档案。 任职期间,司马迁研读了大量的先人遗著,并只身行走于各处,进行 收集各处,散落民间的历史残片。
最终在他五十五岁高龄时,完成了这部当时名为《太史公记》旷世巨作!
到这时,他才算真正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每当午夜梦回的时候,司马迁总会回想起,儿时与父亲同在一处的时候。 小时候,父亲曾送过他一支笔,告诫他:使官要敬畏自己笔下的每一个字!
这么多年,司马迁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他写的是一部严肃的史书!却也像故事一样,给人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如同散文一样优美。他将故事,汇聚成涓涓溪流,引人入胜,流入人心……
他仿佛是一位不问世事的高人,将自己全身心的置身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充满感情,绘声绘色地记录下了,他所了解和认知的历史……
最后,学工君也找到了《史记》中的部分语句,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我们不得不感慨于司马迁的伟大,在生命遭到威胁之时,在人生困顿之际,他没有让史家精神腰斩,相反,他用自己不畏强权的勇气和刚正不阿的气度,让史学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底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史记》不仅记载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也传承了先贤即便身陷囹圄也毫不畏惧的斗争精神,这种根植在所有炎黄子孙心底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借由英雄人物表达,也借由司马迁传颂。
图文来源于“典籍里的中国”微博、“锦鲤遇梧桐”公众号、百度百科,部分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被誉为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共130篇。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作品有小说《骆鸵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荼馆》《龙须沟》等。 D.在关于朋友关系的各种称谓中,金兰之交指的是亲如兄弟的朋友,竹马之交指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布衣之交指的是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
承受奇耻大辱的历史学之父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汉景帝时期,其父司马谈是当朝的史官。他十岁开始诵读古文,二十岁开始到全国游历,四十七岁开始执笔,历时八年,完成了《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家族从周朝开始,世代都是史官。自从孔子作《春秋》后的四百多年里,诸侯相互兼并,史书基本绝灭。现汉武帝时期是一个安定、发展、越来越繁荣的大时期,司马谈除了每天记录皇帝的言行之外,还准备系统的整理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历史著作,不幸病逝。其子司马迁为完成其父之遗愿,开始写作。
承受奇耻大辱,《史记》一分为二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四十六岁,这一年发生的事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因李陵投降匈奴的事辩护而遭到灾祸,被囚禁起来,因无钱赎罪,被处以“宫刑”。“宫刑”是最下等的刑法,是对男人侮辱到极点的刑法。
司马迁想过自杀,但是他没有,因为他内心的志愿还没有完成,答应他父亲的遗愿也没有完成。经过这件事,他看透了,官场上的所有人不过是皇帝的娼优,随时可以被任意玩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选择作前者。
他不想再按照皇帝的意志、官方的要求去写,他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历史观来进行一次独立的、伟大的创作!他要让后人尽可能的知道更多的历史真相!
就这样,四十七岁的他承受着最大的耻辱,专心致志,用生命的最后八年时间完成了五十二万字的《史记》。
迫于朝廷的压力,司马迁写的《史记》有两部,一部是宫廷场所,采用皇帝喜欢的视角;一部是家中副本,用的是他自己的视角,写给后人看。
他写完后,把副本交给妻子藏在家中,撒手而去。他的妻子怕副本被朝廷知道,分给了两个儿子,改名唤姓,把“司马”二字中的“司”加一竖,“马”字加俩点,成为“同”姓、“冯”姓,藏于深山。并规定同姓和冯姓之间永不得通婚。
直到中晚唐时期,《史记》才被阴差阳错的翻出来公布于世。
《史记》52万字,共130篇,描述了华夏民族3000年的历史。它是一部百科全书似的通史,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述人类社会史的体系。此后我国所有的“正史”,基本的表达形式都采用了这种纪传体。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忍常人所不能忍,用自己的观点还原历史真相展示给后人,可能这就是“史家之绝唱”?
本文版权归本作者个人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作者联系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