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专访葛剑雄:在“历史热”潮流中坚守学者使命|名家有约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38:11

阅读人数: 67

本文主题: 历史专有名词解释文化/文明

“人类社会不仅以科学为基石,更有人文的光辉。我们可以看到,人类重大的进步,往往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而是由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带来的。这种观念,绝不是条件反射或者是地理环境的结果……”

近日,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携新书《何以中国》《也是读书》做客广州方所书店,围绕“史学与科技的对话:信息化时代的人文探索”主题,与百余位读者分享近年来的观察与思考。

据了解,《何以中国》《也是读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其中,《何以中国》汇集葛剑雄近年对中华文明根源的核心思考,他从历史、文化、地理与现实发展等多重视角,系统论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传承,为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路径。《也是读书》则更贴近作者本人的个人轨迹,是他数十年治学、教学、写作、出版与交游的忠实记录。书中百余篇序跋短文,内容广博,鲜活映照出他的深邃思想与率真性情,呈现了一位学者内心的坚守与哲思,引领读者重新探寻读书与治学的真谛。

在科技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人类如何成长?东西方文明该如何更好地交流与互鉴?葛剑雄接受了南方+的专访。

你曾撰文《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在你看来,如何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的精华?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文明自信,这种自信是整体性的,它能够吸收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特色,也能坦率地认识、承认这些文化存在不足之处。

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通过文明互鉴。 今天世界上所存在着的文明,特别是比较重大的文明,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每一种文明,若能够长期发展,并且在今天发挥着重要作用,肯定有它的理由。我这里所说的文明,是广义的文明,不专指某一个。

文化自信更体现在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开放程度。 例如,当我们推动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对其他国家的节庆文化报以相应的理解与尊重。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国际局势似乎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在这一时期,我们应当如何重新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历史中汲取发展的力量?

谈论国际关系时,可以观察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利益,另一个是价值观念。每个国家,都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冲突在所难免。有个词叫“斗而不破”,意思是各方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但不会让冲突升级或破坏彼此的关系,这就要求大家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念也存在许多差异与冲突,但人们可以求同存异。 人类拥有共同的价值,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也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正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还是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历史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人类社会总体上会向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你怎么看待近年来的“历史热”现象?

目前大家讨论的,更多是公共史学,如果把它解释为历史科学、历史学科怎样面向公众、引领公众,以及怎样加强历史学的应用功能,在这一点上,我是很赞成的,而且我认为非常必要。

不过有不少人将公共史学扩大化,将其抬高到不适当的地位。他们往往认为,真正能够研究历史、解决大问题的,不是历史学专家,不是学者,而是民间的非专业人士。如果“高手”都在民间,那就不需要专家了,况且民间若有水平高于专家的高手,在正常的社会里,肯定会被及时地转化为专业人士。

近年来出现的“历史热”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对历史很感兴趣,但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贴着历史标签的故事、小说、段子、戏说……我看网络上很多内容鱼龙混杂,打着历史的旗号胡编乱造,违背了基本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对历史的解释权,对历史本身的研究, 绝不能因为出现了“历史热”,就觉得应该让公众主导。 当然,公众可以参与进来,但专业的史学工作者要做好引领工作,一方面要把公众史学放在一个恰当的地位,另一方面则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放弃我们的责任、价值观念和立场,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最近AI技术发展迅猛,你对此有哪些思考?

越来越多人感受到,AI深刻影响了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过,目前AI只进入到物理阶段,还没有进入化学阶段,更没有进入生物阶段。我的学生曾做过实验,请AI写两篇文章,一篇是《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另一篇是《西汉人口》,前一篇写得非常好,因为我和其他学者的专著和论文都很丰富,AI能够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而后一篇则让人很不满意,或许是因为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它只好“胡编”。

到目前为止,AI拥有的内容完全是人类“喂”给它的,即使它能够完全把这些内容带给我们,也不可能超越现代人类已经达到的水平。

AI进入生物阶段,进而具备人脑的功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考虑AI能不能运用时,要看它的综合效益,尤其是它的社会效益。比如历史上曾出现工人捣毁机器的事件,就是短时间内机器的大量推广而造成的后果。

另外,现在有些学校教很小的孩子学习使用AI,我觉得这个方向不太妥当。授课的老师真的懂AI吗?况且对孩子来说, 更重要的是开发他们本身的智能,而不是过早地使用AI。 为什么现在有了电脑,还要教孩子传统的心算、笔算,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他们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一年多以来,你有没有一些新的感受?

不少人说纸质图书、图书馆会被现在的数字技术所取代,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如果人类只有物质需求,纸质图书、图书馆可以不存在。可人类是有精神需求的,只要今天的人还有精神需求,那么我看一本书,可以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检索资料,仅仅作为人生的一种乐趣,那么我为什么不保留这本书的实体?

图书馆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场所,还是社交的场所、沟通的场所。它所提供的,是一种人文的氛围,从这个角度出发,图书馆也不会被取代。

而大学图书馆也不是纯粹的学习场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从功能出发,设置了3D打印实验室,平时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从而打造出新型的文化空间,吸引更多的师生前往。

现在有人建议向公众开放大学图书馆。在我看来,这还要看公众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分别要承担哪些职能。如果是要借阅公共图书馆、街道图书馆没有的书,大学图书馆的确应该提供服务。可如果只是为了多一个打卡拍照的地点,开放的话会影响大学图书馆的运行,造成资源浪费。它说到底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

专访葛剑雄:在“历史热”潮流中坚守学者使命|名家有约

专访:“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

新华社巴黎5月3日电 专访:“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日前说,“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与教科文组织在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方面有共通之处,她对该倡议表示赞赏与支持。

博科娃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非常高兴受邀参加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对论坛充满期待。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对此,博科娃表示:“独木不成林。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繁荣。”她说,“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区域联接、市场融合,“对参与和将要参与该倡议的国家而言是一项共赢项目”。

博科娃说,教科文组织与“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有着共同的理念。因此,她将在本次高峰论坛上呼吁建立“和平相处、相互理解并拥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社会。

博科娃说,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促进跨文化对话与国际合作,并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丝绸之路”项目,以通过对话增进国家间相互了解和相互接受。

论及丝绸之路,博科娃说,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于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她本人也曾参观过多处丝绸之路上的遗址。“跨文化对话能够实现繁荣、促进互联互通、加深民众间相互了解,并同时促进经贸合作。”博科娃认为,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上的努力与合作对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博科娃强调,在面临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时,国际社会需要加强交流和跨文化对话,因此教科文组织与中国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也更为突出。今年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防止文化遗产在冲突中遭破坏抢掠。博科娃说,这个决议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和多样化来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中国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跨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

博科娃说,近来中国和教科文组织合作召开了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等多场国际重要会议。双方还通力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尤其是在非洲国家进行师资力量培训和教育援助,中国也支持和参与了教科文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西非等地的援助项目。“我们一同努力将世界变得更好。”博科娃说。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是中国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就此召开的规格最高的国际会议。论坛的主题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的人还看了: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