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关系和摘抄
破镜谋杀案【人物关系】圣约翰急救组织筹款活动马普尔小姐“年迈的马普尔小姐总像针一般敏锐”“专搞谋杀案的那个人”哈特内尔小姐普罗瑟罗上校牧师妻子格丽泽尔达谢莉·贝克,马普尔的女佣人忠诚的弗洛伦斯,马普尔客厅女侍奈特小姐,马普尔的贴身医护人员,支气管炎,她五十六岁,体形硕大雷蒙德(她的侄子)希瑟(开发区好心路人,像艾莉森·怀尔德),主线死者,喝了女演员的酒丈夫巴德科克,竟然是女主前夫班特里夫人,庄园前主人,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肯尼亚,南非,得克萨斯州附近,伦敦。玛丽娜·格雷格(女演员,买下戈辛顿庄园)贾森·拉德,女主丈夫埃拉·杰林斯基,女秘书,敲诈勒索,被人在过敏药里下毒谋杀黑利·普雷斯顿,男秘书管家朱塞佩,从伦敦回别墅后被人从身后枪杀阿尔科克太太及议员先生年纪最大的桑普森老布里格斯,照料桑福德医生家的花园科尼什探长贝恩太太,阿瑟邻居结局竟然是女明星发现了当时传染自己风疹导致孩子痴呆的元凶,起了歹意,杀了希瑟。【精彩段落】我所感兴趣的是人性。你得知道,人的秉性大部分是相同的,无论是电影明星还是医院护士,或者是圣玛丽米德的人们,或是……”她若有所思地说,“住在开发区里的人们。”“它还被赋予了更有想象力的说辞。”德莫特说,“引用的是已故诗人丁尼生的诗句。‘镜子开始四分五裂;夏洛特女郎惊呼:厄运降临到了我身上。’” “那里没有镜子。”玛格特·本斯说,“就算之前有,应该也已经打碎了。”她突然站了起来,“等一下,”她说,“我这儿有样东西,要比口头描述好得多,我拿给您看。”当人们不能明白某件事时,都会觉得很有意思。要是你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看待它的方式错了。当然了,也可能因为你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这样的人会给别人造成很多伤害,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品质--不是善良,他们有善良--而是一种对他人的行为可能影响别人的真正的考虑与体谅,她总是想到一个行为对她的意义,从不分一点神来考虑它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悲剧下的感动
悲剧天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能力。每次读完一本令我动容的小说之后,我总是努力想要为这个结局寻找一种可以让人释怀的因果关系。但最后发现,原来每一个足以打动人的悲剧都是建立在一个个小悲剧之上的。这些环环相绕的小悲剧,就像那密密缝合的渔网,难以从中找到一点可以逃脱的缝隙。 她命途多舛,深受前夫的骚扰。他天赋异禀,却因为不正的社会风气,苦于怀才不遇。还有那个不知名的他,心中仍有对生活的希望,却惨遭生活的捉弄,无辜枉死。 这些有着天生悲剧色彩的人物碰到一起,让这个悲剧变得坚不可摧。而那悲剧下的人性的单纯与偏执则让小说变得更为动人。 关于石神,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有着不问世事的态度,却甘愿为了那对带给他希望的母女设计了一个惊心谋划的案件来掩盖她们的罪行。原以为最为复杂的答案,从另一个角度看,却简单得破绽百出,只因为他一开始就准备只身赴死。他对数学有着超人的热爱与执着,却因为日下的学术风气,无法在数学研究的正路上走下去。这种英雄末路式的人物,总让我对他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惋惜与敬重。如果说他的高智商与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让人崇拜,那他对于爱的守护与执着则让人感动。在一个看似无坚不摧没有羁绊的人物背后,却有着这么一种对于爱单纯的坚持,石神整个人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干净的,有目标就去做,不顾一切地去做。也许在他的心中,世间其他的东西,甚至连他自己,在所爱面前都变得不再重要了,数学如此,那对带给他生活希望的母女也是如此。 而结局靖子的自首也很好呼应了爱的主旨,不是对石神的爱,而是对石神甘愿为她们母女献身的行为的感动,从而引发对自身认识的思考,做出符合正义道德的行为。这使得结尾除了弥漫着一股感人的悲剧氛围,还让人感到一种关于爱的淡淡的温情。 最后想默默吐槽一下,如果靖子一开始就自首了,那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另外两个人也不会受牵连而死。但即便他们没有死,生活为他们构造的悲剧也会让他们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小说赋予了他们一种壮士扼腕的悲壮色彩,长留读者心中。 ------剧透的分割线------ 凶杀案->警察发现案件开展调查,走向错误的方向->揭示案件掩盖方法->人性善与恶的较量 从犯罪者的角度写案件,对决方(警察)对于案件的层层推进,让读者产生一种案子被发现的紧迫感 石神为了掩盖靖子的杀人案,犯下了另一件杀人案并将死者伪装成靖子谋杀的人的身份,误导警察案件调查的方向。同时他也做好了为靖子抵罪的准备,留下了很多破绽,作为自首时证明自己罪行的证据。 物理教授,石神大学时的好友,跟草薙是好友。 逻辑推理能力强,在案件中作为推进案子发展的人物,调查出了石神掩盖靖子杀人案的手法。 警察,调查案件,辅助人物,提供案件线索。 谋杀案的主要人物,跟死者、石神以及工藤都有情感纠葛。死者是她的前夫,石神是她的钦慕者,工藤是她意向的恋爱对象。她在石神帮助她掩盖案情的时候,也因为跟工藤的情感发展,对石神产生怀疑,担心石神因为自己钟意他人而控制她。但在知道石神守护自己的真相后,决定自首。 花岗靖子女儿,后来割腕自杀后被救回。 一个痴迷数学的大神,在他因为多舛的命途对生活失去希望打算自杀时,看见了靖子母女,她们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他在知道靖子母女杀了前夫后,帮助她们掩盖杀人案的真相。他掩盖案件的方法是,犯下另一件杀人案,将自己作为凶手掩人耳目。 企图以理论建构世上的一切,但采取的方式正好相反。石神试图借由数学公式的推演达成这一目标,汤川却从观察着手,发现问题,加以解决。石神喜欢模拟推理,汤川则注重实验。 要到什么时候为止?得这样背着石神偷偷摸摸到什么时候?难道说,只要命案没过追诉期限,就永远无法和其他男人在一起?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 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 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 你我都不可能摆脱时钟的束缚,彼此都已沦为社会这个时钟的齿轮。一旦少了齿轮,时钟就会出乱子。纵然渴望率性而为,周遭也不容许。我们虽然得到了安定,但失去自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游民当中,应该有不少人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的齿轮,只有齿轮自身才能决定自己的用途。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摘抄读后感
看到别人的读后感分享,觉得切中了我一直在想的故事主题,特此记录:群体责任分散,宿命和马尔克斯一直关注的孤独。当一件急需完成的事被太多人知道,每个人的道德责任感就会下降,因为都想着这么多人总有人会做的,不需要自己动手,于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就变成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一群旁观者不知不觉变成了共谋者,我想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群体责任分散”。宿命,无疑这个故事中了有很多惊人的巧合,一切都仿佛在预示着被杀者该死,“宿命让我们隐遁无踪”,每个人都躲在命运后面,作者说“……我们去梳理构成这桩荒诞事件的一连串巧合,……并不是由于渴望解开谜团,而是因为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我想作者是在敦促我们思考,是命运规定我们无所作为,还是我们的无所作为造成了命定般的结局。最后是孤独,这个永恒主题在马尔克斯的作品中总是不缺乏,故事中的人像《百年孤独》中的人物一样,他们很少交流。他们在聊天,但是没有交流,每个人都孤独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去做角色该做的事,而没有人去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连他们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能经由自己的手停下来,我们常常以为人扮演的角色是为了与人建立关系,比如“丈夫”势必对应着一个“妻子”,而其实有时候正是角色让我们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