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的5部震撼人心的战争题材电影,错过就太可惜了!
战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悲痛的主题之一,常常能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牺牲和勇气的深刻思考。在这个背景下,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播放的五部豆瓣评分9.0+的战争题材电影,无一不是史诗级的杰作,能够深深打动你的心弦。
1.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这部影片以诺曼底登陆为开篇,讲述了美国陆军上尉约翰·米勒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敌后,使命是寻找并带回士兵詹姆斯·弗朗西斯·瑞恩。为了避免一位母亲承受失去四个儿子的痛苦,军方决定营救瑞恩。影片中,小分队在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险境,展现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开头那场抢滩登陆的戏份,仿佛让观众置身于战场,心跳加速。影片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战斗,更深刻揭示了战士们心中的恐惧与无奈。在短暂的宁静之后,战争的残酷重重击打着每个角色,尤其是在每个细节的刻画上,让人物形象愈加鲜活。
2. 《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1957)
这部影片以1916年一战为背景,探讨了战争中的人性与建立在权力之上的体制。在一场极为惨重的攻坚战后,法国军方为了掩盖失误,决定以三名无辜士兵作为替罪羊。上尉达克斯为了拯救这些同袍,英勇奋争,却在过程中渐渐看清了军官与战争的丑陋本质。影片通过一系列对比的镜头,描绘出战场的冷漠与人性挣扎的残酷,让每一位观众心头无不感慨。无论是令人震撼的战火场景,还是令人动容的人性思考,都让人产生深刻的反思。
3.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革命故事,发生在纳粹统治下的波兰。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目睹犹太人遭受的大屠杀后,决定不惜倾尽所有,拯救被迫面临灭绝的犹太人。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工厂提供庇护,还以巧妙的手段数次解救犹太人。影片的色调充满了压抑,尤其是在红衣小女孩的角色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每当声音响起,都会让观众忍不住泪目,影片传达的历史反思,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4. 《钢琴家》 (The Pianist, 2002)
二战期间,波兰犹太钢琴家史标曼,在战争的深深折磨下选择了生存之路。这部影片真实地描绘了他与家人分离的痛苦经历以及在华沙犹太区的艰难生活。音乐成为他内心的慰藉,尽管四周是战火与绝望。历史的沉重以真实的影像呈现,让每位观众明白了生存的顽强与信念的力量,艾德里安·布洛迪的表演更是触动心灵,强烈的情感让观众如临其境。
5. 《从海底出击》 (Das Boot, 1981)
德国U型潜艇在执行袭击英国船队的任务时遭遇重重挑战,潜艇内官兵在狭小空间中与恐惧斗争,时刻面临生死未卜的考验。影片独特的深海环境与紧张感的营造,让观众随时都能感受到乘员面临的巨大压力与绝望,这种步步紧逼的气氛令人窒息。影片不仅是潜艇类型电影中的巅峰之作,更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尤其对人类在绝境中的现实与选择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以上五部电影,无疑都是战争题材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更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勇气和牺牲的深入思考。通过这些影片,我们走入了历史,见证了那些勇敢与牺牲的背影,感受到了那份永不磨灭的悲伤与荣耀。若您还未观看过这些影片,不妨抽出时间认真欣赏,它们定能让你在心灵深处激起涟漪。

暑期档必看!这三部抗战电影带我们回望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批以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及美术作品正陆续推出。
其中,电影《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三部力作将于暑期档登陆大银幕。这些作品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从不同视角展现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彰显伟大的抗战精神。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地区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烧杀、奸淫、抢掠。日军的暴行让南京沦为人间炼狱,这场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成为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电影《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
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躲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为了尽可能多活一日,他们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面对日军在南京城内的暴行,原本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的他们,决定冒死让这些底片留存下去。
“百人斩竞赛”后的狰狞合影、攻占南京后在城门前的“胜利”留影、将大批中国百姓驱赶至江边屠杀以致江水染血的场景……日军的暴行在影片中被“再现”。
电影以历史照片为依据,揭示了日军罪证照片的来源,展现了罪证得以曝光的艰难险阻。
面对日军,手无寸铁的百姓没有退缩,他们以底片作为“武器”完成了一场坚定的抗争。
电影《南京照相馆》由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主演,日前开启超前点映,将于7月25日全国上映。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照相馆》将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东极岛,位于浙江舟山。二战期间,生活在这里的中国渔民曾冒死营救英军战俘。
电影《东极岛》正是取材于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里斯本丸沉没事件。
影片讲述了1942年,载有逾1800名英军战俘的日本货轮在舟山群岛海域被潜艇击沉。危难之际,东极岛渔民毅然驾起自家小渔船,冲向沉船海域,成功救出300余名落水者。
彼时,渔民与战俘素不相识、言语不通。然而,血脉中流淌的勇敢与善良,驱使他们纵使面对日军威胁,依然秉持“海上有难必救”的信念,拼尽全力伸出援手。
他们凭借骨子里的坚韧与血性,在惊涛骇浪中,为捍卫自身尊严劈开生路,也为绝境中的战俘打开了希望之门。
影片通过海风中鼓荡的粗布渔褂、浸透海水的凌乱长发、饱经风霜的古铜色肌肤,张力十足地刻画了渔民无畏风浪的生命力。
为真实再现这场震撼人心的海上大营救,《东极岛》主创团队在东极岛变幻莫测的天气条件下进行了实景搭建,1:1还原了多种形态的战俘船,并完成了大量高难度的潜水实拍。
巨轮剧烈倾覆、渔民百船出海、战俘在怒海中挣扎求生……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视效场面将在大银幕上呈现,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视觉的震撼与历史的厚重。
电影《东极岛》由管虎、费振翔共同执导,朱一龙、吴磊、倪妮领衔主演,将于8月8日在全国上映。
这些勇敢、正直、善良的中国渔民,为世界和平贡献了积极力量,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正义气节。这个夏天,银幕将照亮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山河为证》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影片,既是一次对历史深沉的回望,更是一部以光影铸就的抗战精神壮丽画卷,是对中华民族抗争精神与不屈意志的庄严书写。
创作上,《山河为证》秉承严肃的史学态度与强烈的艺术责任感,既注重历史逻辑的清晰性,也强调民族精神的传承性。在海量珍贵影像资料基础上,主创团队运用数字修复与艺术再造相结合的方式,从尘封档案中唤醒时代记忆,重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热血激荡的历史。
电影将于8月15日在全国上映,与观众共同见证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据悉,除了《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之外,今年还将有多部重磅历史题材影片陆续登场,《志愿军3》《生还》等影片均已蓄势待发。
这些影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凝聚着创作者的历史责任感与艺术匠心。一场以光影铭刻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盛宴即将开启,值得期待!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今夏,走进影院,于光影中感悟历史,自往昔中汲取力量。
兴都库什之殇十部美国阿富汗战争题材电影
紧跟时事,从2001年至今,将近20年的时间,美国在阿富汗砸下2万亿刀美金,培养了30万阿富汗政府军,到最后仍打了个寂寞,不仅一切又回到最初的原点,还把一个曾经愚昧、野蛮、原教主义的塔利班训练成如今一个能知进退、有礼有节的新组织,真可谓最佳陪练。
这20年间,关于美国与塔利班恩怨的各类影片层出不穷,现在随着战争的结束,是时候该做个总结了。2011年之前,相关影片其实不是很多,但到了2011年以后却突然数量大增,大概跟彼时的塔利班战力重组有关。
目前,这类影片中常见的分别是关于退役美军士兵回国后生活的战伤题材片,以及一些现场实拍的战地纪录片,不过我们今天要推荐的,则是十部以作战行动为主要情节的该题材故事片(一些和巴塔作战的动作片,比如《特种部队》,以及其他例如《卡贾基》、《地雷区》等压根看不到敌人的片子,则也不在本片单内)。
1、与敌为友(Le piège afghan,2011)
本片是个原创故事,讲述30岁的法国女军医纳迪亚被派往一个重要的村庄执行任务时,遭塔利班武装伏击并被俘,但由于另一位部落领袖哈桑的干预而获释,原来早在十年前她就在巴黎认识了哈桑。法国远征军勒罗伊上校要求纳迪亚再去找哈桑,并试图说服他共同打击塔利班武装。法国国防部和陆军为本片的拍摄提供了大力支持,由于揭穿了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的贪污问题,出于安全考虑,本片选择在塔吉克斯坦境内拍摄。
2、海外特派 (Auslandseinsatz ,2012)
德国,导演: 斯蒂芬·雷博贾德
本片也是个原创故事,讲述两名从小相识的德国佬加入德国联邦军队,并一同被派往阿富汗北部执行人道主义援助和重建的任务。由于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不同,使得德国佬很难得到当地人的信任,虽然他们在最后与当地人马利克结成了好友,但后者的家人也因此遭到了塔利班武装的报复,最后片尾又照例黑了美国佬一回。作为一部电视电影,该片大量运用了中远视角镜头,有时候未免晃得有些厉害。
3、猎杀本·拉登 (Zero Dark Thirty,2012)
本片所涉及的事件想必人众皆知:2011年5月1日,美军海豹突击队秘密潜入巴基斯坦,成功击毙藏匿了十年之久的基地组织头目奥萨马·本·拉登,不过本片的主角并非执行任务的突击队员,而是历尽艰辛获得这一绝密情报的美国女特工玛雅。相比另一部同题材的伪纪录片《海豹六队》,本片虽然篇幅更长,但节奏紧凑扣人心弦,更具有可看性。当然由于导演是女性的特殊原因,使得全片始终带有一种一丝旁观性的反战基调。
4、孤独的幸存者(Lone Survivor,2013)
影片剧本根据马库斯·拉特尔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讲述2005年9月,马库斯所在的一个美军海军陆战队四人分队潜入阿富汗东部库纳尔省,准备捕捉塔利班头目艾哈迈德·沙赫,结果因放跑偶遇的牧羊人而走漏行踪,结果在敌人大队人马围攻下三人战死,仅马库斯一人在一友好部落援助下才脱险。影片战斗场面火爆,但有些方面夸大了事实,比如把只有20余人的沙赫武装拍成200人规模、枪法准否全凭剧情来凑等。
5、鬣狗之路(Hyena Road,2015)
影片讲述驻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的加拿大远征军打算修一条公路,塔利班武装则针锋相对得不让对方修路,加拿大护路小组、塔利班武装和当地部落豪强就这样围绕这条路展开了一场博弈和厮杀。本片剧情虽然并不复杂,但由于导演之前拍的都是纪录片,因此片中多次出现战地纪录片中常见的手持摄影机拍摄出的晃动镜头,虽然少量的晃动镜头可以增加剧情的紧张感和现场感,但使用过度也会影响观影质量。
6、坎普荷兰(Kamp Holland ,2016)
荷兰,导演: 鲍里斯·帕沃尔·科南
影片剧本改编自Muziektheatergezelschap Orkater的同名舞台剧,讲述驻阿富汗乌鲁兹甘省的荷兰远征军在一次路边炸弹袭击事件中,因为向一名阿富汗嫌疑人开火,而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出于成本和安全考虑,本片拍摄地选在西班牙南部阿利坎特的一个村庄,荷兰国防部虽然没有投资这部影片,但派出了爆破专家协助拍摄片中炸弹场景,因此不少荷兰军人看后都表示该片算是比较还原了阿富汗的真实战场环境。
7、敌对区域(Zona hostil ,2017)
西班牙,导演: 阿道弗·马丁内斯·佩雷斯
影片根据真实战例改编,讲述一架率属于西班牙空军的医疗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坠毁,为了救援被塔利班武装围攻的机组人员,驻阿富汗的西班牙陆军派出一个中队的步兵搭乘直升机前往救援。对于看惯了紧凑的好莱坞大片的观众来说,肯定会觉得此片又冗长又话痨,这一方面是因为西语片就是这种散漫的节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班牙陆军排级单位的装备和训练显然不能和美军特种部队相提并论……
8、12勇士 (12 Strong ,2018)
美国,导演: 尼科莱·弗格西格
影片剧本根据记者Doug Stanton的纪实小说改编,讲述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爆发后,一支美国12人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分队被派往阿富汗北部山区,试图说服北方联盟的杜斯塔姆将军一起对付塔利班及基地组织。影片中出现了美军特种兵骑着马匹投入战斗并打败拥有坦克的塔利班军队的桥段,但事实上这只是作者自己的臆想,马匹只是分队成员的一种代步工具,他们干的更多的是呼叫空中支援而非亲自上阵杀敌。
9、杀戮部队(The Kill Team ,2019)
影片同样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导演丹·克劳斯在六年前还拍摄过同名纪录片,主要讲述一队美军在阿富汗作战期间肆意杀害平民,年轻的士兵Adam对此愤愤不平,偷偷给上级打了小报告,最后他也被军官逼着去做那种事。作为本片单中唯一一部涉及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罪行的影片,本片自然显得非常难能可贵,当然为了达到故事片所特有的戏剧效果,导演在具体细节上对原事件进行了不少加工。
10、前哨(The Outpost,2020)
影片剧本根据美国CNN记者Jake Tapper的同名著作改编,讲述2009年,53名美国大兵驻扎在荒凉的阿巴边境地区一个的军事基地,抵抗400余名塔利班武装分子的围攻。影片以写实的手法细致的表现了战争中美军连级步兵单位从内务管理、日常工作到作战任务的方方面面,很好的展现了美军基层的作战模式,是一部在军事上十分一看的影片,更难能可贵的是片中还请来了部分当年的美军老兵扮演自己。
最后,想看资源的小伙伴,片单中美英加出品的影片网上资源非常好找,一搜即现,至于其他非英语的影片,除了最后一部《敌对区域》外,其他即使找到资源也匹配不到中字字幕。
相关资讯
上篇:未定义数组索引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