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武侠小说哪个朝代登场最多?古龙作品多在明朝

更新时间: 2025-09-22 17:45:25

阅读人数: 237

本文主题: 明朝的武侠小说有哪些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上过历史课的人,大概都能背诵这首《历史朝代歌》。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而言,想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除了历史课之外,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历史。

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曾说:“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历史一直是当代作家热衷的写作题材,武侠小说、穿越小说以及近年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都是当下读者热衷的历史读本,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当代作家那里的“待遇”却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被万千宠爱,从皇帝到平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被写了个遍,有的却像被打入“冷宫”,少人问津,一直犹如半遮面的神秘人,等待有人去探究、书写一番。

假如每个朝代都是一位准备登台的舞者,而武侠小说、穿越小说、通俗历史读物是读者最常观赏的舞台,那么,哪个朝代上台的次数最多?哪个朝代又是其中的明星呢?

宋朝的特点是处于盛世中的乱世,宋、金、辽、西夏等多个政治势力并存,主角的经历和家国天下的沉浮很容易联系起来;明朝的优势在于其大事件和大人物比较多,符合武侠小说的英雄情结;清朝由于时间较近,其历史和皇族更容易找到史料,政权的争夺等很容易成为武侠小说的题材

当代武侠小说,多数写的是发生在古代的武林故事,于是朝代就成了武侠小说的最大背景。对于选取哪个朝代来讲故事,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偏好。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哪个朝代是武侠小说作家们的最爱。

在金庸的15部小说中,以先秦为背景的是《越女剑》;以宋朝为背景的有三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以元朝为背景有一部《倚天屠龙记》;以明朝为背景的也只有一部《碧血剑》;以清朝为背景的则有五部——《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鸳鸯刀》,另外四部没有朝代背景。

古龙的绝大部分小说没有朝代背景,但一般认为这些作品的背景是明朝。在网络社区知乎上就有读者指出: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很明显是明朝人,如果他们有朝代背景的话,以这三个人为核心,《武林外史》《大旗英雄传》等一系列作品也都只能发生在明朝。

在梁羽生的小说中,《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八部作品写的都是明朝的事,以清朝为背景的作品则有十七部,如《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等。

这样算来,宋、明、清是在武侠小说中登场较多的朝代。通俗文学史学者张玉秀对此解析说:宋朝的特点是处于盛世中的乱世,宋、金、辽、西夏等多个政治势力并存,主角的经历和家国天下的沉浮很容易联系起来;明朝的优势在于其大事件和大人物比较多,符合武侠小说的英雄情结;清朝由于时间较近,其历史和皇族更容易找到史料,政权的争夺等很容易成为武侠小说的题材。

《步步惊心》的作者桐华曾被问过,穿越小说为何多写清朝,她说,穿越小说有生活的影子,又满足很多人脱离都市的愿望,高于生活,清朝可以说是观众最为熟悉的一个朝代,大家基于对历史和人物的了解,在跟着剧中人物穿越时会有种不寻常的感觉

自从穿越小说火了以后,让主人公穿越到哪个年代成为很多对穿越小说跃跃欲试的作者苦苦思索的问题,有热心读者做了统计并将结果发在网上:清朝是最大的赢家,成为穿越小说中的“清穿派”。

清穿小说最早出现应该是金子的《梦回大清》,这部2004年开始在晋江连载的故事,讲述了普通白领穿越回清朝,与胤祥、胤禛等阿哥之间发生的故事。作为开山之作,开辟了一种新的文章构思,开辟了一个令众多现代女性为之痴迷的题材。

之后是桐华的《步步惊心》,女主角马尔泰·若曦不仅为爱情困惑,同时也在经历历史、创造历史。接下来又出现了一部晚晴风景的《瑶华》,男主人公是历史上夺嫡失败的胤禩。以上三部因为是穿越类小说中较早出现的几部,占了先机,所以也有“清穿三座大山”之名,此后的清穿小说就越来越多了。

有读者发现,清穿小说主要集中在康熙年间,写女主角与诸位王侯将相的爱情故事,大概是因为康熙的皇子较多,所以更受作者青睐。《步步惊心》的作者桐华曾被问过,穿越小说为何多写清朝,她说,穿越小说有生活的影子,又满足很多人脱离都市的愿望,高于生活,清朝可以说是观众最为熟悉的一个朝代,大家基于对历史和人物的了解,在跟着剧中人物穿越时会有种不寻常的感觉。

通俗历史读物:最爱讲唐、宋、明

大体是因为大众对这几个朝代的故事有很深的情结,朱元璋、刘伯温之类的人物,早随着评书等曲艺深入人心,能促生这样情结的历史阶段不多,这几个朝代也就成为这类书的热点了

当初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带动了通俗写史的风潮。随后,与这个书名类似的各个朝代的事情,开始被作者以通俗、幽默的笔法写出来。这些书因为语言风趣、内容活泼、风格明快,大多成了畅销书,但这些跟风之作的写作水准以及是否对历史进行戏说,一直被读者讨论。

这些书有共同的特点:作者出身草根,语言特别通俗,形同茶馆里的评书相声,边讲边评,大量个人心得被加入文字里。

在这类通俗历史读物中,似乎各个朝代的事儿都被说遍了,但其中,唐朝、宋朝、明朝则被讲述得最多。大体是因为大众对这几个朝代的故事有很深的情结,朱元璋、刘伯温之类的人物,早随着评书等曲艺深入人心,能促生这样情结的历史阶段不多,这几个朝代也就成为这类书的热点了。

武侠小说哪个朝代登场最多?古龙作品多在明朝

金庸先生的很多作品都有朝代设定,唯独这一部,他架空了时代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虽然都是虚构的,但是绝大部分都有真实的大历史背景,是根据既有朝代设定的。

比方说《天龙八部》,从抗辽这一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是在北宋时期;《射雕英雄传》里面有成吉思汗,可以看出是在南宋末年;《倚天屠龙记》里面朱元璋是明教教众,不用说就是在元朝末年。

但是《笑傲江湖》没有提到过著名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老先生也没有交代《笑傲江湖》的朝代背景,甚至书中还出现了bug,因此有人说《笑傲江湖》架空了时代。

通过寻找书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明朝和清朝的影子。

在《笑傲江湖》中,除了五岳剑派和魔教,还有两个很强的门派——少林派和武当派。

众所周知,武当派是张三丰创立的,张三丰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武当派掌门人冲虚道长应该是张三丰的徒孙或者徒孙的弟子,由此可见,冲虚道长所在的时期应该在明朝。

“明”字拆开便是”日月“二字,明教和日月神教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

《倚天屠龙记》的结局是,张无忌被朱元璋设计,于是辞去了明教教主的职位,和赵敏归隐田园,后来朱元璋借助明教,打下了明朝的江山。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称帝之后,为了皇权永固,便开始清理明教。

古代皇帝和朝代的名讳是不得被冒犯的,为了避开”明“这个字,明教很可能就更名为日月神教。

虽然这些只是猜测,但是明教和日月神教确实存在很多相同点:总部都设在山顶上,易守难攻;教众众多,分布广泛,都有光明左右使者;都有张三丰的手书《太极拳经》;都被视为魔教,受到排挤。

这样来看,明教后期发展成为了日月神教,那么所处时期应该就是明朝。小说中提到林远图身为和尚却娶妻生子,岳灵珊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英雄豪杰,年少时做过和尚,也不是没有。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小时候便曾在黄觉寺出家为僧”。

一般人提到自己所在朝代的时候直接称作“本朝“或“我朝”,只有提到前朝的时候才会说出朝代的名称,明朝之后便是清朝。

小说中还出现了”湖南省巡抚“一词,湖南省是雍正年间设立的,之前只有湖广省(现在湖北省和湖南省的总称),从地名可以明确推断是清朝。

说它发生在明朝,却看到了清朝的元素,说它发生在清朝,又看到了明朝的影子,具体朝代无法确定,所以说架空了时代。

金庸先生本人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写道“因为想写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所以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参照本书中关于日月神教的口号和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其意自明。

小说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历史,老先生写小说的目的是刻画人性,如果我们当作历史去考证,那就没有必要了。

原来明朝文人爱习武,武侠小说写的可能是真事

我们经常在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发现很多故事都是发生在明朝,那时候有很多在江湖上大显身手的厉害侠客,不仅仅是江湖,还有东厂西厂锦衣卫,就连平民阶层都有体现,这样的风气其实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

明朝的社会其实可以说是不太安定的,因为明朝直到灭亡,都一直有蒙古人、日本人和流寇这四大隐患,因此整个明朝军事气氛十分的浓厚。

明朝经济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尤其是京杭大运河修建完成之后,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且热闹。从《桃花扇》中的描绘来看,就可以看出在大运河的发展下,人们很重视城市生活很多人都在吃喝玩乐,在城市里广交朋友,这样繁荣的城市,自然也是倭寇喜欢的地方。他们和蒙古人不一样,他们以船为载体,长驱直入明朝最为繁华柔弱的地区。他们擅长近身战、游击战,这样就给居住在城市里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迫感。也是因为这个的关系,各地都会聘请一些习武之人教大家保卫自己。地方上的动乱,也加深了明朝尚武风气,从皇帝官员到下层百姓,无一不习武,无一不以有一身武艺自豪。科举制度这些压力也促使着这些文人往外跳,去过一种刺激的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明代士人的侠客心态。有一些考场不得志的人,不甘于人生的安排于是纷纷走上这条习武之路,想要开辟不一样的生活。由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这些士人一边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走向仕途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也是想尽力保家卫国。从历史上来看,明代很多将领都是文人出身,不仅如此,他们也相当推崇文武双修、知行合一的实践家与学问家。

举个例子:王阳明。不仅是"阳明心学"的提出者,他在军事方面也很有造诣。平定江西乱事、擒获起兵叛乱的宁王,这也让他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偶像。王阳明的墓志铭就写了他这一辈子的事情:"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王阳明15岁的时候,跟着自己的父亲到了北京,并偷偷观察蒙古人:"宪宗成化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岁,寓京师。先生出游居庸三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询诸夷种落,悉闻备御策;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除王阳明之外,明朝还有个想当大将军不想当皇帝的皇帝——明武宗。虽然这历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好坏都有,但换个角度看这不也是向往武侠的表现吗?

到了后期,"不知兵为耻"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甚至还会鄙视那些凭借一身武功找富贵的人。将武功的标准提升到一个道德观层面了。这些在茅元仪(明代大儒茅坤之孙)《暇老斋杂记》记载:“当东奴(满洲)初起,朝廷求才之法虽不如宋仁宗十科取士之广,而士大夫亦以不知兵为耻……或力能挽强,技能舞剑,无不挟所长,以游于贵人之门……骤猎美官而去……有拳勇之匹夫,而坐索大将。”社会风气就是这样,造成了用高标准看待习武求官之事。

由此可见,很多武侠相关的故事诞生于明朝的背景之下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一个非常的有武侠气的社会。很多的历史记录和故事里都能看这是一个很繁荣但却又让人不安的时期。

参考文献:《桃花扇》《暇老斋杂记》

标签: 武侠小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