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国内最后一本武侠小说专刊“闭关”,“大侠”还能重返江湖吗?

更新时间: 2025-09-25 15:56:56

阅读人数: 270

本文主题: 武侠故事杂志

近日,曾刊登金庸、梁羽生、温瑞安作品的《今古传奇·武侠版》宣布停刊一事,被许多人关注。告别的文章里,杂志主编苏琳写道:“武侠版像经历了一场华胥之梦,在挣扎沉沦裹挟中消亡了……”

有媒体报道,《今古传奇·武侠版》停刊,意味着国内最后一本专门刊登武侠小说的杂志消失。

回想当时,人手一份武侠小说、打开电视荧屏就能看到武侠剧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但是不知不觉间,那个英雄辈出、快意恩仇的“武侠江湖世界”,似乎离我们远去了。

“武侠”式微,玄幻、言情类题材喷涌而出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仗剑走天涯的大侠重返江湖吗?

2001年创刊,看中武侠小说的发展市场

天眼查APP显示,《今古传奇·武侠版》隶属于湖北省今古传奇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旗下母刊是《今古传奇》,2000年后,分别设立“故事版”“武侠版”“奇幻版”,从而形成了“一拖三”的出版格局。

2月28日,其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是觉得武侠市场能够支持一本刊物的发行,才专门设立了这个板块。而现在受网络平台冲击比较大,收到的投稿精品又比较少,是停刊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是,它(杂志)是走市场发行的,长期处于纸媒发行亏损的状态,所以必须要停刊了。”

当天上午,记者再次联系《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编辑部人员,对方表示不便接受采访。但是在宣布停刊的文章里,主编苏琳还是透露了一些感慨:“武侠版一路走来,细想之下错过了很多,没有所谓的纸媒已死,也没有所谓的网文当道,不说无力回天、生不逢时,有的是我们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变革……”

和《今古传奇·武侠版》一样,在近些年宣布停刊的武侠杂志还有很多:2019年1月15日,创刊于1959年的《武侠世界》正式停刊,在此之前,它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武侠杂志,发行范围曾遍及亚太、欧美国家。

被公认为“国内传统武侠一面旗帜”的《武侠故事》,鼎盛时期曾连载王晴川、刘建良等一代“侠客写手”的代表作,也在2009年12月停刊长篇专号,恢复半月刊后,又在2015年宣布正式停刊……

武侠类杂志被陆续关停的背后,只是因为受到了网络平台的冲击吗?2月28日,一名网文从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传统意义上的武侠题材,其实在网络文学的写作中占比并不大,所以并不存在严重的读者分流问题。

究其原因,还在于传统武侠小说的读者群体在减少。正如一名网友留言所说:“它似乎在慢慢远离我们的生活。”

90后男生小杨(简称)告诉记者,在读小学六年级时,他因为看了2006版电视剧《神雕侠侣》,被影视塑造的江湖世界吸引,所以特意去买了一本金庸的原著小说来阅读,从而迷上了武侠小说,“但是高中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这类型了。寻求娱乐的话,比较常看赘婿文;想增加知识的话,会看经典书籍。”

从2022年的写作和出版市场来看,单纯以“传统武侠”为创作目标的作家,已经所剩无几,产出的高口碑作品,也屈指可数。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的“武侠小说”,前面基本都要带着“奇幻”“神魔”等标签字眼。去年9月,成都90后作者刘泰然撰写了一本传统武侠小说,致敬金庸,被很多家媒体视为“新闻”报道。

而在网络文学界还流传着一句话:“武侠没前途,谁写谁先死(表示作品没人看的意思)。”

扬子江文学评论中心发文表示:武侠启发了诸多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但在他们创作的当下,武侠的身影却落寞不已。网络文学兴起的时代,“武侠”这一分支并未消失,但前景却步入“最不乐观”类型之一,“修仙、网游是大热门,穿越、言情是大宗,而扑街第一名的就是武侠,当今热门,几乎已找不到武侠小说的作品。”

武侠小说在国内蔚然成风,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湖南作家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此后,大量武侠小说问世,“武侠”成为当时市场上销量最大的通俗文学类型。上世纪50年代以后,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我们熟知的香港作家,一起将武侠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

黄金时代,当属武侠小说影视化改编最为热闹的那些年,古天乐版的帅气杨过,翁美玲版的古灵精怪黄蓉……一跃成为多少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但是仔细想想,这些角色其实都是几十年前的匆匆“过影”了。历经繁华,武侠小说为何会走向没落?

知乎平台上,有网友发布了一则话题专门探讨背后的原因,吸引了近千名网友参与讨论。@无何乡居士认为:武侠小说,在侠不在武。武是表皮,侠是筋骨,爽是灵魂。所有的通俗小说,其流行的根本在于这个“爽”字。“网络爽文”应运而生后,武侠小说的“爽”就已经无法充分满足读者了,或者说,读者读到行侠仗义的情节时,不再感觉到“爽”了。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教授李玮则表示,谈“武侠已死”,指的是固守传统武侠套路的作品在这个时代不受欢迎,但融合和创新依然能成就好的武侠故事,“重新想象适合网生代读者趣味的‘江湖’,依然能融入新的时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国内最后一本武侠小说专刊“闭关”,“大侠”还能重返江湖吗?

不讨巧的作品

《昆仑》少时不读金庸,武侠最盛那会儿,都是看电视剧电影认知的,对武侠没有什么太多概念。高中开始读今古传奇武侠版和武侠故事杂志,每期必买。基本零花钱除了偷偷去网吧都是用在这上面了。

武侠版/武侠故事那会做的真的不错,每个作者都很优秀。 当年也有不少大神,我至今都记得名字,诸如步非烟,刘建良(刘建良的文笔一般,但是写作风格有点像后来几年爆发的YY小说,我特别喜欢他的作品。。。 比如《美女江山一锅煮》,《灵鹫飞龙》后来有一版《风野七咒》写得就特别好 )

凤歌当年还是今古传奇武侠版的编辑之一,之前经常在杂志上互动。后来开始连载昆仑,真的是在这些已经非常不错的作者当中一点不遑多让。

《昆仑》的世界很大,昆仑的人物很鲜活。每一个角色都让人记得很深。可惜昆仑算不上喜剧。梁萧整本书都算不上幸福,且本身帮助蒙古攻宋也是非常争议的一件事情。

《昆仑》很成功,但是不讨巧。如果他写得是个喜剧,相信一定不会比金庸的部分作品差吧

以侠之名:武侠,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知日》、《知中》是两个好的MOOK品牌,可惜都停刊了。《知中》的生卒年份是2015年至2019年。这种定期一个主题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杂志,很有操作空间,也很容易让人有收藏欲。武侠重点在于“侠”字。侠的雏形最早源于商周时期的士,春秋战国时期分化为“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吕思勉《秦汉史》语)。后世常说的“侠客”,是因早期的侠大多投身于他人门下为客而得名,比如侯嬴、荆轲们依附于战国四公子。所谓“名不虚立,士不虚附”、“士为知己者死”是为侠客名言。提起为侠客立传著说,古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和韩非子、墨子,今有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轰轰烈烈地记录、考证和归纳中华文明的一个文化分支,其魅力在我国人看来是日本武士、欧洲骑士、美国牛仔所无法比拟的。侠之精神有信、诚、武、仇、少、豪、乐、野、义九个关键字,无论名为对朝廷驯顺的“义士”,还是不驯顺被称作“盗匪”,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存在的,近现代“侠”开始衰落至最终消失和此不无关系。知识阶层其实也是这种地位。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侠并称始于《韩非子》中的著名论断:“国平则养儒侠,难至则用介士”,“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后面这一句话几乎就概括了“侠”的整个历史处境。身处江湖中,心忧天下烦。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侠客梦。但这种匡扶正义的理想人格在唐传奇男女侠客的故事中、在通俗文学中的旧派武侠小说、新派武侠小说中,实际只是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的一种融合。在古代的达官或布衣心中,亦或在近现代的平民百姓以及如今怀旧的武侠迷心中,只能依靠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武侠漫画甚至武侠杂志期刊等载体,完成对自己内心公平、正气、仗义的渴望。这些对“侠”、对“武侠”很好的归纳,都被《千古文人侠客梦》和这本《以侠之名》记录下来,完成了一种现代的思考和整理,可以让我们不至于把它忘记、或者把它忘得那么快。在我看来,这本杂志书内容基本可分为“严肃历史”和“通俗文化”前后两大部分,分别讲述了“侠”的时代纵向演变与形象横截面的魅力。包括后半部分的李白、水浒传,也是值得被书写的“侠”的呈现形象。比如中插的李白别册,用另一种尺寸来专门展现”游仙”诗人的一生足迹。这种形式和开头的正反面拉页《中国侠文化发展史》、《中国历代著名侠客人物谱》,以及书末尾的古剑拉页一样,都是本期装帧的几处亮点。还有一篇不得不称赞:《古诗文中的侠文化》。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与李白《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实乃侠之精神的千古名句。从东汉末年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武侠小说《燕丹子》,到唐传奇明水浒、清聊斋与公案,以及还珠楼主王度庐等旧派武侠,表现了中国武侠小说的历史发展。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金庸古龙梁羽生,自然就是后半部分的重点了。本书分别用人生大事记和作家创作的作品江湖系统两种图表分别致敬了金古梁。这也是我电子书看到最后还是决定把这本特辑买回来收藏的原因。当然,如果要继续钻研沉迷于其中的话,最后近一百本的的参考文献书目也很值得深挖细读。话说回来,这个主题过于宏大,仅仅用一期的容量来驾驭它并不容易。排场大,容易导致其他的篇幅浮于表面,比如人物采访不够尽兴、服饰刀具和游侠日常生活等的描写过于粗浅。尽管大部分内容很精彩,但想要追求面面俱到的话,容易暴露不足。这方面有一点点像今年春节档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树大招风”,立意高却无处安放。但武侠,不应该被中国人忘记。这件事有人接着去做了就很好。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