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世界”从书本走进现实,这堂地理课让同学们直呼“过瘾”汇聚向上的力量
认识矿石世界、测绘地理信息、地学知识答题……丰富多彩的“地球世界”走出了书本,来到了现实世界。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一堂生动的地理课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举行,让同学们直呼“过瘾”!
在该校行政楼广场上,由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带来的160余种矿石、VR地质体验设备、宝玉石鉴定、绿色能源以及地理信息科普,让同学们眼前一亮。
“这些矿石主要是国内及重庆市的矿物矿石,通过实物标本的展示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地球三大岩石,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样子及特点。”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科技骨干甘夏、张瑞刚、杨瀚等为同学们娓娓道来,比如重庆的优势矿产锶矿,主要分布与大足、铜梁和合川等区县,经过提炼后,可用于彩色电视机荧屏玻璃、火箭燃料等制作。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陈阳博士说,通过对多姿多彩的矿石世界认识,让同学们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通过实践观察加深认识,以此激发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
在测绘地理信息科普展位前,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测绘权益组工程师冉艳、高润霞等正通过展板、宣传画册向同学们展示无人机红外线测温原理和地表基质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建模技术,普及测绘地理信息基础知识。
“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分析地层岩层的构造,就是把地下的东西用模型呈现出来。”三维立体时空数据模型可作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地下人防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为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来自该校初一七班的学生张峻儒从教室里的地理课堂走出来,拿着一张地理试卷,开始了现实课堂的探索。“看到许多的矿石,还有展板上的知识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看到了金矿,以前只在地理书上看到过图片,今天亲眼看到了,还有详细的讲解。”张峻儒说,现场学到了不少关于金矿如何形成和提炼的知识,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一旁的地理科普知识答题,答对就能获得化石奖品,吸引了大波同学参与。在随后的自然资源科普讲堂上,科普人员以《化石与生命演化》为题,详细讲解了远古生命留下的印记、化石和生命亿万年波澜壮阔的演化历史方面的知识,更是干货满满。
在活动现场,除了矿产品科普,还有地质公园、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绿色能源等多项科普内容。
“我们结合资源特色,带来了很多矿石、化石、还有能源方面的实物资料,在世界地球日当天,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自然资源对社会生活和影响的方方面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科技信息处副处长龙奎说,下一步,将持续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科普自然资源,让更多学生和市民了解自然,树立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爱护自然资源的理念。

"借书人"难盈利共享图书: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几乎在一夜之间,共享单车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其实,共享图书比共享单车行动得更早,其中有一个“借书人”平台已运营一年,只是目前依然很小众罢了。人们更关心的是,单车可以共享,但图书靠共享获得商业回报的路途还很远,这甚至成为图书界一个热议话题。
“借书人”平台创始人是个书痴,他叫陈东赞。2007年陈东赞狠下一条心,在哈尔滨开了一家书店,谁知风云突变,网上书店横空出世,让他的书店梦破碎。但他和书的缘分永远在,即便在国外做生意,他在国内的朋友也会寄来成箱的书让他过瘾。
时隔近10年,陈东赞对书的痴迷再次找到了突破口。他琢磨,在图书馆借书、还书,路途奔波不说,还得受借书数量、借阅时间限制,如果这些限制都不存在,让人痛痛快快借书看该有多好,“我想来想去,自己该干点什么了!”
朋友间凑了50万元,一个叫“借书人”的微信公众号在哈尔滨诞生,在历经3个多月的技术开发后,借书平台于去年3月破土而出。但朋友们并不看好,他们都嘀咕,“如今这年头,谁还会看纸质书?!”陈东赞偏不信,他拿着印有“借书人”二维码的书签来到图书馆门口发放,谁知当天晚上就有人下了单,一位叫“远方”的读者借了一本书《你是哪里人》,这比陈东赞预估的时间提前了好几天。
在这个“云端图书馆”借书,不仅要缴纳和图书定价等值的押金,还要支付快递费、包装费(计算方式为起始价+押金金额×2%),等书借阅归还后,押金全额退还。有读者计算,一本书的阅读成本约有三四元左右,比图书馆的借书成本要高。但“借书人”又另出一招,如果觉得不划算,借来的书可以转借他人,让他人代还,就省去自己寄回去的费用。
陈东赞回忆,最初一个月,他接到订单后亲自担当快递小哥,从早到晚坐着公交车飞奔在城市各个角落,一天算下来能跑十几个单。很多人下第一个单都是抱着冒险心态,反正也就二十多块钱,被骗了也就骗了。但此后当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就会大起了胆子,多借起来。陈东赞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心宣布,现在借书最多的已借到了64本,支付押金3000多元,“我们现在有七八千本书,在外跑着的书有五千多本呢。”
上线一年来,“借书人”已拥有两万多用户,借书者已近3000人,以80后、90后居多,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女性。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借阅率最高,而来自北京的用户占十分之一还多。
广东惠州的文员汪加加说,有段时间整理书柜,发现有许多被噱头吸引,买回来又不看的书,感觉有些浪费。后来她无意中在豆瓣看见有人推荐“借书人”,觉得挺新颖,就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尽管心存担心,她第一次还是借阅了《诊疗上的谎言》《觉醒与超越》《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等几本书。
来自长春的李颖是位工程师,“借书人”最吸引他的是不限时。他诉苦说,长春的图书馆一是书量有限,二是他看书慢,一超期限就得交滞纳金。“借书人”帮他实现了“慢”阅读,他之前借的《司藤》《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4本书,已看了有三个月,至今还未还书。
“总想着是借来的书,所以看得比较快,也比较爱惜。”汪加加的说法,和陈东赞的发现是一致的。“所有流转出去的书,即便经过了五六个人之手,也跟新的一样。”陈东赞透露说,其实每本借阅的书,都包有书膜,但很多拿到书的人都是洗了手再翻阅。
根据借阅规则,图书破损要自愿支付一定数额的破损费,截至目前已有400多笔支付记录。陈东赞说:“只有两位用户将书损坏,但不愿意支付破损费。不支付我们也不扣押金,但他们被拉入了黑名单,永远不能再借了。”
至于借阅榜上的热门图书,借阅率最高的当属《解忧杂货店》,目前采购了100多本,都在外面流转。定价高的书也很受欢迎,比如1298元的艺术类图书《神圣艺术》,一位用户借阅了半年之久。
“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装满三百本书的书架,是‘借书人’最终的目标和愿望。”陈东赞说。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汪加加说:“因为图书快递距离远,我借的书都要一周才到,有的时候书都到了,却忘了为啥要读。”而李颖也认为,按照原价借的话,押金的确是高了一些,这妨碍了更多人的加入。
陈东赞透露,尽管“借书人”目前尚未盈利,但他坚信,只要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盈利不是梦想。他眼下急于要解决的问题是,快递路途远、时间长影响了用户体验,所以决定将线下地址迁往上海。而且他们还开发了“取书人”计划,让每个借书人充当取书人,可以抢单上门收取同城附近的借书人所还的书,赚取还书人支付的还书服务费。
不过,业内人士依然对“借书人”的前景持谨慎态度。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馆长肖佐刚直言,这一模式几乎看不到什么盈利点,首先购书就是最大的负担,而且图书押金只是一种信用支撑,按照国家规定是不能作为盈利方式的。
百道网CEO程三国也认为,这种模式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不足,让读者可以看最新的图书,可以无时间限制。但其借书成本也高,比如他在平台尝试借了一本《昆虫记》,押金为29元,服务费则需15.58元,共需支付40多元。而在网上书店购买这本书,折后价为20.3元。“没有更多服务亮点,服务又价格偏高。”程三国说,这种模式很难有广阔的前景。
在程三国看来,弥补公共图书馆不足,单靠云端图书馆借书还不够,将公共空间建起来才更现实,“比如建设更多的社区图书馆,在书店增加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还书功能等。”在他看来,公益性图书借阅服务越发达,类似“借书人”的共享图书商业模式就越难以生存。(路艳霞)
原标题:共享图书:理想丰满 现实骨感
梦想照进现实郝帅的美食人生《小森活》新书分享
4月18日,郝帅的美食人生,《小森活》新书分享会在重庆西西弗书店圆满举行。分享会现场来了100多位嘉宾,这些都是见证这个大男孩成长的和珍惜的好友,郝帅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有诚意也是最珍贵的一场,关于美食和人生的分享会。
历时一年多,《小森活》从一个想法到慢慢变成现实,从选题,码字,交稿,拍照,画画,校对···每一步这个大男孩都一一参与。他说“这是一部用了心的作品”。
我喜欢这本书的序,世间最宝贵的是相处的时间和诚意;世界很小,该遇见的人总会遇见”。写书的人,都很感性。郝帅也不例外,他是一个拥有多重标签的人,他是主持人、演员、创业者、艺术老师,同时还是一位美食爱好者。
这本《小森活》记录了郝帅一个80后的农村孩子,从小镇到城市的成长经历蜕变,书里的故事和美食都是在他每一个人生阶段所赋予的能量和慰藉.他说:他希望可以因为这本书,因为书里的故事,变成更温暖的人。
促成这部作品成功,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人物,就是这本书的摄影师,也是郝帅的老婆-梦婷。两人也是因为美食结缘,梦婷说:“和他在一起之后他就承包了厨房,我只是给做饭的他拍照,他也完成了我的梦想。”这不就是吗?好的爱情就是能够相互成全,相互进步。
在他的朋友圈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晒出买菜做饭,请人吃饭的图文。他说:“我喜欢结交有趣的人,并且请来家里做客,亲手为他们准备一桌子家常菜,听他们分享各自有趣的故事,让我感觉生活特别有仪式感。”郝帅说,他经常在家里举办小緊会,每个月举办1~2次,毎次15人左右。
立志邀请10000个人到家里吃饭”
这本《小森活》中特别提到了他请朋友到家里吃饭的一些事。他说:“人生不过76000顿饭,每一顿都要和有意义的人一起吃。”于是末尾立下了几个小目标,其中之一:“请10000个人到家里吃饭”。他说,他最近做过一道算术题,如果自己每月组织两次聚会,每次15人,那么每年可以参加的朋友就是360人,10年大约就是3600人,大约到64岁就可以完成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我有信心完成,因为到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十分之一,说不定到不了64岁就完成这一目标了。”郝帅说,完成请10000个人吃饭的过程中,他想把这个过程中有趣的人和故事,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等年老后慢慢回味。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郝帅说:未来的故事会一直延续,我们一起下厨,旅游,写书,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