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
走入第四展厅的尾部,观众都会被巨大的“书海”展项所震撼。共11排、7列的书柜,构成一面巨大的书墙,其中收纳了钱学森读过的四千多册书籍,而这仅仅是他一生所读书籍的1/7不到而已。
书籍陪伴着钱学森,走过了98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与书结伴、以书为友,铸就了钱学森学无止境的一生。而图书馆这个书籍的宝库,则是钱学森求学时“每天必去的地方”。 还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钱学森就非常喜欢去学校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少古典小说,还有科技图书。钱学森偶然听见同学们谈论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的事情,便去图书馆里找寻一番,读了介绍相对论的小册子。虽然当时钱学森还不能完全读懂,这本小册子却激发出他对尖端科技的极大兴趣。 进入交通大学后,钱学森每天都去校门右侧的“红楼”即校图书馆报到,一是读报,二是看书。交大图书馆建于1917年,当时的藏书量已达到7.5万册,期刊近千种,是全国科技类书刊的收藏重地。 交大图书馆给了钱学森一个良好的阅览平台,据他自己回忆说,那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馆里,“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 “我的专业是铁道机械工程,但是到图书馆借读的书绝不限于此,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都读。当时虽没有完全读懂,但总算入了气动力学理论的门,这是我后来从事的一个主要专业”。 老师金悫也说:“钱学森总是在图书馆里钻研、攻读,掌握了课堂上没讲过的知识,他深深懂得学海无涯,攫取知识务求渊博。” 到了美国,钱学森主要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图书馆对他就更不可或缺了。他一有空就去期刊开放陈列架,翻看最新期刊,吸收新思想、新成果,促进自己的研究。
钱学森一生博览群书,参阅过书籍35000多册,期刊400多种,藏书40000多册。不少观众听到这一数字,纷纷表示感慨和敬佩,也有人产生了疑问:钱学森工作这么繁忙,如何能保证这么大的阅读量呢? 这是因为钱学森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读书方法。受加州理工学院学风影响,钱学森素来不看电视,把时间都用在读书看报上,特别是每天晚饭后到12点,他必定去书房看书,新婚燕尔也好,受监视期间也好,这个习惯从未间断。 钱学森的读书方法则是向老师冯·卡门学来的,一本书先看目录、序言,再看第一章、最后一章,这样就能基本了解整本书的概况,然后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值得认真细读。若是好书,就反复看;若觉得一般,翻一翻就可以了。加上钱学森头脑聪慧,善于总结,因此读书效率非常高。
读书对钱学森而言,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他会做大量夹批和眉批,注上自己的想法,这些薄薄的纸片和飞速写下的句子,记录了钱学森那一瞬间的思想闪光点。这其中有不少,日后形成了非常宏观、具体和系统的理论。 数十年如一日,钱学森读书、学习、思考,他说:“我一直在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儿子钱永刚也回忆道,“父亲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从新的知识里汲取营养。他看书,看到了最后一天!”

钱学森图书馆
走入第四展厅的尾部,观众都会被巨大的“书海”展项所震撼。共11排、7列的书柜,构成一面巨大的书墙,其中收纳了钱学森读过的四千多册书籍,而这仅仅是他一生所读书籍的1/7不到而已。
书籍陪伴着钱学森,走过了98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与书结伴、以书为友,铸就了钱学森学无止境的一生。而图书馆这个书籍的宝库,则是钱学森求学时“每天必去的地方”。 还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钱学森就非常喜欢去学校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少古典小说,还有科技图书。钱学森偶然听见同学们谈论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的事情,便去图书馆里找寻一番,读了介绍相对论的小册子。虽然当时钱学森还不能完全读懂,这本小册子却激发出他对尖端科技的极大兴趣。 进入交通大学后,钱学森每天都去校门右侧的“红楼”即校图书馆报到,一是读报,二是看书。交大图书馆建于1917年,当时的藏书量已达到7.5万册,期刊近千种,是全国科技类书刊的收藏重地。 交大图书馆给了钱学森一个良好的阅览平台,据他自己回忆说,那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馆里,“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 “我的专业是铁道机械工程,但是到图书馆借读的书绝不限于此,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都读。当时虽没有完全读懂,但总算入了气动力学理论的门,这是我后来从事的一个主要专业”。 老师金悫也说:“钱学森总是在图书馆里钻研、攻读,掌握了课堂上没讲过的知识,他深深懂得学海无涯,攫取知识务求渊博。” 到了美国,钱学森主要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图书馆对他就更不可或缺了。他一有空就去期刊开放陈列架,翻看最新期刊,吸收新思想、新成果,促进自己的研究。
钱学森一生博览群书,参阅过书籍35000多册,期刊400多种,藏书40000多册。不少观众听到这一数字,纷纷表示感慨和敬佩,也有人产生了疑问:钱学森工作这么繁忙,如何能保证这么大的阅读量呢? 这是因为钱学森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读书方法。受加州理工学院学风影响,钱学森素来不看电视,把时间都用在读书看报上,特别是每天晚饭后到12点,他必定去书房看书,新婚燕尔也好,受监视期间也好,这个习惯从未间断。 钱学森的读书方法则是向老师冯·卡门学来的,一本书先看目录、序言,再看第一章、最后一章,这样就能基本了解整本书的概况,然后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值得认真细读。若是好书,就反复看;若觉得一般,翻一翻就可以了。加上钱学森头脑聪慧,善于总结,因此读书效率非常高。
读书对钱学森而言,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他会做大量夹批和眉批,注上自己的想法,这些薄薄的纸片和飞速写下的句子,记录了钱学森那一瞬间的思想闪光点。这其中有不少,日后形成了非常宏观、具体和系统的理论。 数十年如一日,钱学森读书、学习、思考,他说:“我一直在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儿子钱永刚也回忆道,“父亲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从新的知识里汲取营养。他看书,看到了最后一天!”
习大大都读哪些科学书籍?
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习大大,曾多次向媒体公布自己阅读过的图书, 在很多场合都曾表露出自己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喜爱。他熟稔中国古代文学,对流行文化信手拈来,广泛涉猎各国文艺,在不同场合点评过国内外文学家的艺术作品,堪称“资深文青”。 可除了人文社会类图书,习大大会读什么样的科学书籍呢?
2014年12月31日晚,习大大致新年贺词的办公室,我们不讨论红色电话、不讨论照片、不讨论长城画作,我们说一说书架。
那晚之后,有两位火眼金睛的科学类出版社编辑相继晒出“跨年惊喜”——习大大的书架上有他们社出版的图书。下面是对习大大书架上两种科学图书的“不确定”“不一定”以及“不肯定”分析。
上图红色圈内图书疑似“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
一、“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图书真容:“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2015年1月1日凌晨1点多,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发微信朋友圈称“跨年夜惊喜”——“在习主席的书架上,发现了我们编辑出版的‘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晚社里不止一位编辑发现了这套书出现在“习主席身后书架的上方”,“同事们在微信圈里讨论,都很高兴”。
侯俊琳说,虽然他们没有正式渠道来确认,但“编辑自己做过的书就像自己的孩子,最熟悉不过了”。他从三个方面判断那是这套书的可能性很大:首先这套丛书书脊设计很有特色,从上到下依次是白色、浅蓝、白色,那个浅蓝色比较特别;其次图书的体量,这套书一共有20个分册,习主席书架上放的应该不是全套书;最后,这套书作者阵容强大、内容权威,对科技管理决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受到领导人的关注也属正常。
据介绍,丛书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重要成果,包括196位院士在内的6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丛书的编纂,图书对我国未来10年学科发展规律、前沿领域、重点方向等提出了建议。丛书在2012年年初全部面世,出版两年多来国内销售情况良好,已经有一半分册实现了重印。国际影响力也不错,海外版权已被英国Paths International Ltd.购走。
2009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启动了“2011—2020年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选择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医学、自然与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等19个学科领域开展战略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形成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及19个学科的专题研究报告。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即是由此而来,该丛书内容包括各学科领域的战略地位,各学科领域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未来5~10年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布局、优先领域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重点方向等。
二、《技术史》(七卷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上图中红色圈内图书疑似七卷本的《技术史》
图书真容:《技术史》(七卷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月2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王世平发微信朋友圈说,“在习主席右手边的书架上看到七卷本的《技术史》”。王世平也是从书的外观来判断的,淡绿色的护封、书脊厚度、七卷本的体量,而且《技术史》的重要性让她比较肯定,“因为是视频画面,看不清楚‘技术史’三个字,但基本上能判断出来。”
记者还采访了金城出版社总编辑潘涛,2005年《技术史》引进出版之时,潘涛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副总编,他是《技术史》一书的总策划。
他说:“习主席的新年贺词我也看了,当时看到满屋子的书,我就挺想知道习主席看的都是什么书。至于《技术史》是不是在列,我不敢肯定,因为没有正式渠道确认。但从书的颜色和部头来说,确实很像。《技术史》这套书虽然名为‘技术史’,但实际上是围绕技术的方方面面来谈,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是一套大百科全书。时间跨度也大,从原始社会一直写到20世纪。《技术史》的英文版做了30年,主编很牛,前五卷主编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长查尔斯•辛格等4人,后两卷是特雷弗•I•威廉斯。不仅如此,书的每一章均由该领域的专家撰稿,有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相关领域的内容。”
《技术史》(AHistory of Technology)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自1954年起用了整整30年时间才出齐,于1984年问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技术史》,翻译了4年,于2005年出版。《技术史》中文版(I—VII卷)全书共194章,650余万字,拥有3000余幅弥足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
第Ⅰ卷 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史前至公元前500年左右)
第Ⅱ卷 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约公元1500年)
第Ⅲ卷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约1500年至约1750年)
第Ⅳ卷 工业革命(约1750年至约1850年)
第Ⅴ卷 19世纪下半叶(约1850年至约1900年)
第Ⅵ卷 20世纪(约1900年至约1950年)上部
第Ⅶ卷 20世纪(约1900年至约1950年)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