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历史上的十大名剑,您觉得如何?
又称马尔斯之剑,即约达尼斯在《哥特史》中所提到的神器,这把剑曾经被误认为是查理曼的剑:
第二柄,腿咬剑(Legbiter),一把刺柄型维京剑,属于光腿马格努斯国王:
第三把,慈悲之剑(Sword of Mercy),属于忏悔者爱德华国王,剑尖故意被削掉,以示君主的仁慈:
第四柄,咎瓦尤斯(Joyeuse),欢悦之剑,属于查理曼,传说与罗兰的杜兰达尔使用相同材料,自13世纪成为法王加冕必备:
第五柄,提泽纳(Tizona),属于熙德,历史上由Falces家族保管,今为西班牙国宝:
第六柄,科拉达(Colada),熙德的另一把剑:
第七柄,洛贝拉(Lobera),属于卡斯蒂利亚国王圣费迪南三世:
第八柄,什切尔别奇(Szczerbiec),波兰国王加冕用剑:
第九柄,华莱士之剑,属于苏格兰英雄华莱士,一柄巨大的苏格兰斩剑:
第十柄,佐勒菲尔卡(Zulfiqar),先后属于穆圣和阿里(即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当然,我觉得在我国的十大名剑面前这些都是破铜烂铁!
? 欢迎喜欢,对刀剑兵器感兴趣的朋友加师傅微信号:
? 欢迎想要了解更多冷兵器知识的朋友,关注微信冷兵器自媒体公众号:

法剑:虽然不是武林和仙侠之剑,却也同出一脉
这书太让我好奇了。最初看到书名,大概也是受英文标题的误导,第一反应以为是讲西方的“圣剑”。拿到书第一眼看到类似年画风格的道教壁画,才意识到,“法剑”是正统道家的法剑——真正中文意义上的剑。
作者是道家思想研究者,目前为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研究人员。从这个研究机构的名头来看,可知其与现代学科接轨、科学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特点。这本书既包含中英文书名,目录也采用中英对照,十分符合国际化的学术规范。奇怪的是,为什么放到更时髦的研究语境下,一看到“剑”,首先想到的竟然是西方屠龙的剑,而不是中国本土的剑?毕竟我们有更久远的造剑史和精妙的传统剑术,干将莫邪的故事脍炙人口,剑术名家也大有人在。时至今日,我们对既作为古代兵器也作为文化象征还是道教法器的“剑”,到底还了解多少?
首先,在冷兵器时代,剑的煅造技术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流传许久、具有巫蛊色彩的“烁身以成物”,源起于何时?传说中的名剑是否真实存在,对提高一个国家的军事威慑力又起到了何种作用?再者,道教的剑是如何由钢铁之剑演变成桃木剑,并且越来越玄妙?
其次,正如作者开篇所说,剑在古代中国具有两重文化意义:1.礼制修饰之所需:士人、官僚以佩剑的质地和长度,象征其身份的尊卑。在此层面上,剑是豪气和侠义之气的凝聚, 属于上层精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2.灵力崇拜之所借:道教作法降魔驱怪、尸解飞升时的仪式性器物。这个层面的剑,一方面具有宗教威慑力,另一方面可助人修道飞升。在道教内丹修炼中,剑直接与修炼者的层次相关,是为“人体之象”。剑解修仙术中,剑是替代肉身的神秘法器。太极功夫讲究人剑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大约就达到了修仙者临近“脱壳”的境界。
剑在世俗意义和宗教意义上完成“神化”的同时,也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它不同于其他冷兵器,能成为佩饰登堂入室;它又不同于被列入传统文化之列的琴棋书画之类和玉器之类君子佩饰,暗藏着邪恶和不为正统认可的一面。道家的祖师爷老子认为剑“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用剑,意在“以恶制恶”。而在后世的流变中,供奉的老子图像出现了“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的形象,充分体现出“圣俗之间的权力竞逐”。
关于“剑的历史一开始就为神秘的阴翳所萦绕”“为宗教和政府高层讳莫如深”,有一个更明显的证据:古代名剑故事大多散见于民众喜闻乐见的古代传奇、武侠和志怪小说(最晚近的有“还珠楼主”所著《蜀山奇侠传》中的紫青双剑)。相关专著,如出现在东晋梁武帝时的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及《剑经》)(后来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以此为名著述了一部棍术专著)二书,除了实用性的铸剑术,更多是轶事小说集和杂记录。又如明代郭子章著《剑论》,材料也多来自笔记小说、寓言、故事、笑话等,这类作品历来不为正统评论家所重视,只被视为文人“爱奇嗜博”的癖好。
本书所谓“神物的终结”,意指法剑信仰在政府打压和佛教攻讦下的自我“祛魅”和“去魔化”。作者梳理既往文献,指出此前的研究多从兵器史、思想文化和体育竞技以及文学角度出发,未能集中探讨道教法剑问题。本书广泛收集大量考古资料和道教传世的文献资料,解译原始经文,深入探讨中古道教铸剑技术和道教法剑信仰的兴盛与衰落。这些“道门典藏”隐藏着许多道教密不传人的咒语法术,读来如窥天书。下次再跟人谈起道教法术,就不单知道“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还能对道教铸剑术和法剑的密咒侃侃而谈了。
那些欧洲中世纪战场上的刀剑霸主,你知道其中几个?
英格兰宽刃剑是中世纪欧洲军队最普遍的装备。长3英尺左右,单手挥动。剑有两刃,一击不中,不用翻腕即可回击。十字形把手多为所制,剑柄末端常有一圆球,非为装饰。注铅,以维持用力砍劈时手腕的平衡。自罗马帝国湮没后,这种兵器广泛的出现在各个战场上,从百年战争到红白玫瑰,直到14世纪,锁子甲取代简易的皮甲,沉重的宽刃剑逐渐失去用武之地,退出历史舞台。
德国双手剑是中世纪末和文艺复兴时期雇佣兵所使用的最著名的剑,也是最笨重的武器之一。它凝聚了德国工匠高超的技艺。双手剑十分巨大,你不可能一只手握着剑挥舞自如,两只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威力。而且,由于双手剑的剑身很长,因此武士也可以像使矛那样使双手剑,所以,一度双手剑成为欧洲雇佣兵冲锋陷阵的必选武器。但到了16世纪后期,更长的矛和戟盛行起来,双手剑也逐渐变成一种强大的保卫力量的象征,更多时候只出现在仪式典礼和阅兵式上了。
又称武装剑,是11世纪后为适应新时代的作战需求而在原维京剑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单手剑。兼顾马上和步行作战,多配合盾牌使用。随着作战方式的改进的制甲技术的进步,以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维京剑已经不太能适应新的作战环境。为平衡劈砍与突刺之间攻击需求以及提供更加优秀的防御性能,更为精心设置的配重结构与较原先防护范围更大的十字形护手开始出现。综合此几点的骑士剑因成为兼顾骑战和步战的有力武器而迅速成为骑士阶层的常用武器。
细剑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由于城市人口逐渐增加,道路的修缮,使得人们的来往和日常生活比以往更为安全方便。因此一般人也没有必要穿甲佩刀旅行,但是佩剑却在尚武的西方文化中成了男子气概的象征。所以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只要买得起,就一定会佩剑。
这种剑是纯粹的步兵剑。看过电影《勇敢的心》的人对它应该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5米的长度,钝圆的头部,宽阔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无锋的剑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砍劈”而存在。
穿甲剑对穿著铠甲的士兵来说穿甲剑是如同恶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时实在是吃亏。不过对真正擅长使用它的高手来说,高速挥舞时的穿甲剑锐利的尖端是有著极其可怕的威力的。而这时,他们也会用预备的左手短剑对敌人时间伺机做最後一击。
现如今,这些曾经在中世纪的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刀剑,大多早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想要见到它们,只能通过纪录片或者到博物馆才能一睹这些冷兵器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