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当代小说创作的三维度:温度、深度与难度 ——从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谈起
赏析 | 当代小说创作的三维度:温度、深度与难度 ——从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谈起 2018-09-28 17:47 作为当代精准扶贫的现实主义小说杰作,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与现实贴得很近,是四川省作协“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中的代表性作品。我非常仔细地读了他的创作谈《我们一起用高腔呼喊,并且回答》,也非常荣幸地在华蓥和武胜两次听过马平老师的创作谈,深感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它体现了文学川军所达到的高度。用当代著名小说评论家谢有顺的话说:“《高腔》之高,不在声调,而在文字深处的热忱与清越……这是一个有人性光彩的四川故事,中国故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腔》的成功,是对“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的一脉传承。农村脱贫攻坚的症结在哪里?小说家该怎样为乡村振兴精准把脉?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么写,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基本成功了。写什么取决于作家站的高度、思想和视域,怎么写更多体现了作家的经验、技术储备以及做足材料的功夫。马平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了,他以独到的眼光、深刻的思考和丰沛的情感,写出了《高腔》这样的现实主义扛鼎之作。 作品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小说写作的难度在于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生动、场景是否典型,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中找准现实的脉搏,通过典型人物形象表现时代变迁。如果现实横截面和历史纵深感超出了度量,就能触及更接近内核的东西。我两次听过马平老师关于《高腔》的讲座,的确对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很有可操作性,也具有指导意义。马平谈到《戏楼》的写作,谈到《花田沟村》的创作,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不能复制的,小说写作对我们的最大考验,就是要从一万种可能性中找到最好的可能,我们的失败就是走到不可能那一条路上去了。对于小说创作的难度,马平的体会是,写20万字的小说有10万个小问题在等你,一个又一个判断在等着你。为了写好《高腔》,马平每天坐15个小时写作,前期做足了材料,后面写起来才顺手。关于生活与创作,他说,小说家要深入生活,小说不要指望现实生活为你提供,所有好故事都是虚构的,所有典型都是虚构的,要有想象力,要做足非虚构的材料。这些现身说法,给小说写作者们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创作路径。 除了做足材料的难度,作者写作的难度也像脱贫攻坚一样,在既不能坐也不能站时,只好在椅子上跪着写,这一切因为他的腰腿病。写作没有现存答案,就像脱贫不能“等、靠、要”一样,为了写好小说,他得一边治疗腰腿病,一边搜集相关材料,做足材料的功夫,这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倘若他没有对农村现实的关注、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挚爱,那就不会有《高腔》的成功。 小说体现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现实的认知把握程度,还有强大的气场。人物性格要典型,如《高腔》中的第一书记丁从杰、帮扶干部滕娜、农村新女性米香兰、村支书牛春枣以及贫困群众柴云宽、牛金锁、米长久等,这些人物形象非常典型,读者读了觉得真实可信。我喜欢米香兰和柴云宽这两个人物,也喜欢牛金锁一家,他们两家的恩怨一步步的化解来之不易,正是这时代革故鼎新洗礼的结果。至于典型环境,马平插入了川剧高腔、川北薅草锣鼓等极具川味的文化元素,故事就有了浓郁的四川特色。设想一下,没有川剧高腔贯穿整部小说,《高腔》会成为读者心目中独具地域特色的四川精准脱贫的“样本”吗?情节要曲折,马平仅仅用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三千字左右的容量,每个小标题也都精心设计,力求将故事拿捏精准,写得引人入胜。“锣鼓”出场,“高腔”剧终,作家在中间十章节里,分别用“布谷”“火把”“万年台”“《迎贤店》”“月季”五章完成上半部,人物活动的骨架基本完成,故事情节依次展开,后五章分别用“红瓦”“七里香”“唱歌郎”“红鸾袄”“花田”五章来丰满它,所有人物都发出了各自不同的声音,汇聚起来就是一曲高亢激越的《高腔》。这应该是《高腔》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高度,也是它被当代众多评论家所津津乐道的。 当然,小说绝对是要有温度的,不是冷冰冰的,作家的情感体现在作品里。一部成功的作品,要么让读者热泪盈眶,要么眼泪汪汪。《高腔》用故事内在的逻辑和带情感的叙述,给那些与贫困作战的人以希望以关照,唤起读者一起共鸣。作家三条线索并行:扶贫攻坚,化解恩怨,保护非遗。作品接地气,贴近农村现实生活,让问题引路,将金弹子换成七里香,七里香嫁接出了月季,月季花海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样的安排符合小说主旨的需要。贫困户米香兰一家和牛金锁一家,他们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前者丁从杰和滕娜摸准了柴云宽不给力,与岳父不合,米香兰被捆住手脚,造成了贫困,后者丁从杰以心换心,赢得了单身汉牛金锁的信任和尊敬,他们真心为困难群众扶贫,才会消除米、牛两家的多年积怨,才会找到花田沟村彻底脱贫、科学致富的路子。最后一章米香兰从后台走上了前台,一曲《穆桂英挂帅》超水平发挥,真是“一腔高唤天地惊”,让人热泪盈眶。小说结尾这样写道:“滕娜显然被米香兰临场超水平的发挥打动了,挥舞一下鼓扦,跟着场子里的人叫了一声:‘好!’∥丁从杰已经走到了观众中间。他等米香兰在台上一转身,就把手指放进嘴里,打了一声长长的口哨。那又高又亮的哨音,好像走了很远的路,拐一个弯儿,再拐一个弯儿,最后不知是躺在了山沟,还是翻过了山顶……”戛然而止,回味无穷。这样的结尾,与开头“屋前那棵白玉兰树又开花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腔》的温情还在发酵,后续故事一直延续。广安小说家邹元模听了马平的讲座后,深受感动,不顾年老体弱,两次回访小说《高腔》灵感迸发地桅子村,去采访小说中单身汉贫困户牛金锁的原型,那个已经靠经营花圃脱贫致富并有了如意生活伴侣的吕剑平,饱含深情地写下了3000多字的纪实性散文《那棵金弹子》。文末是这样叙述的,当邹元模把马平创作谈中有关内容念给吕剑平听时,“吕剑平站起来,激动地说,马老师没有忘记我的金弹子,没有忘记我”,还打电话一五一十将自己的情况向马平作了介绍,还认真地说:“马老师说了,我不请他他也会来的。”因为《高腔》,才有了省城大作家与乡村普通农民之间有情有义后续佳话。这个温情故事不正是新时期干群关系良性互动的一个缩影吗?现实中的人与人、人与作品,都因此有了温度。《高腔》的问世,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它鼓励着更多地人们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为新农村建设勾画出了最新最美的蓝图。 作为当今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马平的《高腔》不但有温度、有深度,更有高度。小说家创作这部作品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我敢说,《高腔》的成功,体现了小说创作要达到一定高度的三维度:温度、深度和难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周实评《记忆的颜色》:回忆并非重温往事--理论评论--中国作家网
《记忆的颜色》彭小莲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由四个非虚构中篇构成的、既写了人生又写了内心世界的书。我在读彭小莲的这本书时,看到了她写作的样子。她一边莫名地倾听着黑夜,一边仔细地追忆往事,她用自己的心和血固定了那些逝去的瞬间。她的文字是带有她的生命体征的,还有她的体温。她的年纪不能说老,回忆却是很多很多,而且多为荒诞之感。比如《胶片的温度》的开头:“‘宝通路449号’,这个地址写在小条子上。它像一个撕坏的破纸,贴在我生命的地图上,竟然歪歪斜斜占据了很大的面积。宝通路,在闸北区还是杨浦区?我至今没有搞清楚,总之在上海人看来,那里是‘下只角’。从中兴路转弯进去以后,有一个垃圾箱,那里的垃圾常常溢满了翻在街面上,腐烂的臭味飘飘洒洒弥漫在半条街面上;三十多年来,弄堂口上的公共小便池已经拆掉了,垃圾桶的位置却从来没有移动,它从破铁皮变成了水泥的,垃圾依然翻在外面,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路的尽头拆掉了很多旧房子,建起了高楼大厦,很有腔调。录音工程师却说:‘当初刚造好,才4000一个平方,人家让我买。我才不买呢,这个鬼地方,一辈子都不会升值。’现在,从宝通路转过去的小街上,开了很多杂货店和小饭店,感觉像是在城乡交界处,那条小街,我是2016年秋天第一次走去,因为宝通路上的小饭店都拆光了。从1982年分配到上影以后,我就开始往宝通路449号跑,每一次跑去的时候,都是那么兴致勃勃,充满了幸福感;因为片子都是在那里做后期,那里是‘上海电影技术厂’。我们都管它叫‘洗印厂’,一说‘洗印厂’似乎它的身价高了很多。那是专门冲洗电影胶片、印胶片的地方。其实,兼做后期混录、完成片的地方!”生命中有很多秘密,生活中有很多谜。要是你喜欢寻根究底,从每天早上醒过来到每天晚上睡过去,你会为自己在这一天所产生的许多想法和所做出的许多行为感到惊诧不已。而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有的人喜欢寻根究底,有的人则一掠而过。于是,每个人的生命生活也就自然大不相同。而这不相同的地方,那些一掠而过的人则是根本看不到的,也不可能想得到。她很喜欢寻根究底,所以她会这样写,所以她会写这些。读着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随着生命的渐渐衰老,我的皮在增厚,毛在变长。虽不敢说是毛深皮厚,但我对于自己的痛苦,当然还有他人的痛苦,敏感度在逐步减弱,有的时候甚至是可谓无动于衷了。让过去的过去吧,一切都应该向前看。有人总是这样说。一般来说,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对的,但要看是什么事。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真的吗?也许吧。从小就听人反复这样说,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何况有些疮真的还没好,那些疤也还在。书中的《书斋外的学者》,纪念贾植芳先生的,篇名非常好。一个学者,一辈子,在他生活的不同时期,坐了四次牢,当然是在书斋外了。承蒙贾先生的错爱,曾经赠我《狱里狱外》,那是本值得一看的书。先生的人生告诉我们,人因怯懦而渺小。人不应该是这样!人应该是骄傲的、勇敢的,甚至不容许他人白眼相看的。一个人只要有一次受了欺侮不发火,哪怕就是最小的欺侮,那他也完了。从此,人人都有可能把他踩在脚底下,即使就是一只虱子都可以把他踩扁的。文章的结尾,她引了贾先生的一段话,我也极喜欢:“回顾一生,自然感慨颇多。不过我并不怎样后悔,就像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的那样:‘如果再让我活一次,人们问我:想当官吗?我说,不想。想发财吗?我说,不想。’……我觉得既然生而为人,又是个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毕生的责任和追求,就是努力把‘人’字写得端正些,尤其是到了和火葬场日近之年,更应该用尽吃奶的最后一点力气,把‘人’的最后一捺画到应该画的地方去。”人们经常爱忘事,尤其是坏事。坏事,虽不好,却又忍不住要去做。幸福的事,快乐的事,虽然好,却又很容易忘记。人们记得的,大多是那些自己亲历的痛苦的事,倒霉的事。幸福的事,要他记,他也记不得。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一切都已过去,这就是我们的“曾几何时”? 有的时候,我也是很怀疑自己的回忆的:这些回忆真是过去?不,只是我们想起的东西!很多时候,甚至觉得,活着就是为了哀悼,哀悼自己的亲人朋友和所有值得敬爱的人。我每天呼吸新鲜空气,肺却是很久以前的。我是你的同时代人,但是很老的同时代人。这本书还使我意识到,回忆并非重温往事,而是再次睁大眼睛,发现更多,理解更多。回忆也非为了过去,而是为了面对今日。-->
一部知识分子气质的现实主义作品——评小说《人境》-《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10期-中国知网
一部知识分子气质的现实主义作品——评小说《人境》桂琳开通知网号本文以"知识分子气质的现实主义"为研究视角,对刘继明的长篇新作《人境》作了评论和解读。《人境》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在于,小说内在所形成的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思想框架,以及塑造了马垃这样一位有强大的思考和行动能力的新型的典型形象。《人境》... (共5页)关键词互联网-->知识分子气质释互联网-->现实主义释互联网-->《人境》释PDF全文下载-->-->安装手机知网App手机同步看个人查重 >>-->收藏 | 分享–>-->–>-->–>-->–>-->–>-->–>-->-->-->开通季卡/年卡,优惠更多立即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