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照亮后世的理学“开山鼻祖”
周敦颐:照亮后世的理学“开山鼻祖” 2023-08-10 16:01 发布于:湖南省导读: 庆历六年( 1046 年),周敦颐来到湖南。在湘期间,他完成了理学思想的著作《太极图说》,从此,濂溪理学就在这里生根发芽 。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字茂叔,原名周敦实,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每当提到周敦颐时,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的名篇《爱莲说》。莲花也以其高洁的品性成为中国古代君子人格的象征之一。 作为理学的先驱,周敦颐对君子的理解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庆历六年( 1046年),周敦颐从江西来到湖南,出任郴县县令,一待便是十余年。在这里,他完成理学思想的著作《太极图说》,从此,濂溪理学就在郴州生根发芽。 在湘期间,周敦颐留下了杰出的政绩,展现出廉洁的品质,还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书院建设,培养了许多有着濂溪学派传承的杰出人才。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等,也为先王之治和儒家伦理奠定了大本大原的思想基础。《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7期 《周敦颐:照亮后世的理学“开山鼻祖”》湖湘理学思潮何处来? “天开人文,首出庶物,以润色河山,弁冕史册者,有两巨子焉……”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国学大师钱基博将屈原、周敦颐二人并称,“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万流景仰,人伦楷模”。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周敦颐被誉为“第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湘学人”。他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后世的儒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汉唐时期的湖南地处偏僻,被称为“风化陵夷,习俗暴恶”之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博导朱汉民看来,那时的湖南未能触及中原核心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很低”,学术思想相对其他地域来说发展较为缓慢,处于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其他地方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而湖南地区相对较少有知名的学者和学术成果产生,因而被认为“处于思想文化的边缘”。 直到两宋时期,周敦颐的出现让这种形式发生了重大逆转。 在郴主政期间,周敦颐广修书院,兴校办学。到了南宋,道州濂溪书院的建立更是成了“濂溪学”的起点。周敦颐脚步所到之处,一座座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就拔地而起,随即濂溪书院也应运而生,“通过这种具有知识生产、学术积累、文化传播功能的书院机构,来强化周敦颐在文化地理中的特殊地位。”朱汉民说道。 某种程度上来说,湖湘文化地域价值与周敦颐的中国思想文化价值有着重大关联。朱汉民认为,湖湘士大夫特别崇敬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持续宣扬濂溪学的学术创新。他们将周敦颐奉为湘学的代表人物,认为他对中华学术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这均是为了凸显湘学在中华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地位与普遍意义”。 “理学是宋明学术思想的主流思想与核心文化,湖南成了中国理学思潮形成、发展、集大成的几个重要省区之一。”朱汉民认为,湖南诞生了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南宋初期形成了最盛的湖湘学派,随后王夫之、曾国藩、杨昌济等人的出现搭建完成这一地域文化,这些理学代表人物和思想大家,使湖南成为中国理学思潮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此以后,“南蛮之地”也有了书香氤氲,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闿运作的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也道出了属于湖南人的文化自信。道学正脉指引后世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周敦颐的理学著作《太极图说》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之作,在许多人看来,其文言简意赅,哲理深远,短短249个字,道破宇宙真谛。 在后世,许多理学家如朱熹、张栻、胡寅、陆九渊、王阳明、陈献章、湛若水、王夫之等,纷纷追寻着理学的足迹,来到了郴州和道县。这是因为朱熹曾在郴州任官,并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因此,学术界普遍认定郴州是理学的发源地和理学鼻祖的“化神之地”。这种学术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30来岁时所写,体现了周敦颐哲学上的创新,是他成为道学开山的基本标志。”中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刘立夫说,自孟子后,儒家道统失传,直到一千多年后,周敦颐才将其续上。“正史将 周敦颐看成连接孔孟思想的‘道学正脉’,他应该坐上宋明理学的第一把交椅”。 “天人一体”观的提出,让周敦颐的思想高度达到了哲学上的创新。所谓天人一体,即由无极到太极,到阴阳五行,到万物化生,然后是“主静立人极”,宇宙万物的变化都遵循这一规律。 “在周敦颐的哲学观中。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生有动有静,但要以静为主,有了静人生才能达到极致。”刘立夫认为,人性本静,之所以产生七情六欲,源于与外界的接触,“周敦颐还自己加上一句‘无欲故静’,为后来的‘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思路”。 在周敦颐的观点中,人和万物都是禀五行之气而生,而人因禀秀气而最为灵动,因此中正仁义成了人类的准则。“周敦颐还倡导了修身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主静’的修养方式。”朱汉民表示,周敦颐认为圣人能够通过“主静”达到“原始反终”的境地,使个体以纯静的状态与宇宙的无极融合为一。他确立了一种新的儒学形态,这种形态成为宋代儒者传承中华文化和实践的基础,也促使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与转化,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周敦颐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学宗主’,正是因为他能够坚持儒学的价值立场,不立门户之见,大胆吸收佛道的思想营养,综合创新。”刘立夫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需要源头活水,如今提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也是我们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道学”也好,“理学”也罢,这些名词都是两宋时期的大儒们面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问题重新提出的命题。他们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问题的需要,重新构思和探索,从而完成学术上的创新。那些真正能够开创并给予一个时代思想启迪的人,被称为“圣人”。 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周敦颐的思想连接起中国古代千年思辨,对中国古代文化留下深远影响。 文∣ 政协融媒记者 邹嘉昊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3年第7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理学开山鼻祖 莲花君子周敦颐-永州新闻网
理学开山鼻祖 莲花君子周敦颐2024-11-25 15:14:44来源:湖南图书馆《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 从小小县官 越升为理学先锋的爱莲人生 北宋治平四年 周敦颐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留下了一首绝情诗 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道县,隶属永州 平川相接,群峰耸峙 连片的喀斯特地貌 让天地在这大刀阔斧地施展造化神工。 西南端的都庞岭下 一座溶洞巍峨盘踞 顶圆如月,天光直透 置身其中 仿佛宇宙万物皆可互通有无 这里是旅行家徐霞客笔下的 永南诸岩之最——月岩 周敦颐便是在这筑室读书 开启了求知问道之路 在那个追求仕进耀祖的年代 周敦颐却惟愿以学问自娱 他渴望如孔子一般 游学四方 以才学智慧辟邪说、正人心 置身岩洞 他思考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融儒、佛、道之精华 为己之思 也将目光转向了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周敦颐爱莲 爱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这与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契合呢 不偏不倚, 客观辩证的看待万事万物 北宋初年,时局稳定 宋真宗曾作《劝学诗》 号召全民读书,宋朝以文治国 也许是天意 饱读诗书之人怎能不入仕? 在舅舅的举荐下 周敦颐也通过荫补开始从政。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劝学诗》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者,胸怀天下 坦然接受命运的剧本 于现实水火中担起己任 至此,大宋公务系统迎来了 一位“一讯立辨”的司法奇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北宋庆历五年 周敦颐与官压他一头的转运使王逵 展开了一场法治雄辩 面对强权 他不顾层级壁垒 不顾仕途安危 据理力争只求公正。 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濂溪先生墓碣铭》 此刻 一切关于君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 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他用行动诠释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为官三十余年 周敦颐几乎是漂泊异乡 直到生命的终点 期间唯一一次与故乡永州的再会 也是他仕途的唯一一次贬谪。 期间侄子前来求官 扑了个空 周敦颐托起带回一首“绝情诗” 断绝了乡亲的谋私之念。 天命之年 那位誓做君子的永州少年复归来处 将那清廉的莲之高格 永远留在了永州大地。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任所寄乡关故旧》 自唐五代以来 社会动荡,学校教育日渐衰微 宋仁宗年间 社会趋于稳定 教育开始复兴 从中央到地方 一批又一批学者聚徒讲学 大量书院也应运而生 周敦颐为官三十多年 奔波辗转 所到之处他都倾尽全力兴学办教 在当时 文教事业与官员的陟罚臧否无关 若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很少有人愿意把精力投放于此 湖南郴州的鱼绛山下 周敦颐创办了当地的第一座县学 也是在这 他遇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 ——程颢和程颐 “启河洛百世之传”(周程授受删除了) 他修炼圣人之心 提出仁育万物 他主张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 融入佛道自然 批判毫无区分的“去人欲”之说 上接洙泗 下开河洛 只有周敦颐 他的思想就好似他钟爱的莲花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曾几何时 他面对冷峻绝壁、空灵深谷 不禁呼喊“予独爱莲” 向天地铿锵发问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彼时,天地静穆 文明的光辉 纵使遥远终能抵达 经周敦颐开拓的早期理学 由二程于洛阳发展为“洛学” 胡宏于湖南衍化成“湖湘学派” 朱熹于福建派生出“闽学学派” 一直照耀到今天。 只是,枝叶纵可触云 根却始终握紧在来时的那片土地 1071年夏,周敦颐身体抱恙 归乡已难以实现 何处托以终生呢? 环顾四下 唯有给自己带来精神洗礼的故乡山水 永生难忘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石塘桥晚钓》 1139年 故乡回应了周敦颐的归思 一座濂溪书院在道县拔地而起 此后,无数人来来往往 与周子理学进行着一场场折叠时空的灵魂对话。 今日永州,延续着周敦颐经世致用的思想 砥砺前行! 濂溪一脉 一路从道县到全省 再到全国,乃至东亚 千百年,仿佛刹那间 文明扎了根 思想有了脉 流传成了歌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节目介绍《典籍里的湖湘名人》是一部由湖南图书馆与知了青年联合打造的文旅融合创新之作,以湖湘名人为载体,以地域为核心,通过以湖湘学子讲述湖湘名人的方式,重现先生的辉煌瞬间,呈现一个自古以来就热血倔强、独具一格的湖湘大地。 自11月4日起每周一和周四9:30 文旅湖南首发10:00 芒果TV、优酷双平台闪耀上线 来源:湖南图书馆编辑:-->
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铸铜周敦颐人物雕塑
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铸铜周敦颐人物雕塑 2022-08-22 14:17 发布于:河北省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石雕人物雕塑,周敦颐,北宋理学家 石雕周敦颐人物雕塑,北宋理学家,哲学家历史名人 铸铜人物雕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历史名人 周敦颐出身汝南周氏一支,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五日,周敦颐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保(今湖南永州市道县楼田村)。周敦颐有一个大他十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周砺,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姐姐周季淳,还有一个小他四岁的弟弟周敦贲,兄弟姐妹间的感情极好。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还不到十八岁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两个月后的一天,周敦颐八岁的弟弟周墩贲又因病夭折。 天圣七年(1029年),十四岁的周敦颐请示父母,在仆人周兴的陪伴下,带着简单的生活行李,带着许多书本,揣着许多想不明白的问题,奔向月岩,专心读书思考。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颐十五岁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颐跟着母亲投靠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景祐三年(1036年 ),郑向依据官衔,按照惯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荫,准许一名子弟出来做一名小官。爱之如子的舅舅将这个机会给了他,周敦颐就此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就在同一年,周敦颐娶朝廷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为妻。景祐四年(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周敦颐离开衡阳随舅迁润州丹徒县(今镇江市丹徒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舅舅、母亲相继去世,周敦颐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润州,与舅舅郑向为伴。之后,周敦颐便在润州鹤林寺守丧,期间见过范仲淹。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二十四岁,三年守丧期满,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庆历四年(1044年),吏部来分宁考核,周敦颐得到广泛好评,二十八岁的周敦颐开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迁——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 庆历六年(1046年),周敦颐在担任荆湖南路郴州郡郴州县县令年期间,最突出的政绩是兴教办学。一来郴县,周敦颐就在公务之余,利用旧有的县学兴教讲学。 二程的父亲大理寺丞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认识了周敦颐,见他“气貌非常人”,与之交谈,更知其“为学知道”,同他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其为师受业。 庆历六年(1046年)冬,升移到郴州的桂阳任县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 皇祐四年(1050年),被改任为郴州桂阳令,继续兴教办学。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到任时,当本地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宁做官时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颐,就高兴地说:“他是可能明辨是非安宁刑狱的人,我们这些人找到诉说的人了。”(选自《宋史·道学一》本传) 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签书署合州判官,共计五年。一年后生下长子周寿。不幸的是,儿子不到一岁,妻子陆氏便病故了 嘉祐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从合州经过,与周敦颐交谈三日,既投缘又深感周敦颐的崇高正大,旷达潇洒。就在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三年后生子周涛。 铸铜人物雕塑,周敦颐,北宋历史名人 石雕人物雕塑,北宋五子之一,古代历史名人 铸铜人物雕塑,北宋周敦颐,著名理学家哲学家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启悟。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知道他要经过江州,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邀他一起游庐山。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 熙宁三年(1071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 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勤政的他四处巡按,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 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终年五十七岁。 石雕人物雕塑,历史名人周敦颐,铸铜玻璃钢雕塑 石雕半身像,铸铜周敦颐人物雕塑,历史名人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铸铜人物雕塑,历史著名名人雕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历史著名名人雕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相关资讯
大型铜雕塑 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在《太极图说》中,他认为人与万物同样都是二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而其源都是太极,再由太极推及到了人极,也就是把人的道德、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生生过程相同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