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7-01 16:24:32
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有很多,但是库普林的这本《火坑》刚一发行就得到了广泛热议,不夸张地说,当年的全莫斯科都在读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俄 国作家亚历 山大·伊万诺维奇·库普林,他用幽默诙谐、不饶人的文字,把这本讲妓 女生活的小说写得非常真实,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居然可以这么精彩!这本书,不是靠低俗的噱头吸引人,它是直接揭开了社会的遮羞布,让人看得心里头直打鼓。《火坑》为啥能火?还不是因为库普林敢讲真话,敢把社会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儿给摆到台面上来。他不是只盯着那些表面的脏乱差,而是进行深挖,他在反问为啥这些姐们儿会落到这步田地。他在文字中挖出了当时社会的病根,也挖出了人性。小说分为三部,就当作是三段长故事吧,一段比一段更揪心。库普林把故事背景放在了妓 院,那里就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啥样的女子都有,啥样的男子都有。那些女子各有各的苦,也各有各的盼。库普林描写她们的生活和期盼,真的是看得人直想掉眼泪。但那些姐们儿也有让人敬佩的一面,就算生活再难,她们始 终心里头有对好日子的盼头儿,对真爱的渴望。不得不说,库普林的文笔真的是太棒了!他写人写事都非常细腻,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得非常细致和真实。大作家的写作加上传神的翻译,能让读者跟着书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确实是写作功底深厚。《火坑》这本书中的金句也很多:有时机遇 难得,在这粪堆上也开出一朵柔媚、炽热和纯洁的爱情之花。要知道,整个可怕之处就在于谁也不觉得可怕!人要是总靠他人帮助而生活是很危险的!如果你喜欢现实主义文学,如果你喜欢俄国文学作品,不妨来读读这本书,他会给你很大的惊喜!
...赏析 | 当代小说创作的三维度:温度、深度与难度 ——从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谈起 2018-09-28 17:47 作为当代精准扶贫的现实主义小说杰作,马平的中篇小说《高腔》与现实贴得很近,是四川省作协“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中的代表性作品。我非常仔细地读了他的创作谈《我们一起用高腔呼喊,并且回答》,也非常荣幸地在华蓥和武胜两次听过马平老师的创作谈,深感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它体现了文学川军所达到的高度。用当代著名小说评论家谢有顺的话说:“《高腔》之高,不在声调,而在文字深处的热忱与清越……这是一个有人性光彩的四川故事,中国故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腔》的成功,是对“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的一脉传承。农村脱贫攻坚的症结在哪里?小说家该怎样为乡村振兴精准把脉?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么写,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基本成功了。写什么取决于作家站的高度、思想和视域,怎么写更多体现了作家的经验、技术储备以及做足材料的功夫。马平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了,他以独到的眼光、深刻的思考和丰沛的情感,写出了《高腔》这样的现实主义扛鼎之作。 作品的命运和人的命运一样,小说写作的难度在于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生动、场景是否典型,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中找准现实的脉搏,通过典型人物形象表现时代变迁。如果现实横截面和历史纵深感超出了度量,就能触及更接近内核的东西。我两次听过马平老师关于《高腔》的讲座,的确对文学爱好者和作家们很有可操作性,也具有指导意义。马平谈到《戏楼》的写作,谈到《花田沟村》的创作,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不能复制的,小说写作对我们的最大考验,就是要从一万种可能性中找到最好的可能,我们的失败就是走到不可能那一条路上去了。对于小说创作的难度,马平的体会是,写20万字的小说有10万个小问题在等你,一个又一个判断在等着你。为了写好《高腔》,马平每天坐15个小时写作,前期做足了材料,后面写起来才顺手。关于生活与创作,他说,小说家要深入生活,小说不要指望现实生活为你提供,所有好故事都是虚构的,所有典型都是虚构的,要有想象力,要做足非虚构的材料。这些现身说法,给小说写作者们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创作路径。 除了做足材料的难度,作者写作的难度也像脱贫攻坚一样,在既不能坐也不能站时,只好在椅子上跪着写,这一切因为他的腰腿病。写作没有现存答案,就像脱贫不能“等、靠、要”一样,为了写好小说,他得一边治疗腰腿病,一边搜集相关材料,做足材料的功夫,这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倘若他没有对农村现实的关注、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挚爱,那就不会有《高腔》的成功。 小说体现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现实的认知把握程度,还有强大的气场。人物性格要典型,如《高腔》中的第一书记丁从杰、帮扶干部滕娜、农村新女性米香兰、村支书牛春枣以及贫困群众柴云宽、牛金锁、米长久等,这些人物形象非常典型,读者读了觉得真实可信。我喜欢米香兰和柴云宽这两个人物,也喜欢牛金锁一家,他们两家的恩怨一步步的化解来之不易,正是这时代革故鼎新洗礼的结果。至于典型环境,马平插入了川剧高腔、川北薅草锣鼓等极具川味的文化元素,故事就有了浓郁的四川特色。设想一下,没有川剧高腔贯穿整部小说,《高腔》会成为读者心目中独具地域特色的四川精准脱贫的“样本”吗?情节要曲折,马平仅仅用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三千字左右的容量,每个小标题也都精心设计,力求将故事拿捏精准,写得引人入胜。“锣鼓”出场,“高腔”剧终,作家在中间十章节里,分别用“布谷”“火把”“万年台”“《迎贤店》”“月季”五章完成上半部,人物活动的骨架基本完成,故事情节依次展开,后五章分别用“红瓦”“七里香”“唱歌郎”“红鸾袄”“花田”五章来丰满它,所有人物都发出了各自不同的声音,汇聚起来就是一曲高亢激越的《高腔》。这应该是《高腔》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高度,也是它被当代众多评论家所津津乐道的。 当然,小说绝对是要有温度的,不是冷冰冰的,作家的情感体现在作品里。一部成功的作品,要么让读者热泪盈眶,要么眼泪汪汪。《高腔》用故事内在的逻辑和带情感的叙述,给那些与贫困作战的人以希望以关照,唤起读者一起共鸣。作家三条线索并行:扶贫攻坚,化解恩怨,保护非遗。作品接地气,贴近农村现实生活,让问题引路,将金弹子换成七里香,七里香嫁接出了月季,月季花海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样的安排符合小说主旨的需要。贫困户米香兰一家和牛金锁一家,他们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前者丁从杰和滕娜摸准了柴云宽不给力,与岳父不合,米香兰被捆住手脚,造成了贫困,后者丁从杰以心换心,赢得了单身汉牛金锁的信任和尊敬,他们真心为困难群众扶贫,才会消除米、牛两家的多年积怨,才会找到花田沟村彻底脱贫、科学致富的路子。最后一章米香兰从后台走上了前台,一曲《穆桂英挂帅》超水平发挥,真是“一腔高唤天地惊”,让人热泪盈眶。小说结尾这样写道:“滕娜显然被米香兰临场超水平的发挥打动了,挥舞一下鼓扦,跟着场子里的人叫了一声:‘好!’∥丁从杰已经走到了观众中间。他等米香兰在台上一转身,就把手指放进嘴里,打了一声长长的口哨。那又高又亮的哨音,好像走了很远的路,拐一个弯儿,再拐一个弯儿,最后不知是躺在了山沟,还是翻过了山顶……”戛然而止,回味无穷。这样的结尾,与开头“屋前那棵白玉兰树又开花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腔》的温情还在发酵,后续故事一直延续。广安小说家邹元模听了马平的讲座后,深受感动,不顾年老体弱,两次回访小说《高腔》灵感迸发地桅子村,去采访小说中单身汉贫困户牛金锁的原型,那个已经靠经营花圃脱贫致富并有了如意生活伴侣的吕剑平,饱含深情地写下了3000多字的纪实性散文《那棵金弹子》。文末是这样叙述的,当邹元模把马平创作谈中有关内容念给吕剑平听时,“吕剑平站起来,激动地说,马老师没有忘记我的金弹子,没有忘记我”,还打电话一五一十将自己的情况向马平作了介绍,还认真地说:“马老师说了,我不请他他也会来的。”因为《高腔》,才有了省城大作家与乡村普通农民之间有情有义后续佳话。这个温情故事不正是新时期干群关系良性互动的一个缩影吗?现实中的人与人、人与作品,都因此有了温度。《高腔》的问世,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它鼓励着更多地人们去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为新农村建设勾画出了最新最美的蓝图。 作为当今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马平的《高腔》不但有温度、有深度,更有高度。小说家创作这部作品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我敢说,《高腔》的成功,体现了小说创作要达到一定高度的三维度:温度、深度和难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