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19 10:06:31
这本书的作者是吕铮,北京警察,曾任公安部猎狐缉捕队成员。这是不是有点法医秦明的意思了,感觉现在警察叔叔们跨界很厉害嘛,一点也不输职业小说家。
每次看中国的推理小说,我都要说我早期是特别爱看日本的推理小说的,看的特别多了以后,我发现日本的推理小说特别爱写的一个题材就是“密室杀人案”,作者们善于通过密室逃脱、密室杀人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中国的推理类的案子看多了吧,就会发现“官本位”的一些社会诟病比较多,上下级观念等这些常规操作的文笔比较多。
不过这本小说,虽然很有《黑洞》系列的故事结构:地方集团、黑势力、狡猾的犯罪分子和能干的战警。权钱勾结等等。但是我觉得最出彩的就是“关键警察疯了”这个情节的设置,通过主要人物的变化,可以设计很多的悬念和为下文的反转做很多铺垫。这警察啊,有时和医生一样,医生有几个原则,不能误诊,不能开错药,不能开错刀。警察呢,是不能轻信原被告,不能办错案,不能抓错人。可是现在警察疯了,他要是做错事,又怎么算呢?
这里边除了案件的脉络梳理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可以去学习,比如在涉案集团老总的角度: 公司之间的明争,相互揭发,最后两败俱伤;公司内部的暗斗,股东之间的揭底,让原本好好的公司轰然倒塌;为了获得利益不惜出卖一切的暗箱交易;为了掩盖罪恶越堵越大的银行黑洞;为了一己私利造成单位巨额亏损的蝇头小利;为了最后捞一把而锒铛入狱的“夕阳犯罪”。这一切都源自一个字:钱。这里边的心思也是他三天三夜睡不着觉在想的事情。
...精神病院里的“教授”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里没有所谓正常的人,即使表现的再好,最多算是个潜在的正常人,就像外面的那个世界大都是潜在的疯子一样。疯子和正常人的区别只是在于,我们在这里,他们在外边……网络暴力的影响,我们寻常百姓也许体会不到,然而娱乐圈有切身体会之人数不尽数,网络暴力就像雾霾一样挥之不去,心理承受能力大之人尚且可以有一线生机,而心理脆弱之人只能让自己迷茫沉溺在痛楚之中,也许不久即将消失匿迹。
似乎人到中年愈发能够意识到人生二字的意境,也许只因为经历了世俗,曾经我原以为俗世虽不尽美好,但也差强人意,然而当我的思维方式始终处于被他人强迫更改的境地时,我意识到了,如果我太过在乎,最终结局只能将自己推入悬崖,被逼成“精神病”,他人也只会一句“她想多了”风轻云淡的笑过。这似乎是我女子的一片柔思所致,但实际上无数人正在承受着语言暴力的痛楚。《狂探》中警察赵顺就被“逼疯”了,关进精神病院,究竟正常标准何去何从。
一:无论发生什么都欣然接受,一切都是礼物。我们给予,我们接受。——艾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烟花不会让人懂得,它化作的尘埃是怎样的温暖,他宁肯留下一地冰冷的幻象,一地破碎。如果你哀伤,你可以为他悼念,却无法改变它的坚持。——《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不是不实消息文章的散布,不明就里的大众的盲目跟风,《狂探》中警探赵顺就不会被当做一个神经病关进精神病院。不论真有病还是装有病,最终他成了我们眼中真正的疯子。虽然《狂探》这本书是讲述警探赵顺之事,整本书中也是破案之情节,但我对精神病这个词眼有着刻骨铭心的愤懑。一个正常的警探尚且能被网络暴力逼迫成神经病,那么普通百姓又怎能保证自己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躲过这一劫呢!世界万事万物,究竟何为真何为假,又是谁规定好了行事标准,令其他人进行追随。曾经我遇到了人性最黑暗时刻,可是经过时光的洗礼,我得到了别人一句“你想多了”进行逃避罪责。无数次,我被身边最亲之人说成“神经病”,细想之下,可笑至极,当我们已经无法说服别人时,别人在拼尽全力说服我,所以这种语言暴力让人无比仇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