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15 12:12:40
归根结底,武侠电影这种类型遵循的是「以武行侠」的叙事模式,「武」是电影艺术要求的动作性,「侠」是叙事的动机和目的。
武侠电影大体上都是仰仗各种传奇情节的发展,让充满好奇心的观众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顿,做一场不知今夕何夕的白日梦。
在各种情节模式里,最基本、最正宗的一种当是「行侠仗义」,也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国最早的武侠电影,1920年的《车中盗》和1925年的《女侠李飞飞》说的就是这类故事,1930年前后第一次武侠电影高峰时期的《火烧红莲寺》系列、《儿女英雄》系列及《荒江女侠》等代表作基本也都采用了这种套路。
普遍性仅次于行侠仗义的情节模式是「复仇」,武侠电影里的人物通常都爱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为什么在武侠的世界里总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大约武林中人都是信奉以眼还眼的正义原则,且爱惜荣誉,是故有仇必报,有冤必申。
在这个基础上,又延伸出「宽恕」的母题,主人公到最后放弃报仇,使故事意境和情操得以升华。20年代根据《水浒》改编的《武松杀嫂》就是报兄仇的典型,80年代风靡神州的《少林寺》更是遵循杀父之仇——上山学艺——下山报仇的传统叙事模式。
江湖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肯定也少不了争权夺利,所以「争霸」也是武侠题材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无论是要夺取天下武功第一的名号,或是武林盟主的权位,都不过是中国历史上群雄逐鹿、问鼎中原这套老戏码的武侠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