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各个时期发展变化
实际上,这种小说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进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描写未来,使人们从未来反观现实,给作者和读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们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作品明显不同,因为后者主要通过空间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着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象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总之,对科幻小说从来没有绝对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没有相对一致的特点和规则;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则,科幻小说也就不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占主流的科幻小说大都描写未来,有一定的结构原则,并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倾向。
以美国着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为例,他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未来的世界史或美国史。在这幅奇特的历史画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个细节,使之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发展。他有一幅未来史的轮廓和图解,人物和重要发现的日期都穿插在里面。他曾经发表过这样一张图表:这张图表以1950~2600年为历史范围,左侧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数据、社会学和备注;第一行排着故事的题目,紧靠未来史的日期;第二行竖排各个人物的寿命;第三行是科技的发展,如“机械公路”或“精神感应”等,也与时间栏对应;第四行数据列举具体时间发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现“合成食物”;第五行“社会学”从野蛮时代开始,列举社会状况,如2020年美国出现宗教专政;最后一行是结论性的论述,例如2600年随着“民情混乱,人类的青春期结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开始”。这种图表的内容可以任意变化,但原则却是一样的。

书迷们的“私简史”
书迷们的“私简史”——简评鼎足文库三本类型小说简史
作为一名类型文学爱好者,我首先要感谢“鼎足文库”私塾小课以极大的魄力推出了一套三册的世界类型小说简史,以系列丛书的形式推出类型小说简史在国内尚属首次,也是很具有开创性的。近年来,科幻、奇幻、推理作为类型文学的主要类型,随着大批国外经典的引进和原创作品的不断增多,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那么,读者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有哪些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值得去关注和阅读呢?这就需要资深读者或研究者站出来,为大家撰写入门普及读物。于是我们看到了褚盟的《谋杀的魅影——世界推理小说简史》、屈畅的《巨龙的颂歌——世界奇幻小说简史》和萧星寒的《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旋律》。 这三本简史都是由资深读者撰写的,从“私塾小课”这个丛书名就可以看出它们是书迷的阅读史,带有深深的个人阅读体验的烙印,不一定准确、权威、客观,但却具有较高的交流价值。在这里我将它们亲切地称为——私简史。 褚盟的《谋杀的魅影——世界推理小说简史》是三部简史中梳理该类型发展脉络最为清楚的,也是最具作者观点的一部,sanfeng称之为“史观派”,它把推理小说的起源、随着世界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流派的变化和由西方到东方的传播等文学史流变梳理得非常清楚,让不了解该类型和对该类型一知半解的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它的发展脉络。因此,此书可以作为一本不错的推理文学的入门读物。 但美中不足的是此书有关华文推理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是这部“世界史”有些不完整了。在国内的推理研究者中,推理之门的站长老蔡撰写有《中国推理小说简史》,正在《推理世界》杂志连载(尚未完结),算是填补了原创推理内容的空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阅读。 屈畅的《巨龙的颂歌——世界奇幻小说简史》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研究奇幻文化的专著,其中不但介绍了大量的奇幻名著,而且对奇幻周边也多有涉猎,确实是难得的一本著作。此书基本按照流派来介绍的,但在时间叙述上稍显混乱,这使得读者不太容易把握整体的发展脉络。 此书名为“世界奇幻小说简史”,其实只限于对欧美奇幻的介绍,缺少对亚洲奇幻,尤其对日本奇幻的介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吧。 萧星寒的《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旋律》是今年的第二本民间派的科幻简史,此书基本按照“国别体”来介绍各国的科幻发展,主要介绍了美国、中国、日本和苏俄的科幻。此书算得上一本比较全面的世界史,不但介绍了几个科幻“大国”的历史,还梳理了不少欧美“小国”的科幻史,这些小国虽然历史很短,作品也不多,但要是不介绍,读者对其认知也基本为零,所以从这一点上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对于中国科幻的介绍虽然包括了港台科幻,但内容相对较少,观点也基本限于旧有的。其实我很想看看大陆科幻史家对倪匡科幻的界定有无变化,但看到的依然是只将其划分到香港科幻的小圈子里,而不同于台湾科幻研究者将倪匡视为台湾科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许就是两岸研究者视野上得差别吧。期待着日本学者林久之等人撰写的《中国科幻文学馆》的中译本早日面世,看看日本学者的中国科幻史观是怎样的。 谈一下这套书美中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吧。 每本书的宣传语中都有这样一句话“最权威准确的知识体系”,其实这句话是最最错误的,前面已经说说书迷著史是带有个人阅读偏好的行为,这自然就不会是权威的,由于个人阅历有限,也不会是完全准确的。这样的宣传和私简史的定位是完全南辕北辙的。 为了更好地配合读者阅读,每本书都配有大量作家和作品的图片,但不知这些图片是作者找来的还是编辑另配的,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说的问题是,有的重点介绍的作家却没有配图,有些经典作品没有配图,有些明明有中译本,却配的是原版图书的封面图,等等。配图的文字说明也有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有的写“某某中文版”,有的写的却是“某某书影”等等。下面来说一下我个人的配图原则。 1.重点介绍的作家一定要配作者个人照片。 2.重点介绍的作品也一定要配图,配图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简体中译本为先,繁体中译本次之,原版封面最后。这样配图的原因是方面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来查找相应的中译本来阅读。再有,作品配图的文字说明也应该统一格式,比如:书名、版本、出版社、出版时间。 三本简史中,只有奇幻简史在重点介绍作品时以括号注解的方式说明了该作品有无中译本,其实可以考虑在每章或全书结束之后附一个书单(推理简史书后附有推荐书单,但并无出版信息),给读者介绍一下哪些经典作品已经出版过中译本(要求是经典的译本),作为读者日后阅读时的参考。 三本简史虽不是纯学术著作,但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多少也都会参考一些同类著作,还是希望作者在书后将参考文献列一下。 “鼎足文库”私塾小课目前推出的这三本“私简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类型文学中还有诸如恐怖小说、悬疑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史、中国史等私简史等着更多的资深书迷来撰写,并与大家交流分享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世界简史(必看)
在世界诞生初期,天下共分为三,为神界、魔界、人界
不久,天地孕育出第一个生灵,他漫无目的的行走于世间
这个生灵是聪明的,他悟出了一种力量:原力
他赐给了神与魔力量,让他们自行修炼。从此,人成了世间最低等的生物
不过,在初期,所有生灵都友善纯真,并没有产生什么欲望
不过这些神、人、魔,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他们的种族非常多样
神、魔,经过自身发展,拥有了可以在动物与人形之间来回变换的能力
当初莫纳为补偿人,赐予了他们不用修行就可化为人
人在经过发展,拥有了各种工具,以至于他们很好的存活下来
但是,随着时间变化,不该拥有的野心也随之而来
魔是第一个发动战争的,为抵抗他们,也为树立威信,神主动与人节成联盟
在经过了几百年的苦苦挣扎后,魔大败,再也没有了后裔
魔界也被神划为了禁地,不许任何生物靠近
为报答神界,人主动接受神的掌管,并与神一起推选了一个德高望重、法力高强的神作为人、神两界的主宰,神虽不会死去,但为提拔新人,在任职五十亿年后就要主动下台,将帝位让出,传与自己的后人,在经过子侄辈的竞争后新帝上台
在三界大战时,异变出了多个时空,为方便管理,神征战数年,收服了异变出的时空中的人,令他们臣服于其,与人一样在每个孩子成年后跟从一位神成为其信徒或神使
信徒需对这个神感到重敬,并为之服务参加千年一次的大典即可
神使则是更为尊贵,不仅拥有一些法力,还有可能跟随神左右,
不过成为神使有两个弊端,他必须在神殿中居住,除非是神的随行,但在神面前还得化成动物之样
要拥有信徒、神使和神庙,不仅需要血统,还要自身的刻苦,需法力高强才行,一般的也不行,所以至今为止都只有十几个神拥有这些权利
一切都在有序的发展,一个灾难无声的降临了
到三万年前,神界的管理阶层出现了分歧。一派大臣认为应与人等生物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一派大臣却认为应收用禁忌之力,消灭其他生物,自己做大
这禁忌之力可大有来头,据说,他是魔遗留的力量,深不可测
但在发展中,魔的力量已经污染,使用的危害非常大。之前就有一个小神不易染上,一下就被禁忌之力吞噬,可知其可怕,所以早在之前,他就被封印起来,不许使用
这代的神帝十分清楚,这万万不可使用!于是,他立即下令将此派大臣放逐
却不知这些大臣心怀怨恨,偷偷放出禁忌之力,并用它与神界管理阶层作对
这个组织竟越做越大,威胁到了神、人两界的生存
在一场大战后,这个组织大败,却在撤退时放出了所有禁忌之力,人、神两界眼看就要毁灭,光明之神却在此时释放出自己的所有神力,封印了禁忌之力,自己却丧失生命,坠入轮回
这次战争使神界十分疲惫,需要很长的时间休养,于是也就不强制人信仰神了,只是在那些异变出的时空以及神界中仍有保存,其他的在经过漫长的几千年,早已忘却了神,但神仍旧在默默关注和帮助人
上篇:奇幻(给孩子讲宇宙)书评
下篇:巨龙的历史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