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的历史年表
这本书算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简史了吧。从维多利亚时代童话之王——乔治•麦克唐纳,到现代都市奇幻、恶搞奇幻等等,全部都囊括在内。作者一边沿着年代顺序介绍各个时代比较重要的作家,一边不时地展开介绍各个流派的作者以及作品。由此的话,虽然可以对整个奇幻小说的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不过读完之后感觉就像读完了一本历史大事年表一般。 作者身兼着《冰与火之歌》的翻译和《科幻世界译文版》的编辑,却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所以从行文中就可以看出,他在评论各个时代的作家时,只能从个人感受的角度泛泛而谈,而他在后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所以经常在评论作品的时候,突然就开始罗列书单,这对于一些想要得到有关于奇幻小说的不同见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非常不习惯。 不过作为国内第一本奇幻小说简史,这本书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除了介绍一些诸如《魔戒》、“时光之轮”系列、《冰与火之歌》这样子获得巨大成功的大部头,也介绍了一些国内读者不是很熟悉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我想这对一些想要补完奇幻小说或是要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读者来说,会是很好的一本参考书。 读完之后,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托尔金和他的魔戒,也不是罗伯特•乔丹的时光之轮,而是那部分介绍以奇幻世界为背景的游戏。虽然有些读者对这一部分很不满,不过我却是挺喜欢的,大概是因为小时候情有独钟的《游戏王》卡牌吧。

书迷们的“私简史”
作为一名类型文学爱好者,我首先要感谢“鼎足文库”私塾小课以极大的魄力推出了一套三册的世界类型小说简史,以系列丛书的形式推出类型小说简史在国内尚属首次,也是很具有开创性的。近年来,科幻、奇幻、推理作为类型文学的主要类型,随着大批国外经典的引进和原创作品的不断增多,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关注,那么,读者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有哪些著名作家和经典作品值得去关注和阅读呢?这就需要资深读者或研究者站出来,为大家撰写入门普及读物。于是我们看到了褚盟的《谋杀的魅影——世界推理小说简史》、屈畅的《巨龙的颂歌——世界奇幻小说简史》和萧星寒的《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旋律》。 这三本简史都是由资深读者撰写的,从“私塾小课”这个丛书名就可以看出它们是书迷的阅读史,带有深深的个人阅读体验的烙印,不一定准确、权威、客观,但却具有较高的交流价值。在这里我将它们亲切地称为——私简史。 褚盟的《谋杀的魅影——世界推理小说简史》是三部简史中梳理该类型发展脉络最为清楚的,也是最具作者观点的一部,sanfeng称之为“史观派”,它把推理小说的起源、随着世界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流派的变化和由西方到东方的传播等文学史流变梳理得非常清楚,让不了解该类型和对该类型一知半解的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它的发展脉络。因此,此书可以作为一本不错的推理文学的入门读物。 但美中不足的是此书有关华文推理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是这部“世界史”有些不完整了。在国内的推理研究者中,推理之门的站长老蔡撰写有《中国推理小说简史》,正在《推理世界》杂志连载(尚未完结),算是填补了原创推理内容的空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阅读。 屈畅的《巨龙的颂歌——世界奇幻小说简史》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研究奇幻文化的专著,其中不但介绍了大量的奇幻名著,而且对奇幻周边也多有涉猎,确实是难得的一本著作。此书基本按照流派来介绍的,但在时间叙述上稍显混乱,这使得读者不太容易把握整体的发展脉络。 此书名为“世界奇幻小说简史”,其实只限于对欧美奇幻的介绍,缺少对亚洲奇幻,尤其对日本奇幻的介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吧。 萧星寒的《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旋律》是今年的第二本民间派的科幻简史,此书基本按照“国别体”来介绍各国的科幻发展,主要介绍了美国、中国、日本和苏俄的科幻。此书算得上一本比较全面的世界史,不但介绍了几个科幻“大国”的历史,还梳理了不少欧美“小国”的科幻史,这些小国虽然历史很短,作品也不多,但要是不介绍,读者对其认知也基本为零,所以从这一点上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对于中国科幻的介绍虽然包括了港台科幻,但内容相对较少,观点也基本限于旧有的。其实我很想看看大陆科幻史家对倪匡科幻的界定有无变化,但看到的依然是只将其划分到香港科幻的小圈子里,而不同于台湾科幻研究者将倪匡视为台湾科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许就是两岸研究者视野上得差别吧。期待着日本学者林久之等人撰写的《中国科幻文学馆》的中译本早日面世,看看日本学者的中国科幻史观是怎样的。 谈一下这套书美中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吧。 一、封面宣传方面: 每本书的宣传语中都有这样一句话“最权威准确的知识体系”,其实这句话是最最错误的,前面已经说说书迷著史是带有个人阅读偏好的行为,这自然就不会是权威的,由于个人阅历有限,也不会是完全准确的。这样的宣传和私简史的定位是完全南辕北辙的。 二、插图方面: 为了更好地配合读者阅读,每本书都配有大量作家和作品的图片,但不知这些图片是作者找来的还是编辑另配的,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说的问题是,有的重点介绍的作家却没有配图,有些经典作品没有配图,有些明明有中译本,却配的是原版图书的封面图,等等。配图的文字说明也有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有的写“某某中文版”,有的写的却是“某某书影”等等。下面来说一下我个人的配图原则。 1.重点介绍的作家一定要配作者个人照片。 2.重点介绍的作品也一定要配图,配图应该遵循这样的顺序:简体中译本为先,繁体中译本次之,原版封面最后。这样配图的原因是方面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来查找相应的中译本来阅读。再有,作品配图的文字说明也应该统一格式,比如:书名、版本、出版社、出版时间。 三、经典作品介绍方面: 三本简史中,只有奇幻简史在重点介绍作品时以括号注解的方式说明了该作品有无中译本,其实可以考虑在每章或全书结束之后附一个书单(推理简史书后附有推荐书单,但并无出版信息),给读者介绍一下哪些经典作品已经出版过中译本(要求是经典的译本),作为读者日后阅读时的参考。 四、参考文献方面: 三本简史虽不是纯学术著作,但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多少也都会参考一些同类著作,还是希望作者在书后将参考文献列一下。 “鼎足文库”私塾小课目前推出的这三本“私简史”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类型文学中还有诸如恐怖小说、悬疑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史、中国史等私简史等着更多的资深书迷来撰写,并与大家交流分享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巨龙的颂歌:世界奇幻小说简史(典藏版)
想象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而我们这趟现代奇幻之旅,意在阐述建筑在想象基础上的“现代奇幻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刻画那一个个文学意义上轮番登台的英雄儿女,描绘那一部又一部名垂青史的奇幻巨著。此典藏版,除补充和完善初版九大章节勾勒出的西方奇幻发展盛况之外,作者大书特书,增加八万字新章节,将规模庞大、自成格局的中式奇幻文学和文化娓娓道来。
上架时间:2024-03-01 00:00:00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本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进行历史钩沉与形态剖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语世界的传播经历了冷战时期西德知识界于革命狂热中的政治异域化接受,以及东德知识界在政策迭绕下的功利性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种传播路径逐渐汇入统一的德语文学机制,形成以政治化接受为基本框架的多元接受范式。德语世界的接受主体从本土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出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政治化接受始终伴随着对同一种范式的批判与
科幻小说以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对科学的可能性、人类的潜能和社会的未来景观进行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想象,向读者呈现一种兼具科学与文学享受的、关于未来神话的盛宴,但这种享受绝非单纯的娱乐,而是还兼具重要的人文关怀功能,这种人文关怀功能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所呈现的科技伦理中。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英美科幻小说科技伦理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包括七章正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英美科幻小说中的生命干预及其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是当代美国本土文学复兴的杰出代表人物,本书在生态批评理论的观照下,以她的三部小说和一部回忆录为文本,探讨了其作品中彰显的生态思想,主要阐明了其作品中体现的后殖民生态主义思想,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同时,总结出西尔科生态思想的独特性和嬗变历程。
本书从诗学观念、创作方法和文本构成等诸层面展开,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其在与同时代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风尚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之文学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并指出其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问题一直是诗学的热议话题。声音最初指的是诗歌的音乐属性,但由于音乐本身并不是诗歌,而音乐性也不能嚢括当下汉语新诗的美学特征。因此,采用声音一词更具有效性。此外,音与声存在着差异,指向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音在诗歌中主要指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规律,以书面的语言文字为主,声偏重于通过音乐伴奏形式或者其他口头方式产生的综合效果。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为研究对象
戏剧在外国文学中,特别在西方文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虽然到了二十世纪,戏剧已经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总体来说,戏剧在西方史上属于文学的精华,艺术的桂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外国戏剧的翻译、演出和研究都非常重视。
本书立足于连接“文学”与“地理”的“文学空间”,从“文学空间”的“外层空间”进入“内层空间”最后到文学史意义,研究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重点探讨了空间与小说家都市体验、空间与小说中的文本空间、空间与小说空间叙事等内容。
本书以传统文学鉴赏批评为基础,借鉴结构主义,新批评理论、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社会背景、作家生平等相关内容,从字义、情感、语调、用意等层面对每一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对宋代桃源诗歌进行全面分析讨论,力图在桃源诗歌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本书是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阐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结构要素、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国文学的时间、空间、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的关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多元文学生态。本书的“多民族文学”不是少数民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