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的传说(下)
作者:口述/张嘉国 裘世良 王舜祁 王月曦 整理/方林泉 王衡山 那一年,奉化岳林寺扩建大雄宝殿,急需大批木料。方丈决定派契此到福建武夷山募化木料。 途经“天华寺”歇息,契此被天华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吸引:北枕青山,南濒海湾,近傍神奇无比的旗螺山,海雾山岚,忽隐忽现……“真乃世外桃源,修身福地!”布袋和尚边走边看,赞口不绝。 布袋和尚募得大批海杉运回岳林寺。两年后,气宇不凡的大雄宝殿及禅房佛阁,如期落成。奉化岳林寺在外名声也越来越大,远近施主、香客接踵而来。 但是布袋和尚却辞别方丈和寺内众僧,杖荷一只青布袋,袒露着大肚皮,嘻嘻哈哈朝天华寺赶去。当天日落时分,布袋和尚拜见了天华寺方丈,说明了自己欲在此静修的来意。方丈对这位会吃苦能办事的大肚和尚印象很深,吩咐知客僧安顿好这位新来的佛门弟子。 赶了一天的路程,布袋和尚似乎感到有点累,一摸到床沿,便“呼呼”睡着了。就在布袋和尚入寺当夜,天华寺附近的海况和天象都发生了怪异。 那夜该是当地人所说的“小潮水”——潮位低平,奇怪的是潮水一反常态,潮声嗡嗡作响,潮头咆哮着席卷而至,形同当地农历八月十八的大潮汛。到子夜时分,天华寺上空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跟着便是一声霹雳,响彻四方。时值隆冬,这霹雳声令人惊讶不已。第二天清早,和尚和当地村民对昨夜的怪异现象议论纷纷,但谁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有老方丈心中有数:这一切“怪象”恐怕与这位大肚和尚光临有关。 没过多久,本地乡人、香客信徒,甚至经常过往这一带的各地商人旅客,都知道天华寺新来了个生相特异、性情温和的僧人,大伙非常乐意跟这个大肚和尚聊天,并改称他为“笑和尚”、“欢喜和尚”、“咪咪菩萨”。 晚唐时,岳林寺旁边有个三岭村,村里有个叫蒋宗霸的,曾官至明州(当时的宁波)评事。宗霸素来信佛,每日口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人称“蒋摩诃”,自称“摩诃居士”。他听闻岳林寺布袋和尚名声,便来到岳林寺,诚心拜布袋和尚为师。布袋和尚欣然接受。一段时间相处后,师徒俩脾气十分相投。几乎是日日一起论经,一起用斋,徒不离师,师不离徒。 第二年,师徒俩一起游方到福建温泉。那天布袋和尚忽感浑身奇痒难熬,便脱下僧衣,一头扎入温泉洗澡。摩诃也如法泡制。师徒俩越泡越开心,摩诃还主动替师父擦起背来。刚擦了两三下,忽听摩诃“啊”地一声叫了起来,原来他看到师父的光背上,有一只又圆又大的眼睛。再一细看,只觉得明亮似镜,金光四射。 摩诃又惊又喜,说:“师父,你背上开眼,果然是天上下凡的真佛!” 布袋一听,默默无话,马上穿好衣服,与摩诃一起急急忙忙赶回岳林寺。摩诃见师父一路上不愿说话,以为是什么地方得罪了师父,跟在后面不敢多问。到了岳林寺,进了禅房,布袋和尚取过一领袈裟、一只净瓶、一根九环锡杖和那只随身携带的布袋,告诉徒弟:“我被你看破真身,天机已泄,不能久留于此。这些物件,就此留存于你。”说罢,布袋和尚就坐在寺内东廊上的一块磐石上圆寂了。那日,正好是三月初三。 摩诃含泪将师父的遗体和交给他的这些遗物小心地放入荷花缸,安葬在锦屏山东北面的中塔。 数月后,奉化有人去四川峨眉山,竟与布袋和尚相遇,那人大吃一惊,而布袋和尚却面带笑容对他说:“烦你捎个口信,叫徒儿摩诃好好保重,告诉他,我们师徒相见之日不远了。”与此同时,有人又在天台国庆寺看到布袋和尚挺着大肚露着光头在佛堂诵经。此后又有人看到布袋和尚游方到福建南少林,还口念:“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这才明白布袋和尚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 不过,摩诃听到后仍将信将疑,叫来小和尚打开中塔的荷花缸,一看,哪里还有师父的肉身,只有一领袈裟,一杆锡杖和一只净瓶仍原封不动放在缸中。蒋摩诃此时才深信不疑:师父果真是弥勒佛转世。 从此,摩诃诚守师父教诲,在宁波小盘山筑庵一座,吃素念佛,不久也坐化在那里。 原载《宁波档案》2013年3月3日第39期

放下得失心,便是快乐人永州新闻网
一位老和尚从深山里挖了一些兰花草,种在寺庙里。春天来了,寺庙里的兰花盛开,香气扑鼻。香客闻到香味,就问:“师傅,你种的兰花,真香啊,我想要带一些回去,种在家里的空地上。”老和尚有求必应,很快,所有的兰花都被香客带走了。
小和尚看到兰花草不见了,非常郁闷,便埋怨道:“师父,你怎么能够答应香客呢?现在好了,兰花草都没有了,就剩下一块空地,多难看!”老和尚却笑着说:“柜子里还有一些格桑花种子,你去播种吧。”
到了夏天,格桑花盛开了,很多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还有蜜蜂前来采花蜜,好一派迷人风景。前来上香的香客喜欢和花朵合影,有一些香客还站在花丛中合影,很快,花土里被踩踏成了几条“小路”。
小和尚非常生气,驱赶和花朵合影的香客。于是,老和尚拉着小和尚的手说:“你啊,别生气,让他们去吧!”小和尚不解:“师父,你辛辛苦苦种的兰花没有了,格桑花也被破坏了,你怎么不生气?”
老和尚说:“兰花草被香客带走了,那是布施,是把花香带到千家万户;格桑花被破坏了,但是花朵的美丽却留下来了,何必生气呢?”
人生在世,不少时候,我们往往也会像小和尚那样,被“得失心”所困扰着。有些人能够看淡想开,对得与失坦然一笑,从而过得悠然自得;有些人总是放不下,凡事都耿耿于怀,常常活得郁郁寡欢。
事实上,面对生活中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遭遇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少有人可以“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我们的一生,总是在得失之间,贫穷时渴望财富,孤寂时渴望爱情,年老时渴望青春年少,死亡前又留恋生命……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人无完人、事无完事,不管你多么努力,都还是会有遗憾。如若事事过于在意得失,就会因得不到的东西而挣扎痛苦。人生一世,身不由己,该来的会来,挡不住;该走的会走,留不住。
故事中老和尚的话,就是告诉我们——看人待事要往好处去想,不能只往坏处去看。当得到了什么就和别人分享,失去了什么就学会看淡。这样,你的心情自然就能轻松了,生活也美好了。人生的悲苦,大都与得失纠缠,与成败较劲。快乐的真谛,并不是得时欢喜,而在失后坦然。
曾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人酷爱陶壶,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程多么遥远,他都要前去鉴赏。在他收集的茶壶里,他最中意一只龙头壶,还专门用来招待好朋友。有天,朋友来访,在喝茶时把玩茶壶,不慎摔碎在地。他默默收拾好碎片,然后拿出另外一只茶壶继续泡茶、说笑,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朋友很惭愧、赔小心,便问道:“我将你最喜爱的茶壶打破了,你不生气吗?”他笑着说道:“生气又有何用?事已至此,不如重新去寻找更好的呢!”
人生最大的智慧,莫过于此。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唯有放下得失心,才能成为快乐人。作家亦舒说:“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忌愤愤不平。”我们切莫沉迷于得失,切莫为一时的得失而斤斤计较、闷闷不乐。因为幸福永远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而取决于你看淡多少。当你把得失看淡了,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生活也不会活得那么疲惫。
所以,人生或得或失、或起或落,我们不要为失去的过分悲伤,也不要为得到的欣喜若狂,唯有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坦然面对,唯有把得失看淡让一切随缘,你才能活得自在,过得开心。
细说十八罗汉都有谁(上)
八罗汉是文玩界里的绝对的十八位明星,无论是雕刻、画片、字画等等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有的朋友可能经常看到十八罗汉,说起十八罗汉,却没有一个契机学习他们的具体谁是谁,叫什么长什么样。
今天朽木君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十八位罗汉,也让大家能细致的了解一下他们。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佛教用语。作为罗汉,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其中杀贼指的是消除烦恼,无生指的是脱离轮回之苦,应供是接受天地间人天的尊敬与供养。
罗汉是佛陀得法弟子修行的最高境界。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为第三等,仅低于佛和菩萨。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以及两位尊者组成的。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张玄与贯休所绘,随后苏轼分别为其画题了十八首赞,并且在贯休所做的画中标出了每位罗汉的名称
形态: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清高自赏
宾度罗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
这位罗汉本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有一天他忽然想要去做和尚。听说这个消息的优陀延王不干了,亲自请他继续做官,但是这位大臣去意已决,又怕国王啰唆,就遁入深山修行。
突然有一天,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的和尚,认出就是大臣之后国王马上出来接他进宫,原来过完一直留着他的位置等他回来继续做官。
但这位大臣说自己回来是要带着国王也出家。来在了皇宫之后就开始一通的说,分析利害关系。经过他的一番劝导,国王居然被说动了,遂让位太子,随他一同出家做了和尚。
我们不妨叫他:罗汉中的谈判专家。
形态:妖魔除尽、玉宇澄清。扬手欢庆、心花怒放
这位欢喜罗汉人如其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面带笑容,心存欢喜。
他本是古印度的一个富家公子,后来接触佛学后便投入其中,最后就成为一位擅长谈论佛学的演说家,而且对快乐有独到的见解。
我们不难看出:他是罗汉中最适合说相声的。
举钵罗汉原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但是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别人都是俯身乞食,他则是高举铁钵,而藉托钵所得福利世人,并且为他们讲说佛法,度化众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形态:七层宝塔、佛法通灵。威而不怒、道行超群
其实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是没有塔的。由于塔是再佛骨的器具,所以也成了佛的象征。这位托塔罗汉是佛祖的最后一名弟子,为了纪念师傅,随身携带着塔,意为佛祖常在。
没错他就是:托塔李天王的同行。(托塔天王与托塔罗汉是不同的两个人。)
形态:清净修心、神态自若。安详瑞庆、进彼极乐
诺距罗翻译过来就是大力士,这位罗汉就是一位大力罗汉。
静坐罗汉曾经是一位战士,由于力大无比,擅长打打杀杀。后来出家为和尚,他的师傅教给他静坐修行的方法,以此来放弃从前杀生的观念,最终修成正果。
他告诉我们:放下屠刀立地成 罗汉。
形态:身负经卷、东渡传经。跋山涉水、普渡众生
跋陀罗翻译过来是贤的意思,也是印度的一种稀有树木的名称。这位过江罗汉就是在跋陀罗树下出生的,所以就叫这个名字了。出生后就被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就是他从印度乘船过去传播的,因此被世人称为过江罗汉。
形态: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
象的梵文就是迦理,而迦理迦就是骑象人的意思。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威力级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迦理迦原来是一位驯象师,后来出家修行,最终正果,因而得名名骑象罗汉。
形态: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
这位笑狮罗汉从不杀生,因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因而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
他还能言善辩,通晓经书,但他却很少说法,经常一天也不说话。有人就问他:“尊者,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畅说妙法呢?”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不一定受人欢迎;尽管你句句值千金,却往往会令人反感。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这位罗汉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
形态:开心见佛、各显神通。相互比莫、佛力无穷
这里的开心指的不是高兴,而是真的把心打开。
开心罗汉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当时国王立要他为储君,他的弟弟因而作乱,他见状立即对他弟弟说:“你来做皇帝吧,我去出家就好了。”无奈他的弟弟根本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的话就看看吧
于是乎他打开衣服给他弟弟看,没想到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尊佛,立马相信了他,再也不敢作乱了。
他诠释了什么叫: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以上就是十八罗汉的前九位的介绍了,会在明天的文章继续为大家介绍余下的九位罗汉。
对十八罗汉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明天的文章~
相关资讯
释永信大和尚一行出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健康的少林生活方式与理念,推进少林文化“走出去”,近期,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出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玻利维亚少林弟......
下篇:方广大庄严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