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浑身臭哄哄还乱性的中世纪,贵族嫌弃水太脏了,只喝酒
今天,当我们谈论欧洲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其科技的发达、医疗的先进以及富庶的生活条件。然而,这些成就大多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事实上,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并不是如此繁荣,科技水平也相当落后。尤其是在中世纪神权思想主导下,欧洲曾发生过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事件。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揭开这些奇葩历史的面纱。
黑死病肆虐:为了防止毒素侵入,竟然不洗澡
1347年,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席卷了欧洲大陆,这场瘟疫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也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不同于今天的新冠病毒,当时的欧洲缺乏现代医学条件,底层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连温饱都无法保障。于是,这场瘟疫就像死神降临一样,几乎夺走了大批人们的生命。这场灾难一直持续到14世纪40年代,统计数据表明,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到2亿之间,占据当时欧洲人口的30%至60%。这无疑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黑死病的最典型症状是患者的皮肤出现淤血,身体逐渐变黑,因此被称为“黑死病”。这种病魔无情地横扫贵族和贫民,死神面前没有人能幸免。面对这种恐怖的疾病,贵族们自然焦虑万分,纷纷寻求名医的帮助。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时的医生提出了一个荒谬的解决方案——认为洗澡会导致毛孔张开,容易让体内毒素侵入,因此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不洗澡。
于是,很多贵族开始效仿这个“智慧”的建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这位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几乎每年都只洗一次澡。更有传闻称,他从1647年到1711年统治期间,整整64年只洗过一次澡!而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也为人们传颂,她宣称自己一生只洗过两次澡,第一次是在出生时,第二次则是在结婚前的洞房之夜。想象一下,她的丈夫是否在这段婚姻生活的初期就面临了难以言表的挑战……
若把这一切放在今天来看,大家可以试想,欧洲人天生汗腺发达,64年不洗澡,他们的体味有多么强烈。为了掩盖这一点,香水便应运而生。香水的最初目的并非为了给人带来芳香,而是用来掩盖因长时间不洗澡所产生的难闻气味。
污水横流,贵族们为避污染只喝酒
除了不洗澡这一奇葩习惯,当时欧洲的排水系统十分落后,生活中的粪便和污水直接流入河流,导致河水严重污染,喝水变得异常危险。为避免这些污染,贵族们选择了不再喝水,而是喝酒。由于酒在酿造过程中能够去除水中的杂质,因此酒成了贵族们的主要饮品。常常可以见到他们因饮酒过量而醉醺醺的,这或许也成就了欧洲人浪漫文化的根源之一。
然而,酒虽然能够掩盖水的污染,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上层贵族频繁的饮酒导致了生活的放荡不羁,很多贵族的生活变得奢靡、放纵,甚至一些贵族的乱性行为成为了后来资产阶级批判贵族腐化生活的根源之一。
中华文化的洗澡传统:古人早已重视卫生
与当时的欧洲相比,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便已认识到洗澡的重要性。春秋时期,孔子便在《论语》中提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那时的洗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乐趣,而非像欧洲人一样畏惧的行为。
更早在汉朝时,朝廷便规定民众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法律甚至明确要求每五天要有一次沐浴。可见,古代中国对个人卫生有着高度的重视,洗澡不仅是为了清洁,更被视为一种健康和享乐的方式。
通过对比中西方的历史,可以看出,西方曾经也有过相当愚昧的时代。今天的我们,应当充满自信,不应盲目推崇西方的任何一面。我们要取长补短,吸取他们的优点,同时改进我们的不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让每个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世纪的欧洲贵妇们有多“脏”?在裙内大小便,皇宫里到处是粪便
看过英国王室的生活日常,大家第一感受就是优雅。王室成员穿着端庄大大气,小礼帽上点缀着白色羽毛,配上各色珠宝。王室成员言行举止之间,保持着贵族该有的端庄和冷静。欧洲贵族都是这样吗?实际上中世纪的欧洲贵妃,远没有想象中的高贵,一生不敢洗澡,随处大小便,群中拉粑粑是常态。
在现代人眼中如此肮脏不卫生的事情,中世纪的贵妇又不是没有鼻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们也不想啊。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洗澡上厕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到了中世纪,环境不一样了,贵妇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明知道又脏又臭,也只能忍着。
首先是服装的束缚,中世纪贵妇们基本上都会穿帕埃尼裙,也就是大家在西方电影中常见的贵族裙。除此之外,贵妇们为了追求芊芊细腰,还会穿上束腰。这束腰的威力有多大呢?茜茜公主通过束腰,硬生生把自己腰围控制在16英寸,也就是40cm左右。
贵族裙搭配束腰的结果就是,穿衣服不容易,脱衣服也不容易。看过电影《乱世佳人》的的话,一定对黑人保姆用脚抵着斯嘉丽,使劲拉扯束腰的场面印象深刻。斯嘉丽被捆得快呼吸不过来了,还喊着让保姆拉紧一点。茜茜公主每次穿贵族裙,要准备一个多小时。
贵族裙好看,但是太笨重了,上厕所一点也不方便。如果贵族少女们脱掉裙子上厕所,估计还没解开就要憋不住了。贵族裙大有大的好处,有的时候来不及了,在裙子里面偷偷解决,也不会有人发现。这时候,她们只要往身上喷点香水,遮盖掉气味就好了。没错,香水一开始是为了掩盖贵妇身上的臭味,不像现在为了增加体香。
中世纪的欧洲,对待上厕所还是很随便的。只要保持离住房“一箭之地”,随地大小便是允许的,皇宫内到处是粪便。当历史学家谈到中世纪欧洲史,“脏、乱、臭”成了关键词。看看这张图,画的就是教会成员在教堂大便的场景。等到下雨的时候,人们的排泄物随着雨水冲入河道中。整个城市都笼罩在臭气中。
混乱的卫生系统,加上黑死病爆发,城市卫生情况更让人无法忍受。患上黑死病的人,全身发黑,长满渗透着血水浓汁的肿瘤。患病的人会高烧不退、胡言乱语,然后在48小时之内死去。病人都没有接触,又如何相互传染得病呢?医生推断,瘟疫是通过空气传染的,只有穿上厚厚的衣服,或者用厚重的身体污垢覆盖身体,让瘟疫没有地方进入人体,自然就可以避免得鼠疫了。
贵妇们谨记医生的教诲,记住了不要随便脱衣服,尤其是不要随便洗澡。中世纪的欧洲,贵妇们不洗澡成了常态,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为了活命可以不洗澡,但是臭味实在要人命,法国香水应运而生。贵妇们喷上香水,掩盖身上的臭味,假装自己身子是香喷喷的,颇有掩耳盗铃的意味。
贵妇们不洗澡、不脱衣,就能够抵御黑死病吗?当然不会,黑死病根本就不是通过空气传播。它是一种名叫耶尔森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通过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到处传播。欧洲人就算把自己裹住,也抵挡不住细菌入侵。反倒是因为不爱卫生,体质不好,更容易生病。黑死病在人们愚昧无知的防治措施中,在欧洲肆虐了300多年,死了将近2500万人。黑死病教会了贵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千万不要洗澡,千万不要脱衣服。
欧洲人为了防治黑死病,还想了不少办法。诸如巫女的“放血术”,通过放掉污血救治病人。有些人正是被活活放血而死。人们认为猫是不祥之物,他们惹来祸端,于是全城屠杀猫咪。殊不知,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讲卫生,做好隔离措施。黑死病后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防治的重要性。修建如厕系统、还有排污系统,尸体不再随便乱扔了,而是集中处理。欧洲贵妇们终于从不能洗澡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欧洲中世纪,现实世界的“骑士之道”
欧洲中世纪,现实世界的“骑士之道”
东罗马帝国灭亡,距离欧洲中世纪已然长达6世纪之遥远的现在,我们仍旧会用“骑士”来形容他人。
象征着忠诚、礼仪、谦卑、以及无言的守护,甚至能催生出一种悲壮的画面感,这就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骑士精神”。
在《骑士幻想夜》中,我们随着林零见证了传说中的亚瑟王朝,虽说至今这位神话般的人物仍旧无法被证实是否真的存在,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创造的,无论是野史、传说、还是文学作品,我们都能感受到圆桌骑士们拥有的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骑士道”。
原作:Vivibear | 主笔:森罗Jusaka
因此本回目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欧洲中世纪背景下真实存在骑士之道吧!
欧洲中世纪的跨度相当之长,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长达近一千年,骑士制度便在此期间产生。
不过,在这千年中,骑士并非一直是正面形象。
骑士原指中世纪时受过正式军事训练的骑兵。在中世纪早期,骑士是一个开放的阶层, 任何有能力置办的起武器和战马的人行过臣服礼之后都可以受封为骑士,平民也不例外,甚至所有的骑士都有封他人为骑士的权利,并不需要五爵(公侯伯子男)或是国王的首肯。
*在这里小提一句,欧洲的五爵和中国古代夏商时期的五爵并不一样,只是因为都是类似的贵族制度,所以在语言翻译上沿用了这个词汇而已,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关系
但这个阶段的“骑士”其实仍旧等同于“封建主”,在得到上级领主分封之后,基于自己的特权却干尽了烧杀淫掠的事,简直就是蛮横可怖的兵痞。
直至10-11世纪,基督教化发展才开始对骑士有了制约。教会提出了“和平运动”,并在《圣经》中替骑士们找到了可以效仿的楷模保罗,骑士这才慢慢向我们所熟知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形象转变。
古罗马帝国早期基督教传教士圣保禄,又名保罗
不过于此同时,骑士这一身份也开始逐步与贵族进行融合,成为了贵族世袭的制度。
骑士本是平民唯一能取得的贵族头衔,但在极其重视血统与出身的那个时代阶段,平民册封骑士,变成只有国王拥有的特权。而一介平民可能这辈子都没见过国王,又如何能让国王为自己实施这样的特权呢?可想而知这样的可能性是多么微乎其微。
不过虽说骑士与贵族融合,但其实仍旧处于贵族底层,哪怕出身这一点符合了标准,想成为骑士却仍旧不是件轻松的事。
想成为骑士的小贵族大抵在7岁左右就要前往领主的地盘进行训练,基本日常生活与当打杂的侍童没有差别。除此之外他们要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其中 不仅包括与领主或领主麾下的高手进行战斗、军事层面的教学,还有和领主夫人进行文化、礼仪层面的教学。
14岁左右,小贵族会被提升为“扈从”,少部分特殊的人会被提升为“见习骑士”,例如领主的孩子。
“扈从”主要负责照看主人的盔甲武器;“见习骑士”则是列队在正规骑士后方,积累战斗经验,其标志是旗帜的尾部呈燕尾状;这二者都可以上战场,但“见习骑士”拥有“骑士”的部分特权,而“扈从”没有。
能文能武,琴棋书画,熟练掌握“骑士七技”:骑马、弈棋、击剑、打猎、投枪、游泳、吟诗,在长达十多年的训练后,21岁的贵族才有资格成为一名真正的骑士。
“见习骑士”在累积一定量的功勋后,可以提前申请将旗帜的燕尾剪去,成为正规骑士;而“扈从”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身家的差距,“扈从”可能无法凑齐自己的一套骑士装备,好心的领主或许会赠予他一套,但碰到不管不顾的,“扈从”只能自己选择去战场厮杀“拾荒”、淘二手货、或是一直当“扈从”直至赚到足够的钱。
终于在一切达标之后,最为神圣的晋封仪式就要来了。
在中世纪早期,骑士的受封是比较简单的,候选人单膝跪在军队首领或者有声望的骑士面前,主礼人用剑背轻触其肩部三次,赠送一段箴言谏句,整个仪式就算完成。这多是因为当时处于战时阶段,需要大量的骑士,因此较为简单的形式更为普遍并被大众接受。
但在基督教化之后,骑士晋封仪式程序就变得越为复杂,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世俗型,主礼人为国王和贵族,地点多在王宫、城堡;
宗教型,主礼人为教皇、主教或神职人员,地点一般在教堂;
世俗与宗教混合型,主礼人一般是国王或世俗贵族,神职人员担任其中的祷告弥撒等宗教活动,地点或在宫廷城堡、或在教堂。
在受封前夕,受封人要沐浴,洁净自身,然后穿上白色礼服、红袍、黑鞋,分别象征着纯洁、生命与死亡。之后要禁食,并在教堂做一整夜祷告。
直至第二日来到授与者面前,立下誓言,授与者会放平其剑,按在其右肩上,有时候会用一种无剑尖的慈悲之剑来专门进行此仪式,施以祝福。
当然各个时期的受封仪式其实都有些微妙的差别,有的相对简易,有的更为隆重,仪式过后还有大型的庆祝活动等等,不过受封过后的骑士都要遵循骑士的八大美德 “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
漫画《骑士幻想夜》亚瑟受封骑士过程
在12世纪,骑士精神的意义转变为人生的整体规范。骑士精神规范的守则基本为四条: 保护老弱妇孺、为公义而战以对抗不平与邪恶、热爱家园、为防卫教会而冒死犯难。
但很可惜,在14世纪之后,骑士已经沦落成可以进行买卖授予的荣誉称号,受封仪式也越来越随便,失去了骑士应有的内涵,而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骑士也就这么没落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骑士精神”仍旧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勇敢、忠诚的象征,哪怕仅存于各种文学作品中,也能作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印记,永远被人们铭记~
相关资讯
原创名字不够,绰号来凑,扒一扒欧洲中世纪君主的几种命名方式
中国的皇帝通常会根据其生前的表现或者在祖庙中的地位来为其评定谥号或庙号,这些称号代替了皇帝的姓名,如康熙、雍正是年号,唐高祖、唐高宗是庙号,汉文帝、汉武帝则是谥号。无论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