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名字不够,绰号来凑,扒一扒欧洲中世纪君主的几种命名方式
中国的皇帝通常会根据其生前的表现或者在祖庙中的地位来为其评定谥号或庙号,这些称号代替了皇帝的姓名,如康熙、雍正是年号,唐高祖、唐高宗是庙号,汉文帝、汉武帝则是谥号。那么,西方的国王和皇帝又是如何命名和称呼的呢?
与中国的名字习惯不同,欧洲人的名字显得要简单许多,因此在观看好莱坞的电影或电视剧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人名字相似,如约翰、迈克、萨姆等。事实上,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的名字更为匮乏,这也让后来的历史学者以及热爱欧洲历史的人感到困扰。无论是在英国、法国,还是在德国,他们的君主名字常常是“亨利”、“腓力”、“查理”、“威廉”和“路易”等,这些名字通常源自贵族家庭或先贤的传承,因此许多后代的君主也乐意延续先祖的名字。比如,在英国,就有八位名为“爱德华”的国王,八位名为“亨利”的国王,还有六位名为“乔治”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则有七位“亨利”和七位“查理”;而法国则有十八位名为“路易”的国王和十位名为“查理”的国王,其他如波兰、拜占庭、西班牙等国家也多有类似情况。
为了便于区分这些相同名字的国王,后人通常会通过加上数字“世”来标明顺序。例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代表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叫做“伊丽莎白”的女王。然而,与中国不同的是,这种“某某二世”并不意味着其一定是“某某一世”的直系后代,可能是隔了好几代甚至完全没有亲属关系。例如,在英国的“亨利一世”和“亨利二世”之间,就间隔了一个斯蒂芬国王,而亨利一世与亨利二世甚至是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而“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则相隔了近两个世纪。
虽然加上序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同名的问题,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同一个国家,无法避免不同国家之间重名的情况。例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国王中都有“亨利一世”、“亨利二世”和“亨利三世”,而名为“威廉一世”的国王多达七位。如果我提到“亨利二世”,没有明确指出国别,你可能很难知道我指的是哪一位,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文章中总会在君主名前加上“英王”、“法王”或“德皇”这样的标签,而这并非是为了凑字数。
除了重名问题,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由于欧洲中世纪的复杂联姻与分封制度,一个人可能同时担任多个国家的国王或皇帝。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查理五世,既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又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而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按英格兰的谱系计算是二世,但按苏格兰的谱系则应该称为“伊丽莎白一世”。如果再算上大小封爵,情况就更加复杂了,仅仅用名字和数字的方式已经难以区分欧洲多个国家的君主。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名字无法区分,那加上姓氏能不能解决问题呢?答案是:不能。例如,法国的四位国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虽然四人名字相同,都姓波旁,但如何区分他们呢?因此,除了使用名字加序号外,人们还采用了另外两种方法来帮助区分这些君主。
第一种方法是以出生地为依据,结合姓名。例如,英王爱德华二世因出生在卡纳芬城堡,因此被称为“卡纳芬的爱德华”;法王亨利四世则因出生于纳瓦拉王国,被称为“纳瓦拉的亨利”;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出生在刚特,因此被称为“刚特的约翰”。这种命名方式通常在封爵或加冕之前使用。
另一种方式是为重名的君主附上具有代表性的绰号,这些绰号基本上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帮助人们迅速区分不同的君主。这些绰号五花八门,既有褒义也有贬义,总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例如,法国国王中,丕平因身材矮小却有着卓越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被称为“矮子”丕平;查理曼的孙子查理因谢顶被戏称为“秃头”查理。法国后来的国王也有“口吃者”路易、“胖子”查理、“胖子”路易等类似绰号,几乎没有哪个绰号是美好的,直到卡佩王朝的“腓力四世”才获得“美男子”的称号。
其他国家的君王也有许多有趣的绰号。例如,电影《勇敢的心》中,那个残忍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就有“长腿”的外号,因他身材高挑,双腿修长;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则因为胡子红如火焰而被称为“红胡子”;“征服者”威廉因征服英格兰而得名;“失地王”约翰则因频繁与法国交战而丧失大量领土而得此绰号。
这些绰号不仅仅限于法国,也包括其他国家的君主。例如,英王理查一世因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表现而获得“狮心王”的称号;西班牙的“疯女”胡安娜因精神失常而得此称号;俄罗斯沙皇伊凡四世因其残暴统治而被称为“雷帝”或“恐怖的伊凡”。
除这些著名绰号外,还有如“懒惰者”路易五世、“勇敢者”腓力三世、“智者”查理五世等。这些绰号反映了君王的性格特征或历史事件,使得后人能够通过这些有趣的称号来更清楚地辨识历史人物。
此外,宗教信仰对中世纪欧洲君主的命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君王因其虔诚的信仰而获得特殊的称号。比如,“殉道者”爱德华,他在位时被继母所杀,其死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因此获得此称号;法王路易因内心的虔诚以及忏悔行为被称为“虔诚者”;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因虔诚信仰以及两次十字军东征,死后被追封为圣徒,称为“圣路易”。
总之,欧洲中世纪的君主命名方式复杂且多样,既有名字与数字的组合,也有基于出生地、绰号和宗教信仰的命名,体现了当时君主身份和权力的复杂性。

西方中世纪贵族等级的划分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英国,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英国,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英国,博蒙德·约翰于一四四○年第一个被封为英国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英国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英国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 英国的封号授予分成七级,分为贵族(peerage)与平民两大部分。而除了英国王室以外,贵族分为五等;因为中国周朝的诸侯亦分为五等,所以中文就直接对应翻译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与男爵;另外还有两种封号:准男爵(Baronet)与骑士(Knight),他们属於平民,而非贵族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
中世纪的欧洲贵妇们有多“脏”?在裙内大小便,皇宫里到处是粪便
看过英国王室的生活日常,大家第一感受就是优雅。王室成员穿着端庄大大气,小礼帽上点缀着白色羽毛,配上各色珠宝。王室成员言行举止之间,保持着贵族该有的端庄和冷静。欧洲贵族都是这样吗?实际上中世纪的欧洲贵妃,远没有想象中的高贵,一生不敢洗澡,随处大小便,群中拉粑粑是常态。
在现代人眼中如此肮脏不卫生的事情,中世纪的贵妇又不是没有鼻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们也不想啊。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洗澡上厕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到了中世纪,环境不一样了,贵妇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明知道又脏又臭,也只能忍着。
首先是服装的束缚,中世纪贵妇们基本上都会穿帕埃尼裙,也就是大家在西方电影中常见的贵族裙。除此之外,贵妇们为了追求芊芊细腰,还会穿上束腰。这束腰的威力有多大呢?茜茜公主通过束腰,硬生生把自己腰围控制在16英寸,也就是40cm左右。
贵族裙搭配束腰的结果就是,穿衣服不容易,脱衣服也不容易。看过电影《乱世佳人》的的话,一定对黑人保姆用脚抵着斯嘉丽,使劲拉扯束腰的场面印象深刻。斯嘉丽被捆得快呼吸不过来了,还喊着让保姆拉紧一点。茜茜公主每次穿贵族裙,要准备一个多小时。
贵族裙好看,但是太笨重了,上厕所一点也不方便。如果贵族少女们脱掉裙子上厕所,估计还没解开就要憋不住了。贵族裙大有大的好处,有的时候来不及了,在裙子里面偷偷解决,也不会有人发现。这时候,她们只要往身上喷点香水,遮盖掉气味就好了。没错,香水一开始是为了掩盖贵妇身上的臭味,不像现在为了增加体香。
中世纪的欧洲,对待上厕所还是很随便的。只要保持离住房“一箭之地”,随地大小便是允许的,皇宫内到处是粪便。当历史学家谈到中世纪欧洲史,“脏、乱、臭”成了关键词。看看这张图,画的就是教会成员在教堂大便的场景。等到下雨的时候,人们的排泄物随着雨水冲入河道中。整个城市都笼罩在臭气中。
混乱的卫生系统,加上黑死病爆发,城市卫生情况更让人无法忍受。患上黑死病的人,全身发黑,长满渗透着血水浓汁的肿瘤。患病的人会高烧不退、胡言乱语,然后在48小时之内死去。病人都没有接触,又如何相互传染得病呢?医生推断,瘟疫是通过空气传染的,只有穿上厚厚的衣服,或者用厚重的身体污垢覆盖身体,让瘟疫没有地方进入人体,自然就可以避免得鼠疫了。
贵妇们谨记医生的教诲,记住了不要随便脱衣服,尤其是不要随便洗澡。中世纪的欧洲,贵妇们不洗澡成了常态,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为了活命可以不洗澡,但是臭味实在要人命,法国香水应运而生。贵妇们喷上香水,掩盖身上的臭味,假装自己身子是香喷喷的,颇有掩耳盗铃的意味。
贵妇们不洗澡、不脱衣,就能够抵御黑死病吗?当然不会,黑死病根本就不是通过空气传播。它是一种名叫耶尔森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通过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到处传播。欧洲人就算把自己裹住,也抵挡不住细菌入侵。反倒是因为不爱卫生,体质不好,更容易生病。黑死病在人们愚昧无知的防治措施中,在欧洲肆虐了300多年,死了将近2500万人。黑死病教会了贵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千万不要洗澡,千万不要脱衣服。
欧洲人为了防治黑死病,还想了不少办法。诸如巫女的“放血术”,通过放掉污血救治病人。有些人正是被活活放血而死。人们认为猫是不祥之物,他们惹来祸端,于是全城屠杀猫咪。殊不知,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讲卫生,做好隔离措施。黑死病后期,人们开始意识到防治的重要性。修建如厕系统、还有排污系统,尸体不再随便乱扔了,而是集中处理。欧洲贵妇们终于从不能洗澡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相关资讯
原创中世纪欧洲贵族有多“脏”,贵妇在裙子里上厕所,随地可见排泄物
而更有趣的是,刺客的英文单词是“assassin”,也就是ass(屁股)ass(屁股)in(进),可见这种刺杀方法,给欧洲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所以才造出了这么一个直白的单词。 到了14世纪中......
上篇:中世纪的血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