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着中药入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俗语说“不觅仙方觅睡方”。人的一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选择一个合适的养生枕头,睡一个好觉,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中药药枕能在睡眠过程中发挥保健作用,是最简单、最绿色的养生“补品”。
药枕是将具有芳香挥发性的中草药装入枕芯,做成枕头,让人们在睡觉时使用。这种将养生防病的功能寓于药枕之中,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也是古代中医的发明之一。已知最早的药枕是我国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香枕”,而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用麝香、青木香、虎头等药物制成药枕治病的记载。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用:“蚕屡次、废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
宋代养生家蒲虔贯辑注《保生要录》阐述了药枕的保健作用,主张将药枕用于去风清热、安神镇静、活血通经、散寒除湿等症,并赞誉“常抱药枕胜于宝玉”。但他同时也强调,制作药枕的药物,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择,指出:“药枕性太热则热气冲上,太冷又冷气伤脑,唯用理风平凉者乃为得宜。”书中介绍治疗头风、目眩的“药枕方”,是采用蔓荆子、甘菊花、白香芷、白术、防风、石菖蒲、黑豆等11种中药剉成碎末,用绢囊盛之作成枕芯,使用三个月后,另换新药装入。
宋代诗人陆游诗句有云:“甘菊缝为枕,疏梅画作屏”,“衫袖翫橙清鼻观,枕囊贮菊愈头风。”可见在宋代,人们使用药枕的情况已非常普遍。
到了元朝,药枕已为医药家、养生学家所广泛应用。至元四年,由许国桢主撰成集印行的《御医院方》之八卷《治杂病门》中,有《神枕方》一节,依方制作药枕,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绿豆枕(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吴萸枕、菊花枕(菊,作枕明目)、桃枝枕等多个具有不同功效的药枕处方。明代高廉所著的《遵生八笺》一书之《起居安乐笺》节中,也有药枕的文字记载,譬如菊花枕“以甘菊作囊盛之,睡者妙甚”;荷花枕“用花卷叶为枕,此制精绝。”明代诗人朱之藩在《决明甘菊枕》诗中赞咏道:“无如药裹最相安,熟寝通宵即大丹。”由此可见药枕有益于保健,祛病疗疾,受到人们的青睐。
清代吴师机搜集、总结民间外治经验,在他编著的《理瀹骈文》中收载了5首药枕方,分别治疗外感项强、脑痛、耳中热痛等病证。陆锦燧辑的《鲆溪外治方选》也记述了用桑叶、菊花作药枕治疗头风。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一书中,对各种药枕的制作方法、质量规格、药物配方作了详细叙述。
相传慈禧太后对药枕甚为宠爱,每年均要派专人搜采菊花等品种制作药枕使用。裕庚之女德龄所写《清宫二年记》内,说慈禧拥有名目繁多的枕头,其中有茶叶枕、菊花枕、茉莉花枕……,因为她深信药枕除了具有健身治病之功效外,还有延缓衰老和美容的作用。
制作药枕的药物,除以上所述,还有不少,诸如荞麦、决明、茶叶、藳木、细辛、荷花、茉莉花、当归、辛夷、桂、桔梗、薏苡仁、柏实、人参等等。
中医认为,人体经脉繁多,尤其头为精明之府,气血皆聚于头部。药枕疗法是借助人体头部皮肤的接触及鼻腔黏膜对药物的吸收,不断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芳香通窍、健脑安神、调养脏腑、养元强身、清肝明目、疏通经络和调整阴阳的功效。
枕芯可以选择各种适合自己或者适合所需药材的形状,建议长度为50厘米、宽15~30厘米、高5~10厘米,太小或太大都有所不宜。
药袋中的药物根据材质不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药材的颗粒大小以枕上后颈部舒适为宜,并需要混匀才能放入棉质药袋中。
枕套的选材以棉质为宜,质地以松软透气为佳;化纤、尼龙类的材质不适宜选用。
接下来按照不同功效介绍一些药枕
黑豆100克、磁石100克,打碎装入枕芯,可安神助眠。
灯心草450克,切碎装入枕芯,可除烦助眠。
青蒿、藿香、石菖蒲、薄荷、菊花、茉莉花、白玉兰花、栀子花干品各等量,研为粗屑后混匀,放入枕芯,夏季尤佳。
此外,合欢花、夜交藤、侧柏叶均为助眠药枕的适宜药材。
头痛患者可选用川茸白芷枕,也可将川茸、丁香、山楂、栀子、威灵仙、辛夷、延胡索、郁金各100~200克,打碎装入枕芯。此款药枕可以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头风头痛者可把绿豆或绿豆壳(又名绿豆衣)置于枕芯内作枕,经应用一段时间后,有助于明目和治疗头风头痛。
风湿头痛者可选择羌活250克,白芷、川茸各200克,藿香、荆芥、苍术各150克,蔓荆子、细辛各100克,将药物一起烘干研成粗末装入枕芯。此枕需枕在项背之下,可起到疏风胜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药枕疗法对高血压也有一定作用。可选择杭白菊、野菊花、竹叶、木香、夏枯草、桑叶、薄荷、决明子、川芎、白芷、蔓荆子及茶叶等。部分芳香性药物通过其特有成分的挥发性,经过鼻腔进入人体起作用;部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头顶的穴位,借助头部的体温经皮肤毛孔而疏通气血。
桑叶、菊花各500克,薄荷30克,冰片20克。其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平肝潜阳、芳香降压。
桑叶、地黄、巴戟天各500克,丹皮200克,打碎制成药枕。其适合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可滋补肝肾、养阴降压。
石菖蒲2000克,石菖蒲晒干粉碎后装入枕头。其适宜于湿邪偏胜,阴雨天尤甚者。
当归、川芎、肉桂、红花各500克,三七250克。所有药物晒干并制成粗末,放入枕头。此款药枕可使头颈部组织血液循环加速,起到很好的活血作用。但需注意,体质热性或者虚弱的患者应慎用。
因为药效会随着药物的挥发而降低,所以药枕需要经常更换枕芯,一般以一季一换为宜。
使用药枕时需要注意保持干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晾晒,避免因发霉、虫蛀而影响人体健康。
药枕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起效需要一定的时间,长期坚持使用才会收到效果,但并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或者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
其实许多药材通过其药性均可以作为药枕制作材料,只要药性掌握正确、制作方法得当,并没有太多的禁忌;但因人而异,孕妇及备孕妇女不可尝试,体质易过敏者需慎用,普通人群也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原创名医失眠灵验方,疗效显著,受此方启发制出的“可乐”饮料
失眠灵验方,疗效显著,受此方启发制出的“
此方为已故名老中医李培生之验方,用于临床治疗失眠健忘症,疗效显著,其主药为,滋阴和阳,敛阳人阴,协调脏腑,以达安神定志之妙,不可轻之。
组成:五味子50g、茯神50g、
全方五味子酸收,入肾滋阴填精,配半夏苦温化痰降,酸收苦降协调脏腑,佐茯神健脾宁神,纳合欢交合阴阳。
诸药相伍,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其组方严谨,配伍巧妙,临床验证不虚言也。
吾临床除了喜用半夏安神治失眠外,亦喜欢用李老此方,一般服个3-5付即可收效。
除了用汤剂外,对于不愿服药者,吾受此方启悟,又拟一治疗失眠茶疗方亦佳。
、五味子、山楂、合欢花晚间煮沸泡水饮用,很快就有睡意,进入梦香。
一日药店坐诊,一中年妇女,找到我了说,听别人介绍说你看病特神,所以找你给我治一治失眠,睡不着觉,把人能折磨死。
我说神是传说,不足为信,仅看病认真罢了。
即然你这么信任我,那就给你开几付中药吃吃吧。
该妇一听,急忙说,我喝不了中药。我说能喝茶和可乐么?她说,大夫你取笑我,答曰:非也!就是,她一听乐了,连忙说,行、行、行!
开方:黄精50g,山楂50g(前二味破碎为小粒) ,五味子30g,合欢花30g。三付,开水煮沸后,当茶饮。
一周后,该妇来店告之,你那酸梅汤真好,药香甚浓,且酸甜可口,晚上服用约10余分钟后,即酣然入睡,呼之不应,次晨醒来,精神充沛。
我已收藏先生3本大作,从杏林薪传开始研读。前方煎剂半夏用量很大,实在碍于临床无法实践,毕竟如此的医疗环境,为求自保,只能步步为营。后方我已开,所谓实践出真知,我先自己尝试,然后给病人服,看看疗效如何。
1、今日将先生上述方子泡茶喝,酸的很,不甜,估计放点味道会好点,我只能放点冰糖调味。药材量不少,看来泡茶不行,只能用开水煮一下喝,合欢花不耐煮,所以浸了一段时间之后再煮开即得,取到2大碗,喝了一碗半,似乎感觉头有点昏昏沉沉的,在还没有睡着之前,写下这篇小小实践文。
2、不排除心理作用的影响,但我还是把喝完第一剂的感受写下来。仔细回想,昨日的汤剂服用,一是因为怕单单泡药液不够浓,但是其中的合欢花又不耐煎煮,所以用了一次性烧开的方法,药味非常酸,可口谈不上,所以加了点冰糖,类似于酸梅汤,当然没有酸梅汤好喝,病人很多都有,没法加糖,准备加一点大枣调味。二是药量不少,煮了之后是2大碗,喝了一碗多就腹胀,实在喝不完。
喝了2/3 后在15分钟之后出现稍稍的头晕感,似乎比较累的感觉,确实有点想睡觉,坚持不睡的话,效果似乎维持在1小时左右,接下来累的感觉慢慢消失。
夜里可能做了梦,但是第二天早上醒来,没有确切的回忆,刚起稍有疲惫的感觉,一小会就缓解了,似乎没有不适。本人是从来不失眠的,准备给失眠的病人服用,看看疗效如何。
3、谢谢鼓励,记得王幸福老师的那句话,“有效地留下来自己用,无效的扔到去。"我并不是个沉迷于书中的学子,我已经从医快10年了,临床连跌带爬地混到现在,我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某某云,某某曰,俺要的就是直接可以看到效果,王老师药大力专,看上去是个注重实践的老医师了,我也是亲身体验,有效无效,根据实际的疗效来说话,如果是真理,必然经得起考验!
4、黄精50g,山楂50g,五味子30g,合欢花30g 。昨夜病人晚8点服用一贴,早上跟我说没用。我稍有失望,令其再服2天(一共开了3贴),再看效果。
5、今日是第2贴的情况,病人说吃和不吃一个样,因为是老年病人,我不死心,问他究竟睡的怎么样,他说忘了,我倒!不过有几个因素,该药泡茶的话,量偏多,估计要拿大杯泡,肯定要泡好多水,喝不完的。而且除了合欢花,其他的药泡茶不一定能把成分全部泡出来,我这里只有代煎,代煎我觉得质量不高,而且花类的是不是煎的时间太长不好,但是没办法,病房就这条件了。
个人觉得应该把前三味药先煎,然后合欢花后下,这样可能更好一点。反正不算太难喝,我决定吃完3贴到时候再开几副,喝的时间长一点,还没效果,我就死心了。
6、我这里只有合欢米,是合欢花的花蕾,应该差不多吧?
7、原本我开中药肯定是要辩证再用的,不过这个病人特殊情况,对于中药不太肯吃,可能对中药的味道不是很适应。所以直接用了王老师的酸梅汤一试,据说酸甜可口,当然我自己亲自服用的时候,感觉酸得厉害,甜不够,不算可口,但不难喝。肯定比一般的汤剂味道好多了。
现在差不多一个礼拜过去了,此方也服用了10天左右。病人原本是强烈要求我开安定给他的,晚上无法入眠,记忆很清楚。现在早上也不要求吃安眠药了,问他睡的好不好,他还是说记不清了。我问了护工和隔壁的病人,晚上听到他打呼噜了,呼呼的,哈哈。看来效果虽然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强,但是也是有效果的,毕竟这个病人可是长期的失眠困扰的!少说也有几年了。
我决定接下来暂时不开药了。看看是一直就能入睡了,还是停掉一段时间还是会反复。而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能说明此方的确有效,只不过后者需要继续再巩固一下,我这里全是亲自的实践出来的结果和体会,也许有对有错,大家可以讨论,王老师虽然也是我很崇拜的一位老中医师,药大力专,不拘泥于古书,有效的贴出来,无效的治疗过程也贴出来,我觉得这些对我们加深对中医的认识都很有帮助。
但是方子是不是有效,我只看实际效果,有效就是有效,无效就是无效,皆为直言,至于是不是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爱友们可以畅谈。
不过经过10天多的验证,毕竟病人在病房里,用药都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应该基本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我觉各位有失眠病症困扰的的话,不妨一试!
个人觉得应该是有效果的,如果3贴没有效果,坚持时间长一点,因为各家药房的药材质量可能参差不一。
刘立昌:重用半夏治失眠案
▲刘立昌,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兼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刘立昌崇尚经典,主研伤寒,重视正气,注重脾胃,推崇方证对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科研成果多项。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何某,女,时年76岁。因“反复发作失眠3年,加重1月。”于2018年3月7来诊。患者3年前从湖北来深圳居住后开始失眠。近1月来,因家中遭遇变故,患者开始整夜难眠,心烦。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病史。入睡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每晚最多睡2h。偶有头晕,胃胀满,咽喉有痰。纳可,二便调。形体肥胖,舌质暗边红、苔厚腐腻黄,脉弦滑。处方: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 黄连10g,清半夏50g,茯苓30g,枳实15g,竹茹30g,炒枣仁30g,五味子15g,山药15g,陈皮15g。水煎服,日1剂,晚饭后、睡前各服1次。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 患者睡眠明显好转,每晚可以睡5小时左右,醒来后可以再次入睡。舌质暗,边红、苔黄腻较前好转,脉弦滑。黄连10g,清半夏50g,茯苓30g,枳实15g,竹茹30g,炒枣仁30g,五味子15g,山药15g,陈皮15g。水煎服,日1剂,晚饭后、睡前各服1次。 此患者形体肥胖,心烦、难以入睡、胃脘不适,且舌苔厚腻,脉弦滑,可见是由痰热内阻,扰动心神导致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言:“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黄连温胆汤出清.陆子贤之《六因条辨》,是治疗痰火扰心的效方。半夏和胃气而通阴阳,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半夏能除“目不得眠”,《内经》十三方之一半夏汤(半夏、秫米)可收“其卧立至”之效,《续名医类案》中有案以百部一两、半夏一两治疗不眠,使“即得美睡”。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刘主任认为,半夏治疗失眠一定要大剂量,30~60g为宜,从脾截断生痰之源,浊痰去,阴阳平。并且半夏煎煮前一定有清水浸泡后清洗数次,并且先煎为佳,如此应用比较安全,虽然剂量较大,亦不会出现毒副作用。 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和夜交藤、合欢花之类。刘主任在临床治疗严重失眠或经常服用大量安定类病人,为了当晚起效,取得患者对中医之信赖,一般都是启用半夏秫米汤,患者服完即可以熟睡。服药方法也需注意,白天不吃,晚饭时吃一次,临睡前一小时吃一次。以助安眠之功。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指导专家:刘立昌 主任医师
▲刘立昌,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兼任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刘立昌崇尚经典,主研伤寒,重视正气,注重脾胃,推崇方证对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科研成果多项。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何某,女,时年76岁。因“反复发作失眠3年,加重1月。”于2018年3月7来诊。
患者3年前从湖北来深圳居住后开始失眠。近1月来,因家中遭遇变故,患者开始整夜难眠,心烦。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等病史。
入睡难,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每晚最多睡2h。偶有头晕,胃胀满,咽喉有痰。纳可,二便调。形体肥胖,舌质暗边红、苔厚腐腻黄,脉弦滑。
处方: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
黄连10g,清半夏50g,茯苓30g,枳实15g,竹茹30g,炒枣仁30g,五味子15g,山药15g,陈皮15g。水煎服,日1剂,晚饭后、睡前各服1次。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7剂。
患者睡眠明显好转,每晚可以睡5小时左右,醒来后可以再次入睡。舌质暗,边红、苔黄腻较前好转,脉弦滑。
黄连10g,清半夏50g,茯苓30g,枳实15g,竹茹30g,炒枣仁30g,五味子15g,山药15g,陈皮15g。水煎服,日1剂,晚饭后、睡前各服1次。
此患者形体肥胖,心烦、难以入睡、胃脘不适,且舌苔厚腻,脉弦滑,可见是由痰热内阻,扰动心神导致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言:“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黄连温胆汤出清.陆子贤之《六因条辨》,是治疗痰火扰心的效方。半夏和胃气而通阴阳,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半夏能除“目不得眠”,《内经》十三方之一半夏汤(半夏、秫米)可收“其卧立至”之效,《续名医类案》中有案以百部一两、半夏一两治疗不眠,使“即得美睡”。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刘主任认为,半夏治疗失眠一定要大剂量,30~60g为宜,从脾截断生痰之源,浊痰去,阴阳平。并且半夏煎煮前一定有清水浸泡后清洗数次,并且先煎为佳,如此应用比较安全,虽然剂量较大,亦不会出现毒副作用。
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和夜交藤、合欢花之类。刘主任在临床治疗严重失眠或经常服用大量安定类病人,为了当晚起效,取得患者对中医之信赖,一般都是启用半夏秫米汤,患者服完即可以熟睡。服药方法也需注意,白天不吃,晚饭时吃一次,临睡前一小时吃一次。以助安眠之功。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指导专家:刘立昌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