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这些怪味,可能预示着大病,千万不能大意!
大家还记得还珠格格里面的香妃吗?她身上能散发出异香,招蜂引蝶。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天然的气味,我们称之为“体味”。
别小瞧这些体味,当我们的身体出现病变时,身上的体味也会发生变化!它可是我们身体的警报器!怎么判断呢?一起来看看!
人体有多种腺体,这些腺体主要集中在乳房、腋窝、肚脐周围、肛门、女性大小阴唇等部位。若因精神因素、气候、激素产生的影响,使腺体分泌物增多,并不能及时散发,或局部潮湿温暖,适宜多种细菌繁殖生长,就容易产生异味。
包括汗液、二便、呼出的气体等。如吸烟者呼出的气体有烟臭味,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吸烟者的2-5倍;吃大蒜的人排出的硫化物增多,口腔中排出蒜臭味;嗜酒的人各种醇类物质排出增多,气味中充满酒气;另外还有汗液汗腥味,放屁的恶臭味,有腋臭的人产生的奇臭味等。
特别是不讲卫生会产生许多异味。如长期不洗澡不换衣,会产生奇特的腥臭味;没有刷牙习惯的人,口腔中会发出不良气味;喜欢穿牛仔裤、紧身衣裤,阻碍了分泌液分泌液挥发,若再温度高、湿度大,会使一些细菌滋生而产生异味。
1、胸口散发出气味——可能缺镁
如果能闻到从胸口部位散发出来的气味,洗澡后也没减少,那么这可能是缺镁的迹象。
镁这种矿物质有助于给内脏除臭和减轻体味。人体缺镁时,会让体味闻起来不那么新鲜,并且有其他症状,比如肌肉抽筋、抽搐、麻木和刺痛,必要时可查一下镁含量。
多吃点含镁丰富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小米、荞面、豆类等粗粮,黑芝麻、花生、腰果、核桃等坚果,香蕉。
锌能帮助身体处理废物和毒素。如果有消化功能障碍(如肠炎),就有可能缺锌。锌含量降低,身上就会发出臭味,甚至恶臭。血液或尿液样本就能检测出是否缺锌。
含锌量丰富的食物有:牡蛎、豆类、小米、萝卜、鱼类、动物内脏、瘦肉、花生等坚果。
3、口中臭鸡蛋气味——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果口中有臭鸡蛋般的气味,通过刷牙、牙线清理牙齿、咀嚼口香糖都无法去除,那可能是被细菌感染了。
比如常见的幽门螺杆菌,就可以在消化系统中栖息。对一些人来说,这种细菌不会引起任何明显的症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会导致胃食管反流(烧心)、胃溃疡,甚至胃癌。
身体如果散发出腐烂的苹果气味,常与糖尿病有关,此时应当及时到医院内分泌科检查血糖水平、进行治疗,以确诊是否患上了糖尿病、或糖尿病是否加重。
5、鼻子发出臭味——鼻窦感染、鼻息肉等
如果不是因为塞入异物引起了鼻子发臭,那么它还有其他原因。鼻窦与口腔、咽喉的距离紧密,而且相互连接,因此,引起鼻臭的原因通常会考虑鼻窦感染、鼻息肉、扁桃体结石、蛀牙、鼻后滴流等。
6、耳朵发出臭味——可能耳部有感染
耳屎一般没什么味儿,但如果耳朵散发出臭味了,就表明你可能正在遭受某种感染。
比如,有毛发内生或皮脂腺囊肿,受到刺激或感染破裂时,体内的副产物就会造成发臭。
脚臭的人,往往是脚爱出汗的人。脚部出汗过多是一种多汗症,如果你的脚总是出汗,一天时间内需要轮换穿两双袜子才能清爽一些,那就需要看医生了。
用明矾泡水洗脚可缓解汗脚及脚臭问题。取约5克明矾放入泡脚水中,待明矾溶解后泡脚15分钟左右,连续泡一周。
如果你保持了良好的口腔卫生,就不应该有严重的口臭。如果出现了持续的口臭,就反映出口腔问题,有牙结石、牙周病等。
口臭是细菌、牙菌斑和牙垢遗留在了牙齿上造成的。当你不刷牙或刷牙不彻底时,牙菌斑就会在牙齿周围堆积,开始感染牙龈,导致牙周病。
每天早、晚饭后刷牙,每次刷3分钟,建议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
9、大便比往常更臭——乳糖不耐受症或结肠感染艰难梭菌
大便的气味当然不好闻。然而,如果你持续地有稀便、严重腹泻、血性腹泻,或者臭气熏天的大便,那你就应该做检查。
一些患有乳糖不耐受症、或结肠感染艰难梭菌的人,往往会有比平常更臭的大便。
10、腐烂鱼般的体味——三甲基胺尿症,又称“臭鱼症”
虽然罕见,但这种病“三甲基胺尿症”确实存在。在这种罕见的遗传病中,人体中的一种酶(含黄素单氧化酶)无法分解三甲胺(来自于牛奶、鸡蛋、豆类和器官肉类等食物中)。
三甲胺有一种刺鼻的硫黄气味,闻起来像腐烂的鱼或鸡蛋;高浓度的三甲胺闻起来就像暴晒在阳光下的尿液或垃圾。
虽然没有治愈方法,但患者可以避免食用含有三甲胺的食物来减少麻烦。
11、嘴里有发霉、发馊味——肝硬化的最早信号
假如肝脏无法完成给血液解毒的工作(如肝硬化),呼出来的气体就会有发霉发馊味。
一项研究成果显示,肝硬化在最初并无症状,而发霉味是最早的预警信号。
12、下身有腥味——细菌性阴道病
鱼腥味(和分泌物增多)是细菌性阴道病的标志。所有女性的阴道内都有细菌,平时处在平衡状态。
但有时候它们的平衡会被破坏,比如月经期。在没去看妇科医生前,不要贸然用非处方药自行处理。
13、口里有小便的气味——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呼吸,闻起来有氨水或尿液的气味,这是因为肾脏无法过滤掉体内的废物。
肾衰竭的进展缓慢,如果患者脚和脚踝出现肌肉痉挛或肿胀,或者如厕习惯改变了,赶紧去检查一下。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行政服务预约|公租房|社保查询

女子反复头痛一查鼻子竟“发霉”蝶窦炎作祟
近日,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胡建斌接待了一名长期头痛的青年女性患者。该患者因反复头痛到神经医学科就诊,经颅脑CT及MRI检查,未发现明显脑出血或颅脑占位性病变。
医生怀疑患者的头痛可能是由鼻子蝶窦炎引起的,建议她到眼耳鼻喉科做进一步检查。胡医生接诊后仔细查看了患者的CT影像,发现患者存在孤立性蝶窦炎,蝶窦内有不均匀密度增高伴高密度钙化斑点。
考虑到药物保守治疗对真菌性蝶窦炎无效,胡医生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进行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中,医生探查到患者蝶窦内有大量的黄褐色真菌团块,窦内黏膜水肿。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曲霉菌感染。
术后一周,患者复查时发现窦内黏膜水肿减轻,头痛症状也消失了。
“医”说就懂
李老师最近一个月总是闻到别人闻不到的怪味,有时鼻塞,出来的脓鼻涕偶尔还带点血丝。他以为是感冒没好彻底,断断续续吃着“消炎药”(抗生素)。最近两周鼻涕反而更多了,还感觉头昏沉沉的。在家人劝说下,他来到耳鼻喉科就诊。
医生说:“您这症状像是鼻窦炎,拍个CT看看吧。”
不查不知道,一查连医生也重视起来。虽然李老师明显不舒服才一个多月,但CT显示鼻窦病变范围不小,一侧鼻窦的骨头已经有些被侵蚀破坏了,看来问题存在有段时间了。
李老师仔细回想,其实这半年断断续续就有单侧鼻塞的现象,只是没其他特别不适,就没在意。
原本没太在意的李老师突然紧张起来:“医生,这……不会是鼻癌吧?”
医生解释道:“从鼻腔检查和CT表现看,不太像癌症。这种单侧鼻窦病变伴有骨质破坏的特征性改变,更符合‘真菌性鼻窦炎’,通俗地说,就是鼻窦里‘发霉’了。而且您拖得有点久,真菌团块压迫局部的骨质有局部破坏了。当然,最终确诊需要手术清理病灶,并把取出的组织送病理检查,这是金标准。”
李老师很吃惊:“鼻窦?发霉?真菌还能导致鼻窦炎?严重到要做手术?不能吃药吗?……”
真菌性鼻窦炎是真菌感染鼻腔和鼻窦引发的炎症。它和我们常说的细菌性鼻窦炎不同。根据真菌是否侵犯鼻窦黏膜和骨质,分为两大类: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像“发霉的团块”一样长在鼻窦腔里,但没有侵犯黏膜和骨头壁。最常见的是“真菌球”,还有一种与过敏体质密切相关的“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像“侵略者”一样侵入并破坏鼻窦的黏膜、血管和骨头壁,甚至可能向眼眶、大脑等重要结构蔓延,威胁生命。根据发病快慢又分为“急性侵袭性”(凶险,进展极快)和“慢性侵袭性”(缓慢进展,易被忽视)。
单侧鼻塞(这是重要提示!逐渐加重)。
出黄绿色粘稠鼻涕或褐色、泥沙样的颗粒/团块。
能闻到腐败腥臭味(自己或别人)。
面部胀痛或头痛(集中在额头、眼眶周围,晨起可能更重)。
早期可能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
当然除了以上症状,还可能快速出现:发热。
剧烈面部疼痛、肿胀(眶周、面颊)。
视力下降、看东西重影(复视)、眼球突出或活动受限、眼睑下垂(提示侵犯眼眶)。
剧烈头痛、意识模糊(提示可能侵犯颅内)。
鼻子怎么会“发霉”?哪些人容易得?
我们生活的环境(空气、土壤、腐败物)中存在大量真菌孢子。就像食物放久了会发霉,当这些孢子被吸入鼻腔,如果遇到“合适的环境”,就可能定植在鼻窦里生长,引发感染。
局部环境差: 长期生活在潮湿、多粉尘的环境;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导致鼻窦通气、引流不畅,分泌物淤积。
免疫力下降(关键诱因,尤其对侵袭型): 如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白血病等慢性病,接受放化疗的患者。急性侵袭型几乎都发生在免疫力极低的人群。
特应性体质(针对变应性型): 本身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的人,发生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风险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 健康人也可能得非侵袭性(真菌球型) 鼻窦炎,可能与局部防御功能一时下降有关。
对于非侵袭性(真菌球):主要通过手术彻底清除鼻窦腔内的真菌团块和病变分泌物,通畅引流。
对于侵袭性:手术要求更彻底,必须广泛切除所有被真菌侵犯的病变黏膜、坏死组织甚至受破坏的骨头,防止真菌进一步扩散。
非侵袭性(真菌球、变应性型): 若能及时手术(配合变应性型的激素治疗),预后通常很好,治愈率高。变应性型需要长期管理过敏。
慢性侵袭性: 早期发现并积极手术+抗真菌治疗,仍有治愈希望。但若拖延至后期,侵犯范围广,治疗困难,易复发,预后较差。
急性侵袭性: 极其凶险! 进展迅猛,常短期内(数日)严重破坏组织,侵犯颅内或血行播散至全身,病死率极高,是耳鼻喉科危重症之一。
保持鼻腔清洁湿润: 干燥季节可用生理盐水喷鼻或冲洗(注意正确方法),避免用力
改善生活环境: 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减少霉菌滋生。在粉尘、霉菌多环境工作时做好防护(如戴口罩)。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严格控制慢性病(如血糖)。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
及时处理鼻腔问题: 积极治疗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影响通气和引流的疾病。
及早就医: 出现单侧鼻塞、流脓涕(尤其带血)、鼻腔异味持续不缓解,或任何提示侵袭扩散的严重症状(眼、脑症状),必须立即寻求专业诊治。
相关资讯
鼻子里竟然“发霉”了!医生:可能会致命
经过诊断,我们告诉张先生不必担心害怕,目前他的真菌性鼻窦炎还是可控的,只长在了鼻窦内,可以通过治疗治愈。 真菌性鼻窦炎一开始都没有什么明显的临床症状,很多患者来我们贵阳铭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