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我的科幻三十年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3:08

阅读人数: 522

本文主题: 科幻小说写作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科幻问世120周年。一路走来,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探索从未停止,中国科幻不断攀登高峰。这离不开科幻作家、科幻出版人、资助科幻产业与科幻奖项的企业家等从业者的坚持与付出。即日起,本报开设“我的科幻之路”栏目,邀请科幻从业者讲述科幻之路上的精彩故事。

==============================

2023年,我参加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时,曾这样介绍自己:中国科幻写作兴起的亲历者,活跃的科普和科幻作家,科幻创作的积极推广者。这句话总结了我从1994年到2024年三十年的科幻之路。

在1994年之前,我对中国科幻还没有整体概念。当时《科幻世界》杂志对我而言,也只是报刊亭中好看的杂志之一,并没有太多情感。尽管我喜欢看科幻图书和影视作品,对神秘事物感兴趣,但也仅仅是兴趣而已。

1994年,我认识了一些科幻迷,并被他们对科幻的热情所感染。后来我完成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信使》,发表在1995年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这部作品还获得了1995年的中国科幻银河奖,给了我极大鼓励,我也因此认识了更多科幻迷。兴趣变成了热情,我先后参与了北京科幻迷杂志《立方光年》的编辑撰稿、北京科幻迷俱乐部的组织和活动策划。

我的创作速度并不快,每年写两三篇科幻小说。原本我只是为自己的想法变成有趣的故事而感到兴奋,创作初衷也只是关心未来,但正因为有中国科幻圈子的存在,有一群和我有相同或相似想法的人,才使我始终没有放弃科幻,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好奇、期待和审视。

1999年,我的第一个单行本——短篇科幻小说合集《天隼》出版,这本小册子收录了我的7篇科幻小说。我也因此第一次签名售书,第一次被采访,第一次感受到是社会对科幻的需求成就了我。从此,我对科幻小说的兴趣扩展到对科幻事业的热情。

对我来说,科幻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创作科幻小说是在审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渗透和影响,是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展望与思索,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我的创作风格比较写实,很多时候把未来的某个场景拉到读者面前,那场景细腻又生动,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这种细腻,包含了工程技术、吃穿用度等我所搭建的未来世界的所有细节。而小说中的未来世界,由于篇幅所限常常无法全面展现,只能就像密码一样藏在故事的背景中,这反而成了我作品的风格。

我的科幻小说内容题材宏大叙事较少,生活琐碎较多。常以点带面地用普通人对环境的探视和融入、高科技带来的生存起伏等,构筑科幻小说“真实”的奇观和“虚构”的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潜入贵阳》《404之见龙在天》《437火锅诞生记》等。

我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为中小学生写的,例如中篇科幻小说《鬼的影子猫捉到》、系列中篇科幻小说《开心机器人》。这些作品要求创作者要贴近读者,以孩子的心态、语言和思维体系来讲故事,且故事中不一定需要反派和成人的参与。

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科幻也迎来了发展好时期,不断攀登新高度。我有幸亲历其中许多重要科幻事件,为中国科幻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除了科幻小说创作,我正在学做出版策划人,将自己对科幻的想法变成科幻图书,迄今已策划制作了十余部科幻图书。其中《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一书,是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的首次集体亮相。该书兼顾学术性和文学性,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钓鱼城百万科幻大奖两个权威科幻奖项的最佳图书奖。

近年来,我经常去学校、科技馆和图书馆开讲座,推广科幻教育,分享科幻创作方法,希望将科幻带来的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理想主义带给公众。

然而我发现,市面上还没有一本系统的、通俗简易的教学读物,引领初学者进行科幻小说创作。我感觉责无旁贷,于是,策划出版了两本科幻创意写作图书,即《创意写作七堂课——你也能写好一篇科幻小说》《看,你写出的未来——给小学生的科幻创意写作课》。

这两本讲义偏重讲述科幻小说的创作方法,意在帮助科幻零基础的习作者掌握基本的科幻小说概念,在创作过程中体会科幻小说的魅力和趣味,能较全面了解科幻的思维方式,学习科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其中,前者是给科幻入门者看的,侧重于全面介绍科幻写作;后者是写给小学生的,强调科幻思维的建立方法。

三十年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中国科幻的坚持者,坚持科幻创作、科幻图书策划和科幻教育推广,坚持为中国科幻发展添砖加瓦。唯有热爱,才能坚持。

我的科幻三十年

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用情感弧线描述小说人物叶文洁的情绪波动,为AI应用设计具备自由意志的剧情支线,在重庆轨道列车穿楼瞬间构思时空折叠方案……这些“脑洞大开”的跨界场景出现在重庆大学中文系的“创意写作”课堂上。让文科生学编程、理科生写小说的“跨界导师”正是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同时他还是一位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当年填报志愿,我所有批次都只填物理系,就因为从小爱看科幻小说。”少年时的“科幻后遗症”,引导刘洋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但他也一直没放下手中的笔。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凝聚态物理博士期间,他白天在实验室研究超导新材料,腾出夜晚的时间在电脑上写科幻小说。

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为来自文理各科的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2012年,刘洋将研究生期间的科幻写作课作业《时振》投给杂志社,故事里的二战物理学家在荒岛破解了时间跳跃之谜。这篇处女作登上《新科幻》杂志,也就此开启刘洋的科幻文学人生。

他的小说被称为“硬科幻”,内容遍布材料特性、原子结构、数学逻辑等相关科学知识,这是他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带来的影响。“我的小说都是科研的‘边角料’。”刘洋指着书架上的作品说。

在刘洋看来,实验室经历是科幻作家的“作弊器”。“在描写科学家调试仪器时,我知道离心机的声音像猫打呼噜,培养皿的反光会在地板上投出彩虹,这些细节AI永远编不出来。”刘洋说。

人生转折发生在2018年,入职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两年的刘洋,收到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的邀请。“他们需要一个懂量子力学的小说家,来设计科幻游戏的世界观。”刘洋毅然从物理系跳槽到人文学院,也就此实现了从物理到中文的学科跨越。

2023年刘洋入职重庆大学中文系,在他的“创意写作”课上,学生来自文理各科。“科幻小说里的奇思妙想是否符合物理学规律”“主人公在各种情况下的人性挣扎”……这些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思想碰撞正是刘洋期待的:“科幻是连接文理科的桥梁。”

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的书架上有许多科幻文学作品。(受访者供图)

如今,数字人文(文学计算)是刘洋的重点研究方向。他秉持“新文科”视野,将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熔于一炉,把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人类的主观想象融为一体,以此探索新的认知模式,获得关于世界与自我的全新启迪。“通过带学生用计算机分析一千多篇科幻小说和网络小说,我们团队发现了科幻小说中情感叙事的隐藏模式,我们还分析了各类小说中的分形结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自然》子刊上。”刘洋介绍道。

尽管已是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依然保持着物理学者的习惯,用半年的时间集中从事教学科研,用半年的时间来创作小说。“搞科研和写小说都需要想象力,前者破解自然之谜,后者探索人性边疆。”刘洋这样解释自己的“多面生活”。

教学之余,刘洋还承担了创意写作、复杂系统等方面的科研课题,目前已发表多篇CSSCI、SCI论文,研究成果涉及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呈现鲜明的跨学科性。

刘洋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繁荣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也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目前,他正在筹备一部新的长篇科幻小说。“现在,有了好的科幻小说灵感要赶快写,因为说不定过不了多久,科幻作品里的构想就成为了现实。”刘洋说。

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新华社重庆5月23日电 题:跨界追光:一位物理学博士的科幻文学人生

  新华社记者吴燕霞、周思宇

  用情感弧线描述小说人物叶文洁的情绪波动,为AI应用设计具备自由意志的剧情支线,在重庆轨道列车穿楼瞬间构思时空折叠方案……这些“脑洞大开”的跨界场景出现在重庆大学中文系的“创意写作”课堂上。让文科生学编程、理科生写小说的“跨界导师”正是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同时他还是一位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当年填报志愿,我所有批次都只填物理系,就因为从小爱看科幻小说。”少年时的“科幻后遗症”,引导刘洋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但他也一直没放下手中的笔。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凝聚态物理博士期间,他白天在实验室研究超导新材料,腾出夜晚的时间在电脑上写科幻小说。

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为来自文理各科的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2012年,刘洋将研究生期间的科幻写作课作业《时振》投给杂志社,故事里的二战物理学家在荒岛破解了时间跳跃之谜。这篇处女作登上《新科幻》杂志,也就此开启刘洋的科幻文学人生。

  他的小说被称为“硬科幻”,内容遍布材料特性、原子结构、数学逻辑等相关科学知识,这是他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带来的影响。“我的小说都是科研的‘边角料’。”刘洋指着书架上的作品说。

  在刘洋看来,实验室经历是科幻作家的“作弊器”。“在描写科学家调试仪器时,我知道离心机的声音像猫打呼噜,培养皿的反光会在地板上投出彩虹,这些细节AI永远编不出来。”刘洋说。

  人生转折发生在2018年,入职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两年的刘洋,收到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的邀请。“他们需要一个懂量子力学的小说家,来设计科幻游戏的世界观。”刘洋毅然从物理系跳槽到人文学院,也就此实现了从物理到中文的学科跨越。

  2023年刘洋入职重庆大学中文系,在他的“创意写作”课上,学生来自文理各科。“科幻小说里的奇思妙想是否符合物理学规律”“主人公在各种情况下的人性挣扎”……这些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思想碰撞正是刘洋期待的:“科幻是连接文理科的桥梁。”

 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的书架上有许多科幻文学作品。(受访者供图)

  如今,数字人文(文学计算)是刘洋的重点研究方向。他秉持“新文科”视野,将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熔于一炉,把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人类的主观想象融为一体,以此探索新的认知模式,获得关于世界与自我的全新启迪。“通过带学生用计算机分析一千多篇科幻小说和网络小说,我们团队发现了科幻小说中情感叙事的隐藏模式,我们还分析了各类小说中的分形结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自然》子刊上。”刘洋介绍道。

  尽管已是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依然保持着物理学者的习惯,用半年的时间集中从事教学科研,用半年的时间来创作小说。“搞科研和写小说都需要想象力,前者破解自然之谜,后者探索人性边疆。”刘洋这样解释自己的“多面生活”。

  教学之余,刘洋还承担了创意写作、复杂系统等方面的科研课题,目前已发表多篇CSSCI、SCI论文,研究成果涉及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呈现鲜明的跨学科性。

  刘洋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繁荣背后,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也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目前,他正在筹备一部新的长篇科幻小说。“现在,有了好的科幻小说灵感要赶快写,因为说不定过不了多久,科幻作品里的构想就成为了现实。”刘洋说。

标签: 未来 学院 科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