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诺奖作家莫言写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来了!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4:16

阅读人数: 763

本文主题: 科幻文学和奇幻文学

2024年9月,诺贝尔文学得主莫言在青创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梦——报名移民火星的志愿者。

提到幻想,莫言在创作早期就发表了诸多具有幻想色彩的小说。诺奖评委会曾称赞他超凡的想象力“飞跃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莫言借助其超凡的想象力打量着现实,通过小说审视着生活。而莫言式的科学幻想小说也正是诞生于此。

此次,由莫言亲自编选,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了莫言首部科学幻想故事集《球状闪电》!收录了《球状闪电》《天才》《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三篇具有莫言独特气质的科学幻想小说。

在去年的大热综艺《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第九集中,莫言作为飞行嘉宾来到珠海东澳岛。在和余华、苏童等人聊天时,他提到了《球状闪电》,一篇1985年首发于《收获》的中篇小说。莫言“得意扬扬”地向一众好友“炫耀”道:“1985年,放完寒假回来告诉我《球状闪电》发表了,发了‘二题’呢!跟王蒙和张贤亮发在一期!”

凭借这篇《球状闪电》,莫言得以和当时的文学大佬们“同框”,也成了稍后在《收获》上发表重要作品的余华和苏童的“前辈作家”。40年过去了,在《收获》创刊65周年庆典上,余华“耿耿于怀”道:“我就是看了莫言的《球状闪电》,才暗暗发誓我也要上《收获》的!”

早在1984年,莫言就关注到了球状闪电这一自然奇观,并创作了一篇极富想象力的同名中篇小说《球状闪电》。《球状闪电》可谓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的姊妹篇,莫言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标志性的迷幻现实主义手法,将诸多科学幻想元素融入小说,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尝试。

《球状闪电》始于一个神秘又迷人的自然现象——球状闪电。这个令人费解的自然奇观,竟在莫言的笔下栩栩如生。“五个乒乓球大小的黄色火球沿着金线上下飞动,犹如五个互相追逐的小动物”,小火球又聚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黄中透着绿的大火球”,火球稳稳落地,滚到女孩脚下。女孩一脚将球状闪电踢向父亲的脑袋……这位父亲曾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少年,在《球状闪电》中他名为“蝈蝈”,他已经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他被球状闪电炸晕后一切如梦非梦,回忆中又有回忆,其中还穿插了女儿的梦境和妻子的回忆,一个纷纭的故事就此展开。

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球状闪电》,莫言把诸多科幻元素与中国乡土景观融合在一起,不仅是对自身写作技巧的突破,也是对科幻小说另一种可能性的探索、对中国当代文学边界的拓展。

或许,你还记得《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执迷于寻找外星人的科幻杂志主编唐志军,整天头顶铁锅、喜爱作奇怪的诗的农村少年孙一通?他们周身散发着的平静疯感、闪烁着的浪漫主义余晖,让身陷疲惫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找到了久违的出口。

《天才》就书写了一个既有些奇怪又有些可爱的“天才”蒋大志,和他的宇宙探索故事。蒋大志曾是村里公认的最聪明的孩子。小学时,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球是颗大西瓜》的科幻文章,全村轰动。然而,这个村里唯一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天才却退学回家。他将西瓜看作地球,在瓜田里研究着宇宙的奥秘。在蒋大志向“我们”宣布他的研究成果后,每当“我们”抬头看到满天的星星,低头看到遍地的西瓜,都感到一种巨大的恐惧。

恐惧也蔓延到了下一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这是莫言自认最出色的中篇小说。歌星吕乐之面临着来自媒体和同行巨大压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娱乐圈不被人取代?他决定借助科技的力量……当“我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一种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唱法时,不禁头皮发麻,感到恐惧。

个人的生活经验狭窄有限,星辰大海浩瀚无边。当人类的认知被挑战、科学的边界被打破,理性与恐惧并存,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不断地回答这一问题,是科幻文学的意义所在。莫言的作品在新世纪的别样回音,也是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探索。

作为莫言首部科学幻想小说集,《球状闪电》正式上市,随书附赠封面插画同款贴纸和一封来自火星的offer。莫言曾说:“小说无论写得多么好,如果不能和读者的想象力嫁接起来、连通起来,那么这部小说是不会打动读者的。”

《球状闪电》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将作者和读者联结的小说集。当科学幻想遇见奇幻惊悚,一场文学的狂欢即将开场!

诺奖作家莫言写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来了!

王威廉:当新科幻走进千年古港,也许未来已来

当千年古港遇上新科幻文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0月25日,由广州市作家协会、广州港集团工会共同主办的“新科幻与野未来”专题分享会在广州港集团港口中心举办,邀请知名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威廉为广州港集团职工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文学讲座。

活动由广州港集团文学协会会长邱少梅主持。讲座开始前,广州港集团语言艺术协会会员们还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演绎了王威廉代表作品《野未来》《你的目光》,由此开启湾区科幻现实文学的奇幻之旅。

分享会专题为什么叫“新科幻与野未来”?“‘野’这个汉字所能表达的意思非常丰富和复杂,既是野蛮、有力量的东西,又给我们带来很多希望。它代表不受主流、不受体系控制的生命的力量和原理,有一种生长性和广阔性。我们处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未来。”王威廉这样阐述他所理解的“野未来”。

王威廉说,“人类已经进入科幻现实主义的时代,每个人都置身在科幻现实的状态中,都被卷入数字化的浪潮,未来已经汹涌浩瀚地来到我们面前,我们要正视科技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这也催生了他创作科幻文学作品集《野未来》。在王威廉看来,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科学乌托邦的想象,一直在影响人类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出发,重新思考人是什么。我们要放开束缚去想象未来,人类只有在想象力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实现更多的可能。”

当天,王威廉从地理的港口讲到精神的港口,广州港是地理上的港口,而文学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港口,很多时候,人的思考就是从这个港口出发,不断走向更遥远和未知的地方。

他说,文学让我们的精神出海,有了走向无限的可能。“广州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对外贸易的港口,在广州港写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为自己的精神文学世界建立一个文学的广州港。”

随后,主持人就科幻作品与现实生活、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与中国科技进步,如何把握湾区时代的创作机遇等角度进行对谈。王威廉鼓励广州港的职工多多阅读科幻文学,“扩大对世界的了解,有助于大家以一个整体的观念理解人类自己。文学不是一门给出答案的学问,文学让你去思考,文学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在算法的时代,文学给世界留下了一些模糊的东西,人类需要模糊的东西来安放我们的灵魂,安放我们的精神。”

据悉,今年4月,广东文学志愿服务广州队正式成立,成为广东首支基层文学志愿服务队伍。广州市作协文学志愿服务队伍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以点带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牵引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并广泛开展面向基层、市民的文学志愿活动,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精神生活,为加快推进全省文学志愿服务队伍建设贡献广州力量。

用奇幻的想象构造出科幻世界设定(图)

《直到时间尽头》,程婧波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本书是程婧波的个人作品自选集,包含6个故事:中篇小说《宿主》《去他的时间尽头》以及短篇小说《冬天去到南方》《讨厌猫咪的小松先生》《告别》《白狗》。《宿主》写一位女子顾夕去青海寻找丈夫周扬的旅行,随着故事展开,藏在周扬身上的秘密也被一一揭开,关于多重宇宙的幻想,精致圆熟的叙事风格,细腻微妙的人物刻画,恰到好处的悬念铺陈,《宿主》展现了一位成熟作家有意识的文本锤炼,是一种工整的完美;《去他的时间尽头》以科幻的独特视角来探究“生命与时间”这一永恒主题,描绘了两个被困在时间循环中的青年战胜孤独、找到存在意义的艰辛历程,让“平行世界”这一传统科幻主题历久弥新;《冬天去到南方》是在世界末日背景下讲述一家人雨天举家逃亡的故事,关于南方的山脉,关于末日下的亲情;《讨厌猫咪的小松先生》写了传言中一位不近人情又讨厌猫咪的小松先生,后来发现原来他是一位内心善良且温柔的人;《告别》《白狗》这两个故事刚好凑成“告白”二字,它们记录的是谜一样的人生中,一些确定或不确定的时刻;平凡又温情的人生中,可能遭遇的那些悲伤、平静、治愈的时刻。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说,在程婧波的小说中我看到了真正的才能和真正的自由……我还是希望在一部作品中看到真正的才华和使用才华时的自由心态。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称,程婧波的作品最大亮点在于用奇幻的想象构造出一个科幻的世界设定,它融科幻、奇幻的魅力于一体,在科幻和奇幻的边界上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科幻文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幻文学与奇幻文学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由此诞生了一种具有广阔视角和包容度的大幻想文学。

程婧波近年有意识地在科幻小说框架之下探索女性叙事,风格亦向科幻现实主义靠拢,代表作为《宿主》《去他的时间尽头》《讨厌猫咪的小松先生》等。

标签: 未来 科幻 天才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