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论纲
本书有着十分独特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从科学和文学的权力场角度解读科幻,同时对科幻作家簇进行了精辟的分类,思想深刻,论据丰富而坚实。
这部严肃厚重、力透纸背的作品,资料丰富、立论严谨、论据翔实、结论新锐,饱含了人性和理性,洋溢着热情与智慧,更展现了对待历史真相的良知和勇气。全书充满真知灼见,振聋发聩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FRA)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获得者。 《科普创作》《科学故事会》副主编,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中国科幻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引力的深渊》《中国轨道号》等小说和《科幻文学论纲》《中国科幻文学沉思录》等学术著作,作品多次获奖。

著名冰川学家张文敬:用文学写未来的科学谓之科幻应以“科学”为基础
张文敬,四川省旺苍县人,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山地所)研究员,著名冰川学家、资深科普作家。
1980年,张文敬开始科普写作,写作科普文章近千万字。科普专著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科普图书一等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金奖,银奖,中国科学院和国土资源部科普图书优秀作品奖等。被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四川省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杰出科普作家”荣誉称号,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十一五”“科学传播先进个人”称号。他主创的《科学家带你去探险》系列丛书更是获得中国科普图书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过古稀的张文敬和冰川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曾先后深入考察南极5次、北极5次。就在今年,他的脚步还遍布唐家河、悬崖村、曾家山等地,完成科考。
除了著名冰川学家,张文敬还有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专著还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几乎在每一个适当的时机,他都会发出让科学家多出科普专著的倡议。
热爱文学的张文敬也是一名科幻文学忠实读者,对老中青不同年龄层的科幻作家及其代表作如数家珍。科学家眼中的科幻是什么样的?在张文敬看来,那是民族和国家持续进步的养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想象力才有憧憬和未来。人类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很难进步。”张文敬说。同时,在他涉猎过的众多科幻小说中,他也发现科幻小说的内容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为此,他希望,更多科幻作家可以从科学的领域出发,去畅想人类的未来和更多的可能性。
1980年,张文敬(右一)在拍摄纪录片《中国冰川》途中
主张科学家用科普文章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张文敬的科普写作之路,始于1980年。
彼时,张文敬正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自己的老师——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冰川学开拓者“冰川之父”施雅风院士耳提面命的一个特殊工作任务:让张文敬带领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殷虹导演一行人,参与科教片《中国冰川》的全程创作拍摄。这期间,在每一个开拍日前,他需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好电影的分镜头脚本。
也是从那时候起,这个和冰川打交道的“理科男”爱上了文学,开始进行科普写作。退休前,张文敬的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用脚步丈量冰川世界,科普写作只是业余爱好;退休后,科学研究的工作仍在持续,不过张文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从事科普写作和公益活动,如今完成的科普著作已有近千万字。
“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能够把自己研究的东西通过科学普及的方式传播开来,以此来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责任。”张文敬说。
1987年,张文敬(左二)在南极考察
严格定义才不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作为冰川学家和资深科普作家,张文敬也是一名科幻小说的忠实读者。私底下,他和著名科普科幻作家刘兴诗、吴显奎、董仁威、姚海军、刘慈欣、王晋康、吴岩、何夕等科幻名家也常常交流。
他有自己喜欢的科幻小说,比如吴显奎的《勇士号冲向台风》。这部获得过1986年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第一名的著作,在张文敬看来是值得推荐的科幻小说,在描绘小说情节的时候,进行了台风相关知识的科普;他赞赏刘慈欣的《三体》,作为亚洲首部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它在科幻领域的成就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它进行了一些物理知识的科普”;在科幻作家何夕发表小说《天年》之际,张文敬还曾为他“站台”,“里面有内容涉及冰川,我也很感兴趣。”
时至今日,张文敬一直关注着科幻文学的发展,他知道新生代的科幻作家们都在创作什么。在他看来,科普和科幻是在“一个圈子”,但科学、科普和科幻三者之间,又有着严格的区分:科学研究是用文字写科学,有实验、过程、推论、参考文献和结论;科普,是用文学来写科学,有文学情节、有情节描述;科幻,则是用文学来写未来的科学,“但它的属性是‘科’,应当以科学为基础。”
张文敬表示,之所以要厘清科学、科普、科幻的属性和关系,是因为当前的文学体裁中,也存在魔幻、玄幻等题材,因为与科幻仅有一字之差,常被人划作等号。他认为,以穿越和鬼魅故事为主的魔幻、玄幻小说,和科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要严格区分开来,才不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1998年,张文敬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建议科幻作家从科普著作中寻找灵感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申办成功之际,张文敬第一时间向他的老朋友、《科幻杂志》副总编辑姚海军送去了祝贺,“我知道他们为了申办付出了很多心血,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对四川、乃至中国的科幻事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因为,科普和科幻都有“科”的属性,是基于科学的文学形式,有着同样的社会效益:科普科幻一旦形成规模,能引发全民对科学的关注,无论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还是未来尖端科技的研发、突破,都能因此而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也是如此,他主张更多的科学家加入科普写作,甚至科幻的队伍,也希望科幻作家可以在科普著作中找到写作的灵感。“让科幻作家去看懂科学专著可能有点困难,但如果科幻作家能够更多地与科普结缘,他的写作就更有科学基础。”在他看来,用科学的思维,把科普和科幻结合起来,对科幻文学的发展将更有助益。
“目前,我也在酝酿科幻小说。”张文敬透露。
心理学知识点
考试的学员来说,学习起来尤其艰难,一是很多知识的概念与说法是完全陌生的内容,之前全没有接触过;二是心理学中很多专有的名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词语是相近相同的,导致我们对他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三就是心理学的学习照比教育学的学习,困难在于不仅仅是识记,更是需要我们能够理解,才能真正逢题必对。
而在心理学的结构之中,主要分为这么两大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又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今天老师就帮助大家一起来学习认知过程中的想象部分的知识。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为想象的分类:
首先,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主要是指具没有明确目的性的想象。此知识点需要结合例子来去理解,主要是以单多选的考察形式来备考,首先,最主要的考察形式就是题干中给出例子和材料,我们来反选出分类,如,做梦,学生随意抬起头看到天上的云彩像一只小狗等。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这里需要对这三种分类再去区分: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有一定的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它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
础,同时离不开词语的组织作用。一般我们题干中提出读者读了漫画、看了小说头脑中出现了新形象的,都是指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不能独立创造新形象的。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这种创造想象是可以独立创造新形象的。比较典型就是当作者创造出新的形象,如,吴承恩写西游记创造孙悟空的形象。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是积极地。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空想,是消极地。而这里我们强调一下,一般来讲,神话人物、科幻小说都是指幻想。
这是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理论知识部分,现在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孙悟空、猪八戒是指( )。
A.无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想象分类中的幻想。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并且一般人物,神话人物科幻小说都是指幻想。故此题选择D。
2.吴承恩写西游记创作孙悟空形象(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想象的分类。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而吴承恩写西游记就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过程,与创造想象的定义相符。因此,此题选择创造想象。故此题选择C。
】即可查看每日时政新闻+时政模拟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资讯
科幻作家刘慈欣:总要有人敢去做这样的梦
“谁也不知道未来什么样,但总要有人敢去做这样的梦。” 在近期结束的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上,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地球大炮》的科幻短片首次亮相。经典的语录与震撼的画面......
下篇: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