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
从大年初一开始,国产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震撼来袭,给科幻迷们带来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文化“大餐”。有人开玩笑说:“当年《流浪地球1》推开的国产科幻电影的大门,在被《上海堡垒》关上之后,再次被撞开了。”
而在笔者看来,2022年的《独行月球》其实就用科幻和喜剧融合的方式把这个大门打开了。按照中华传统建筑规制,《流浪地球2》已经将这个大门从“广亮大门”扩成“五间三启”的大门了。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老牛说水浅或松鼠说水深,对小马而言并没有多大价值,最终还是要小马自己来判断;还有“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俩无论骑与不骑或是谁骑,总有人会有不同意见。
看电影的感受也是这样。从不同立场和视角总会形成不同的观点,经过自己实际体验后,才能形成最符合自己感受的看法。尤其是还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定要学会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关于电影最多的讨论,集中在科学性方面。然而,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科幻是含“科”的文化艺术作品。
笔者常把人类文明粗糙地分成三大部分——科学、文化和艺术。其中,科学探索什么是“真”,文化决定什么是“善”,艺术追求什么是“美”。科幻既是三者的有机融合,也是三者的相互妥协。而且科幻作品本身首先是文艺作品而不是研究论文或学术报告,它的主要成分是文化和艺术,科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比如,《流浪地球1》为了表现出当时地球表面零下80摄氏度的寒冷环境,地面上的镜头差不多都是漫天风雪,观众也通过这种直观的画面感受到了寒冷。可非要讲“科学”的话,在全球冰封的情况下,大气水循环基本上没有了,天空哪里还有云?雪又从何处而来?“科学”的场景恐怕是万里无云、阳光明媚,那样的画面让观众如何产生“冷”的感受呢?会不会觉得晴空艳阳和全球冰封矛盾呢?当科学事实和故事、画面出现矛盾时,作为文艺作品的电影在不违背基本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还是要优先故事和画面的。
当然,也有科学事实和情节、画面“同频共振”的精彩案例。如《太空旅客》中女主角在游泳时突发重力消失,浮力随之消失,导致女主角受困于巨大水球内,后被男主角奋勇救出的片段,就是基于科学事实呈现的精彩画面。我们当然非常希望这样的影片多多益善,但很多时候却是可遇不可求。
如果我们把文化艺术成分比作水,把科学成分比作酒精,那么一般文艺作品大约算是“软饮料”,而科幻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含酒精”,但并不等于含“纯酒精”。在笔者看来,科幻作品大多在格瓦斯(酒精含量0.5%以下)到醪糟(酒精含量0.5%-2%之间)的范围内。
像《流浪地球2》这样的硬核科幻作品,笔者觉得其酒精浓度已经达到啤酒甚至红酒的范围,“度数”已经很高,许多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已经开始“看不懂”,再高恐怕多数人就“看不下去了”。
硬核科幻电影里那些大装置、大场面本质上其实是艺术而非科学,其作用是带给人们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如果能由此激发一些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就很好了。但如果对“科学”的要求太高,画面可能就没法看,情节恐怕也很难调动观众情绪,那电影还是电影吗?因此,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不能抱着上物理课、化学课的态度去看科幻电影,应学会辨证地看待电影情节和科学。
总体上看,国产科幻电影还是个成长中的“孩子”,还有许多需要补足的地方。但这个“孩子”已经一步步从不及格到及格,从60分进步到了80分,做“家长”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只要不是100分就连打带骂吗?还是看到并认可“孩子”的进步,支持和鼓励他继续努力进步?
前一种态度毁掉一个可造之才的可能性更大,而后一种态度才更有可能让“孩子”继续成长。有了我们一张张电影票的支持和肯定,国产科幻电影才有可能继续一步步走向卓越。
世间事多是半杯水,有人觉得“有半杯水”,有人觉得“空了一半”,心态与视角不同罢了。在笔者看来,《流浪地球2》至少已经是“多半杯水”了,大家不妨多给些支持。希望大家对待科幻电影就像对待自己家的孩子,要留给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科普与科幻的区别
尽管科普和科幻都带有一定的科技元素,也有一些科普网站开设了科幻栏目,但科普和科幻这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在定义和抽象程度上有区别。科普就是用通俗的、准确的语言向大众介绍已经发现的科学现象、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应用。在近年的实践当中,介绍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属于科普。而科幻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虚构一个带有一定科技元素、科学背景的故事或者世界。如果用“抽象阶梯”的概念来描述科学、科普、科幻所处的位置的话,那么这三者分别处于抽象阶梯的顶端、中间和底端。 其次,在本质和目的上有区别。科普的本质是传播,即传播真实的、科学的内容,它的表现方法比较朴实。科普的目的不是挣钱,也不是提供娱乐,尽管它也能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科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它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让青少年理解科学、将来投身科学,也让民众理解科技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科幻的本质是艺术,尽管科幻作品也需要被传播出去。科幻作品的主要载体是小说、电影,这两者需要借助艺术(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达到好的表现效果。科幻的目的不是严谨地介绍科学知识,而是一方面吸引民众对科技的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娱乐、实现经济价值。 最后,在实际创作中的内容范围、侧重点有区别。从道理上讲,科普和科幻都可以包罗万象,但实际上,科普的范围更广。科普可以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可以多方面铺开,而且科普的形式包括写科普文章、出版科普书籍、办科普讲座、布置科技场馆展览等。但科幻的载体主要是小说、电影,科幻作品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处于抽象阶梯中间的科普与科学的距离相对近,科普显得比科幻更加“正宗”,更加具有科学性;而处于抽象阶梯底端的科幻与科学的距离相对远,科幻显得更加艺术和商业化,并且科幻的内容在科学上未必能站得住脚。 (《社会科学报》3.6 马臻)
尽管科普和科幻都带有一定的科技元素,也有一些科普网站开设了科幻栏目,但科普和科幻这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在定义和抽象程度上有区别。科普就是用通俗的、准确的语言向大众介绍已经发现的科学现象、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应用。在近年的实践当中,介绍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弘扬科学家精神也属于科普。而科幻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虚构一个带有一定科技元素、科学背景的故事或者世界。如果用“抽象阶梯”的概念来描述科学、科普、科幻所处的位置的话,那么这三者分别处于抽象阶梯的顶端、中间和底端。
其次,在本质和目的上有区别。科普的本质是传播,即传播真实的、科学的内容,它的表现方法比较朴实。科普的目的不是挣钱,也不是提供娱乐,尽管它也能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科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它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让青少年理解科学、将来投身科学,也让民众理解科技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科幻的本质是艺术,尽管科幻作品也需要被传播出去。科幻作品的主要载体是小说、电影,这两者需要借助艺术(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达到好的表现效果。科幻的目的不是严谨地介绍科学知识,而是一方面吸引民众对科技的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娱乐、实现经济价值。
最后,在实际创作中的内容范围、侧重点有区别。从道理上讲,科普和科幻都可以包罗万象,但实际上,科普的范围更广。科普可以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可以多方面铺开,而且科普的形式包括写科普文章、出版科普书籍、办科普讲座、布置科技场馆展览等。但科幻的载体主要是小说、电影,科幻作品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处于抽象阶梯中间的科普与科学的距离相对近,科普显得比科幻更加“正宗”,更加具有科学性;而处于抽象阶梯底端的科幻与科学的距离相对远,科幻显得更加艺术和商业化,并且科幻的内容在科学上未必能站得住脚。
(《社会科学报》3.6 马臻)
科技、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科幻,知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吗?
从行业发展来看,科技、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科幻有着明显的划分。
1.以通信领域的情况来看,基础的通信设施及通信管理技术属于科技层面,如电话、电报网络等;光纤通信,光通信器件的大量使用则属于高科技;量子通信则属于硬科技领域;而量子计算则属于黑科技领域;至于量子叠加瞬间移物就属于科幻范畴了。
2.以近年来大众逐渐熟悉的航空航天领域来看,实现飞行已经属于科技范畴;而四旋翼无人机则属于高科技范畴;航天技术,火箭发射与卫星发射技术属于硬科技范畴;火箭回收发射技术则属于黑科技范畴;登录火星,利用自复制机器人改造外星球属于科幻范畴。
3.从全球范围来看,量子计算就是典型的黑科技,而量子通信则属于硬科技的范畴。埃隆马斯克主导的可回收火箭属于黑科技范畴,无人车属于硬科技范畴。中国新研制的4000公里高铁属于黑科技范畴,现行的高铁技术则属于硬科技范畴。
4.从国内范围来看,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研制与生产,属于硬科技;奇芯光电的光子芯片研发也属于硬科技范畴,布科思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工业无人机领域的因诺航空、关注社群动态大数据分析的九索数据、诺维北斗的北斗导航应用技术都属于硬科技范畴。同时,集成电路制造、通讯终端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等;龙头骨干企业主要从事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制造,通信终端设备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品以集成电路中的高性能传感器用关键芯片这些产业也均属于硬科技范畴。
5.黑科技”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通常情况下也指当前人类无法实现或根本不可能产生的技术或者产品,其标准是不符合现实世界常理以及现有科技水平。“黑科技”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通常情况下也指当前人类无法实现或根本不可能产生的技术或者产品,其标准是不符合现实世界常理以及现有科技水平。
6.“硬科技”在时间维度上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技术高度极大领先现有技术标准,产业化及市场化通常需要持续投入可以实现,技术具有独有性,难以被山寨和模仿,只有少数公司可以通过不断技术投入与资本投入可以实现。
相关资讯
硬科幻和软科幻区别
所谓软科幻就是将畅想中可能的未来/过去科技为背景,重点关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要求立足现有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完备推演的可能未来/过去科技,对人类形态、**生存、自然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