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幻和软科幻区别
所谓软科幻就是将畅想中可能的未来/过去科技为背景,重点关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要求立足现有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完备推演的可能未来/过去科技,对人类形态、**生存、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和交互作为重点的科幻作品。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非机关布景派莫属。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
下面让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吧。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与之对应的有软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硬科幻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硬科幻的共同特点是故事情节依靠技术来推动和解决。作者也会尽量让故事中的科技与出版时已知的科学保持一致.这是科幻界尤其是读者对硬科幻的主要看法。代表影视剧有《黑客帝国》、《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
软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例如,系列科幻小说《沙丘》中,弗兰克·赫伯特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抛弃了智能机器,而回到了封建**。赫伯特借对当前****现实的逼真模拟,以“沙丘”的传奇对人类的现状进行批判。软科幻小说也探索**对事件的反应,和纯粹由自然现象或技术进步引发的问题(往往是灾难),主题往往是说明科学像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关怀的引导(最常见的就是指责机器不能代替人伦情感)。关于软科幻定义的争议很少,或许是因为其界限似乎比硬科幻更为模糊。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软”科幻和“硬”科幻区别何在
超越时空
本栏上篇文章中谈到,硬科幻作品必须至少采用一个科幻概念(或元素)贯穿始终,所有故事必须在这个科幻概念的基础上展开,即采用这个科幻概念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或更准确地说,硬科幻是以科技及科学猜想来推动情节)。再以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中的心理史学为例:心理史学发明人哈定·谢顿——按传统文学的标准应该是主角,可谢顿只在前传中短暂地出现过(倒是机器人丹尼尔,非但好似《基地》系列中最后的大Boss,甚至贯穿了《机器人》系列),而心理史学这个概念贯穿了《基地》整个系列的七部小说,所有的故事都是以心理史学为主来推进的。
而软科幻则往往偏向传统文学,依然以人物、故事、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等作为故事导向(即依然着重人文描写),而只是运用一些科幻点来“点缀”,甚至只是说事儿而已。迄今为止,中国已有的科幻影视作品,如果说有的话,基本上都属于软科幻。
值得注意的是,软科幻只要其中的科幻元素的科学基础不成立(即不被当代的科学定律所支撑),甚至稍微偏离方向,往往就不成其为科幻作品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仙侠、玄幻、魔幻当道的主因之一吧。
以近些年来中国影视中最流行的穿越剧为例:从科学上而言,在同一时空中的穿越,或者时间旅行去到未来的桥段还有可能,但穿越到过去是不可能的。因为缺乏科学根基,这些穿越剧就只能算作玄幻剧。
为什么中国还出不了真正的科幻电影,特别是硬科幻电影呢?
据统计,中国的科幻作家只有240位,如果在上述那些严格的定义基础上来计算,中国真正的科幻作家更是少得可怜,优秀的科幻作品尤其稀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把文理科分得太清楚了。学理工科的富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可能文笔不尽如人意。而科幻不仅要有科学基础,还要有讲故事的能力,有“科”无“幻”不是科幻作品。而文科生写出来的科幻作品,又往往缺乏科学基础,有“幻”无“科”,也就不是真正的科幻小说了。
值得庆幸的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是中国科幻的基因突变,达到了世界科幻的一流水准。刘慈欣的科学基础扎实,相对论、量子物理等理论基本上都运用到位,而且非常会讲故事。刘慈欣显然也受到了“黑暗森林”理论的影响,所以《三体》(特别是第二部)比较灰暗和悲观,最后人类的前途很悲惨。《三体》填补了中国世界级优秀科幻小说,特别是硬科幻长篇小说的空白。
然而,为什么科幻、特别是硬科幻题材在中国影视界依然还是空白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小说可以由一个人完成,影视项目则需要一个巨大的团队合作完成。影视创作需要整体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主创团队首先就得对什么是真正的科幻,特别是硬科幻,在剧本的改编之前就要达成共识。
就拿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而言,他从上世纪30年代尾便开始创作这个系列小说了(注:1939年5月10日,阿西莫夫开始写他的第一个机器人短篇小说《小机》),可好莱坞直到上世纪的60年代后期才确认了电视剧的改编模式,开始搬上电视荧幕;甚至在整整过去差不多半个世纪,才开始将这个系列搬上大电影。
不过,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有后发优势,不该再等半个世纪吧?
(作者系加拿大某国际财团风险管理资深顾问,科幻作家。)
三体中的黑域与小宇宙有什么区别?建立黑域真的能安全活下去吗?
你知道《三体》中黑域计划为什么会被放弃?在《三体》后期为了生存下去,人类提出了三个计划,掩体计划,计划,光速计划。黑域计划是首先被放弃的,其原理是在距离太阳40个天文单位的半径上,使用曲率光速飞船,利用光速飞船的航迹降低太阳系内的光速至第三宇宙速度以下,这样一来就成为了一个低光速黑洞,也等于向宇宙发布安全声明,使人类可以存活下来。
看似非常不错的计划,但难度可想而知,并且效果还是未知的。黑域与小宇宙并不相同,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相当于是大宇宙的分支,所有运行规则和大宇宙没有区别,并与大宇宙相对独立,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宇宙。而黑域仅仅是在大宇宙中利用曲率飞船隔离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并没有脱离大宇宙,但在宇宙信息上是隔离的,并且命运和大宇宙相连,如果大宇宙毁灭,黑域则同时毁灭。
黑域并不是不可能建立,但黑域建立成功后,太阳系还能按现在的状态存在吗?这其实才是最大的问题,黑域的原理是将光速降到第三宇宙速度以下,这样一来,太阳的引力就能够将光也束缚在太阳系内,达到的效果与黑洞事件视界内的效果一样,区别是太阳系内部可能还存在恒星和行星。但是真的如此吗?黑域降低的是光速,可是仅仅只降低了光速吗?黑域降低光速的行为说得比较现实一点是改变了黑域内的物理规则,光速下降的同时,所有物质的运动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原子内的电子,其运动速度也不会超过被改变后的光速。
那么问题就来了,电子减速,原子半径就会缩小,密度会增大。太阳的引力同样会增强,地球也会缩小,所有轨道会变小。太阳系内的生物呢?生物可不光是缩小这么简单,而是直接死亡,甚至是变成渣。黑域是低光速黑洞,并且在黑域启动时,太阳包括行星都会开始塌缩。光速大约是30万公里每秒,第三宇宙速度是16.7公里每秒,相当于将光速降低到了万分之0.5,按这个速度来说,原子内还能不能存在质子和电子都难说,很可能电子都无法维持低能级运转,直接坠入质子成为了中子,那么是不是就会直接塌缩成黑洞呢?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所以黑域计划被否定也可以理解,毕竟谁又能保证在只有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建立黑域,会不会将太阳系直接毁灭呢?所以,我们不能认为黑域计划被拒绝就认为人类失去了一次生存机会,人类只是避免了一次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另外就是从心理上来说,黑域计划一定会被否决。因为建立黑域需要制造大量的曲率光速飞船,也就是说建立黑域的基本条件是拥有光速飞船。当拥有了足以创造黑域的光速飞船时,说实在的,已经可以直接乘坐飞船逃离太阳系了,谁又愿意被困死在太阳系呢?
其实黑域就是乞丐版小宇宙,也就是小宇宙的初级形态,因为黑域利用的还是空间规则,当完全掌握了空间法则后,建立小宇宙也不在话下。不过那需要更高的科技实力,以《三体》中人类的尿性来说,几乎不可能等到那个时候。至于说为什么光速飞船计划被程心拒绝,导致很多人憎恨,这其实也是人类的劣根性。建立大量光速飞船,创建星舰文明在我们看来是可行的,因为之前跑掉的星舰就成功过。可是问题会更严重,从青铜时代号为了食物进攻量子号的事件来看,当地球真的建立了那么多光速飞船带着人类逃离时,人类可能会更快毁灭。
试想一下,人类在驾驶光速飞船逃离地球开始启航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人类社会解体,国家概念立刻瓦解。为了生存,人类会以单个星舰为单位建立新的星舰社会体系,而星舰与星舰之间的关系会变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甚至在食物短缺,生活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变成敌对关系。就像是战乱来临,大家都开着车逃离城市,在食物和生活物资短缺的时候,你觉得所有车主会团结还是会相互争夺呢?所以,《三体》中的人类文明是一个必死之局,啥也不去折腾,好好地过几年才是人类最好的结局。
憎恨程心并不能提高人类的节操,反而显得人类很无能,因为将自己陷入危局的正是人类自己。《三体》中地球文明到了最后,一切计划都是无用的,程心的处理方式是对的,她不愿意人类继续做着没有希望的事而错过了仅有的几年安稳日子。那么你认为,黑域能够建立起来吗?你对黑域有什么看法呢?
1976年唐山救灾部队遭“阴兵借道”,多人目睹诡异马车拉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