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之外还有悬疑和推理,科幻网络文学“综合性”趋势明显
科幻文学不再是单纯的科幻,而是日益成为融合了悬疑、推理等要素的文学综合体。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昨晚揭晓。获奖作品的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
今年的银河奖包括最佳中篇小说奖、最佳原创图书奖、最佳网络文学奖、最佳少儿科幻短篇奖等奖项。其中有两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奖,由阅文白金作家“我会修空调”创作的《我的治愈系游戏》斩获最佳原创图书奖,阅文大神作家“滚开”创作的《隐秘死角》获得了最佳网络文学奖。这两部作品均来自阅文集团旗下起点读书,此次阅文旗下共有9部作品入围银河奖,这也是阅文旗下作品连续七届获得中国科幻领域的最高奖项。
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现在的科幻小说更为丰富多元,“科幻”只是小说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类型小说元素叠加,使得整部作品显得更为立体。比如这次获奖的《我的治愈系游戏》就讲述了一个喜剧演员得到一个游戏头盔之后,穿梭于现实世界和恐怖游戏世界之间完成救赎的故事。而另一部作品《隐秘死角》则将悬疑、科幻、玄幻等要素融合,以丰富的细节描绘了一个近未来式的科幻世界。
在银河奖颁奖现场,由科幻世界杂志社联合中国科幻研究院还共同发布了《中国科幻文学IP改编价值潜力榜(2023)》。共有包括《隐秘死角》《末日乐园》《中国轨道号》《星域四万年》《造神年代》《深渊独行》在内的12部作品上榜。
从榜单来看,科幻网络文学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改编热点。仅起点读书一家,2022年就有共计超4.2万的作家创作了科幻网络文学,其中首次创作科幻题材的作家72%为00后,约超7成科幻品类签约作家为本科在读及以上学历,在此基础上产出了一系列优质作品。其中《吞噬星空》改编动画首季点播超过10亿次,《全球高武》改编漫画,人气42亿次,收藏量超50万,在日本漫画平台的连载中取得了超过444万的点赞量。
榜单指出,“中国科幻产业链,正站在成型与完善的奇点前夜。”在过去若干年间,中国科幻产生了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电影,《三体》《开端》为代表的电视剧,以《灵笼》《我的三体》《星域四万年》《第一序列》为代表的动画,以《端脑》《全球高武》《赛博英雄传》为代表的漫画,以《戴森球计划》《银河战舰》等为代表的游戏,形成了一个科幻产业的原创改编矩阵。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探讨科幻小说叙事策略
(记者 孙美娟 李想)诞生于19世纪的科幻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它的文学体裁变得丰富多彩,产生了风格各异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科幻小说叙事与现实主义文学叙事相比,一般情况下在叙事形式的选择上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科幻小说常采取不同于普通文学作品的叙事节奏。随着科幻的发展,对于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的探讨也逐渐引起了学界热议,并对其他类型文学产生一定影响。
当下我国科幻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着太空冒险、人工智能、环境异变等传统题材进行,但不管在叙事策略、场景构建、情节推进、主旨拔升还是关照现实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叙事策略方面。
中国首位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表示,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种被现代科学充分拓展过之后的宏大时空观念,作为叙事展开的背景或基础。这样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制约了科幻内部的叙事逻辑,并且让作家和作品都暴露在“科学性”的要求之下。另一方面,这也极大地拓展了写作题材的视野,从而有多种叙事类型,如时间旅行、后启示录、克苏鲁等。
我们看到很多科幻作品在叙事过程中经常通过急剧加快叙事节奏形成“密集叙事”或在叙事中突然中断并进入遥远未来的“时间跳跃”,对此,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洋告诉记者,就叙事策略来说,科幻小说由于常常涉及到远超普通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跨度与空间跨度,往往需要采取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节奏。
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程林则提出,科幻小说叙事节奏与现实主义文学叙事相比,既有明显差异,但也有类同。程林表示,近年来,勾绘近未来日常场景的科幻作品大量涌现。科幻叙事不见得是发生在异质空间的远景想象或宏大叙事,也可以是“日常叙事”或“明日故事”。日常科幻与现实主义文学叙事差异并不大,其重点是阐释人在近未来科技世界中的人性、伦理等问题。这种思想实验会让人产生亲和共鸣与陌生隔膜交错的感觉。
通常科幻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小说的题材以及题材背后的观察立场的转变是相契合的,至于要选择怎样的叙事节奏,还要看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对其作品的设计。
凌晨是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界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多次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在科幻作品创作过程中特别擅长将平实的人生与情感融入太空的宏大背景中。在谈到科幻小说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策略时,她认为,当代科幻作家苏学军的科幻作品《洪荒战纪》体现了科幻叙事具有的宏大时间和空间跨度的特点。小说以文明级别的超时间观察者角度多线推进跨越多个宇宙轮回的战争的叙事方式,讲述主人公姬武偶然进入洪荒世界,目睹羿、娲、鲲等人在不同时空求生、成长、战斗,并见证了人类与神秘的宇宙之敌X物种的终极之战。小说在“时间与空间一体性”的背景设置下,从神话开始,将历史、当下与未来融合在一起,衍生出三段不同的时空,展现作者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设计。
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叙事节奏一定是张弛有度的。刘洋告诉记者,在《三体》系列里,作者通过”冬眠”这一技术设定,跳跃式地推进了叙事的进程,从而让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从1967年延伸到了太阳系坍塌的时刻,壮阔程度堪比史诗。与此同时,在每次时间跳跃之后,作者又会用大量笔墨对当下时代的各种场景进行细致的描摹,让叙事节奏从急速推进中又立刻缓和下来,从而使得整个小说的叙事节奏显得张弛有度。
当然,除了这些科幻作品,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值得去仔细揣摩其中的叙事策略,品味其中的滋味。这样,我们才能为科幻文学以及其他类型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叙事策略与惊奇感的营造密不可分
近两年来,随着科幻小说的兴盛,很多传统文学创作者开始主动汲取科幻小说叙事资源,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对其他类型文学究竟有什么启示?
科幻小说叙事的核心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理解和感悟之上,是一种哲学思考后的笃定,是对科技脉络的延续和展望。凌晨表示,科幻作品即便描述小人物与小事件,也具有庞大的信息背景。这对其他类型文学如何适应当下科技对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示范。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表示,科幻寓现实于“未来”,深入理解科幻叙事中的“未来”对其他类型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科幻叙事中的“未来”其实深深地打上了当代文化烙印,因为这里的“未来”不是真正的时间维度上的未来,而是经由文本想象的概念性存在。在这样的“未来”中,隐藏着当下文化的欲望,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未来,而是包裹着多种元素的形式化的复杂未来显像。这决定了它是为当下的某种目的而创作的,尤其是面对着当下消费愿望而创作的,由此,不可避免地关注消费者的欣赏口味。脱离开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理解科幻作品的基本性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幻作品的两种力量:未来承诺与当下读者要求。两者相结合才能恰当地理解科幻中的“未来”涵义。
“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它的核心旨趣——惊奇感的营造密不可分。为了呈现出作者所设想的这些惊奇场景,必需要采取不同寻常的叙事方式。”刘洋说,事实上,在好的科幻小说里,其叙事策略,包括视角的选取、情节的构建、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等,往往都紧密围绕着惊奇感的呈现这一核心来进行。其他的类型文学,比如推理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都可以从这一叙事策略中得到启示,即紧密围绕着本文类的核心意趣来展开叙事,从而避免在故事上曼生枝节,看上去很热闹却不得要领。
今天,科幻小说叙事已经对中国小说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管科幻作品在叙事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叙事节奏进行文学创作,它的叙事策略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期待看到科幻小说与文学共融、与时代共荣。
科幻文学为什么这么火?科幻小说进入出版小高潮
《星际穿越》成功席卷了全世界票房,并让这个星球的人类,不分老少,无论男女,都开始讨论虫洞和五维空间。互联网已经被11月初上映的《星际穿越》刷屏,持续半个月势头仍猛。全世界,恐怕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过科幻。
中国媒体对科幻的反应还要更加剧烈。2014年11月11日,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上架美国亚马逊,作为近年来少数被翻译引进到西方的中文小说,这本书点燃了媒体关注度,一轮又一轮热议,一篇又一篇报道,各种角度,各种采访。
2014年11月20日,中影公布的24个电影项目,预估制作成本最高的三部,都是科幻片!都来自刘慈欣的小说!27日,《三体》电影概念片发布。最近这几天,热门话题则是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开始招收科幻文学博士生。
同时,科幻小说的出版在这两年达到一个小高潮。除了《三体》的持续畅销之外,国内出版市场从2012年以来,也引入了大量国外经典科幻。比如读客图书,2012年开始,重新包装推出科幻宗师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阿瑟·克拉克的《遥远地球之歌》、《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2014年重磅推出《海伯利安四部曲》。世纪文景则选择重新包装推出了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上海译文刚刚出完了道格拉斯的《银河搭车客指南》套装。新星出版社也引入了包括《武器浮生录》在内的一批西方当代科幻小说。
科幻为什么会这么火?当然,这种火热氛围并不是2014年刚刚燃起来的。而是默默燃烧了很多年,终于在2014年年末集中爆发。
准备在2015年招收科幻文学博士生的吴岩老师在采访中谈到过科幻文学在当今中国备受推崇的现象——“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渐走向前沿,科技、政治、社会领域人们都期待着未来的更多参与。在这样的时代,科幻文学,面向未来的文学受到推崇,是自然的事情。我们是大时代的小浪花。 ”
西方科幻文学最活跃的年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人类刚刚踏足月球,感受月球表面“柔软的细沙”。战后经济的恢复也带来一大批“低俗小说”杂志销量的激增。人们对各类故事的需求,迅速从情节的刺激,转向了更有趣味的智识上的冲撞。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海因莱因这一批黄金年代的大宗师将科幻小说迅速打造成一种气质稳定的类型文学——这种小说严谨、充满思考、情节也更新鲜,往往因为科幻内核导致的情节上的离奇转折,与普通故事相比,阅读满足感大大提升。科幻小说由此迅速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
当人类踏足月球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太空探索仍在继续,但进入相对来说话题平淡的阶段。而这两年,对大众而言相对“停滞”的太空探索屡有亮点。人类的探测器登陆火星,人类已经开始试飞搭载旅客的太空飞船,人类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于2013年9月13日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
我们的未来,已经是必然会到达的太空时代,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故乡,也许在银河系之外的亿万个星球。在这样一个全球人类仰望星空的时代,每个普通人的想象力都已不受拘束横行无忌的时代,科幻小说不再是“壁垒森严”“只欢迎geek”的一种小说了,人人都乐意来拥抱这种看似高冷、实则更曲折更有趣的小说。
原因之二,中国读者对休闲阅读有了更高要求。
当我们在问“科幻为什么这么火”的时候,也可以抬头打量四周,看看科幻阅读之外的领域。其实,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非常丰盛,各种小众趣味都能找到自由空间、火红发展的世界。
比如,美剧也很火,英剧也赢来了越来越多的拥簇。观众甚至也都有了更精细的偏爱,是看情景喜剧的?是看医疗剧?律政剧?罪案?科幻?谈到科幻剧,拥有“钢铁侠”“蝙蝠侠”等众多品牌的漫威在中国市场已经有一群狂热的铁粉。
随着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必然会有更多人选择在休息时间打开书本,而且会有更多人选择“只用于休闲”的阅读,而不会选择“必须配备实用教育功能”的阅读。科幻阅读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必然也是水涨船高。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也是中国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人的少年回忆。少年人的阅读需求一直很蓬勃,但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人,童年时并不拥有现在极其丰富的资源,市场上面对这个群体的文学杂志,数得出来的就那么几样:《童话大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科幻世界》……读着《科幻世界》长大的那群人,为数不少,很多已经是社会的中坚,他们是很好的科幻读者,他们甚至就是这波科幻浪潮的制造者之一。
原因之三,电影的刺激,娱乐的刺激。
无论大势如何,无论潜在读者有多少,超级大片对科幻热的推波助澜,绝对是最有效最有力的。
电影潜移默化,一点点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接受度,一点点将我们的眼界,从城市扩展到星球,从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从脚下的土地,到无垠的星河。
电影追逐更好的视觉特效,我们乐于享受,并欢迎更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想象力追逐想象力,天才刺激天才,智识的快乐带来更多智识的快乐,眼界的拓展带来更进一步的拓展……思维可以发热,可以兴奋,必须要更多点子,必须欣赏更较劲的情节……
对科幻的讨论,确实很火,但还远远没到沸点,还可以有足够升温的空间。
对经典科幻的阅读,之前只限于铁杆科幻粉丝圈,而现在,全民科幻阅读狂欢,才刚刚拉开序幕一角……(授权转载)
《科幻世界》官方微信了解最新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