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航天科学家黄震剧透:航天人也追科幻片找灵感
“想成为航天员,努力学习外还需强身健体……”如何才能成为逐梦星河的航天人?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择机发射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领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黄震分享心得。黄震曾参与研制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为中国载人登月勇担开路先锋。他鼓励青少年勇敢追梦,还剧透航天人也追科幻片找灵感,“特别是研究其中的bug如何破”。
(原标题:青年航天科学家黄震剧透:航天人也追科幻片找灵感)

科幻画素材
太空对于人类而言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当人类抬头望向星空的时候,他与宇宙从此就分不开了。毕竟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宇宙神秘又遥远,这种神秘感对人类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为什么人类依然愿意继续去探索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专访侯旭:科幻给我灵感,大自然赋予人启迪
原创 WLA上海中心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8月6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青年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双聘教授侯旭团队,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受邀发表了关于新兴的仿生纳流离子学在未来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中具备巨大潜能的前瞻文章。
仿生纳流离子学,即在纳米尺度或亚纳米尺度,利用纳流控技术和纳流器件,模仿和实现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离子传输现象。(详见另一篇报道:)
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侯旭教授,以了解这项技术背后的故事。
“我在博士期间就接触了纳米级的生物离子通道,研究离子的传输调控,这也是我博士期间的科研方向。那时候应该是2007年左右。”侯旭回忆道,一开始他对这个领域也不是很了解,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了研究,然后越发喜欢。也可以说是‘干一行爱一行’了吧。”他笑道。
而让他觉得有意思并钟情于仿生材料学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关注到了生物体系中的超低能耗现象。“大自然的生命体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已经完成了很多非常复杂、神奇、特殊的功能,形成了非常和谐的体系。”他感慨地说道,人类只需要去认识、学习它们,就能更好地完成从0到1的创造,而且能更加绿色可持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他例举了2016年Alpha Go与李世乭的对弈。前者仅CPU与GPU的耗能就超过230千瓦,而人脑耗能才24瓦左右,两者相差近一万倍。
不过,仿生纳流离子学是一门极新的学科,侯旭强调:“在脑机领域要实现安全与稳定的应用,需要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工程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来共同完成。我们希望在未来搭建这样的团队。”
此外,他的另一项仿生材料——“仿生液体门控膜”,还作为科普节目登上了央视《百家讲坛》。在采访中,他表示,将微米(10-6米)尺度孔道的仿生液体门控膜继续缩小,可与纳米(10-9米)尺度的仿生纳流离子学结合,或能发现更多的新性质、达成我们想不到的新应用。
“这是科研的魅力,你不知道下一个惊喜在哪里。”在被问到什么时候仿生纳流离子学会有一个里程碑式突破时,侯旭笑着回答。
他例举了几年前团队遇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传统的文字或者图案打印,是将液体喷洒在固体上,有些固体和液体在打印时会出现不附着的现象,即易被洗掉,造成打印不稳定。而他们在一个项目中,意外地将两种液体混合在了一起进行打印。原本这是一个错误操作,但他们由此发现了更具优势的“液液打印”——液体之间的融合会更顺利,在控制两种液体的融合后,将其中一种液体再进行固化,会使得整个打印比传统方式更加稳定。这种打印技术在柔性电路上更具优势。他们不仅发表了相关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还凭此获得了心仪的工作。
“往往有很多重要发现都是意料之外的,包括仿生液体门控膜技术,当初也是基于一个异常的实验现象,但我们觉得有趣,就深挖下去,形成了这项技术的雏形。”侯旭说。
不过,这些发现的前提是“对科研有‘玩耍’般的巨大兴趣,在专注、细心和用心的基础上,还能耐得住寂寞”,侯旭认为,这也是优秀科研人员应具备的品质。
“长时间的科研工作,带来的不是体力上的累,而是脑累、心累,难免也有烦恼。”侯旭坦陈,但他也自有一套保持精力充沛的办法。
“那些得失我看得比较开。”他表示,有些东西确实付出多,但不见得能获得理想结果,需要调整好心态。
工作之余,他一定会找到其它的事情来“换换脑”。比如看看电影,拼会儿乐高,还会“面朝厦门的大海,春暖花开”,以及陪伴自家活泼可爱、脑子里充满各种问号的女儿。
“《星际之门》和《终结者》都给我带来过科研灵感。前者是仿生液体门控膜,后者是利用金属液体制作器件,都是我们目前在做的研究。”侯旭说,“我还很喜欢和女儿相处、聊天。”交谈间,能感受到侯旭不仅是个认真勤奋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与家庭的好父亲。
“她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是很基础很简单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云不会掉下来,赤道上的人为什么不会被地球甩出去之类的。”侯旭会给女儿一一进行详细和耐心地解答。
尽管“带孩子”也并不轻松,但他在此过程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不忘初心”四个字。“这是一种原始的对世界的好奇心。无论工作压力再大,面对这样的初心,都能够得到调整。”侯旭感慨道。
相关资讯
从科幻眺望未来战争:想象力成为未来军事研究的灵感来源
点击进入,招募ing......“假如战争明天爆发,早在昨天就已经开打。”我们要想打赢“明天”的战争,就要做好“后天”战备。包含军事元素的科幻题材的小说、电影中出现的新武器、新战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