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亮剑》丁伟所说的纵队司令“陈大麻子”原型是谁?文学创作而已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6:53

阅读人数: 286

本文主题: 亮剑,成为纵队司令的小说

《亮剑》的尾声阶段,李云龙、丁伟和孔捷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期间,正逢我军大授衔,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丁伟很是不爽,发牢骚说“陈大麻子跟我一起提的纵队司令,人家却是中将,你说去哪说理去”?关于“陈大麻子”的历史原型网上有过许多讨论,有人说是二野的陈再道将军,从军史上看,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1937年八路军最初完成改编的时候,陈再道就是陈赓将军的副手:第386旅副旅长,是《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等人的直接上级,怎么可能跟丁伟一起提拔成为纵队司令呢?1940年前后,晋西北那哥仨才刚当上团长,陈再道已经是冀南军区司令员,是129师师部所兼“晋冀鲁豫军区”的二级军区。

虽然陈再道确实在1946年出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野前身)第二纵队司令员,但他是中野最早的六个野战纵队司令之一,淮海战役结束后出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这已是兵团级的干部,说剧的话,此时的李大脑袋还是华野二师师长,丁伟也是刚刚当上四野的纵队司令,从级别上论完全没有可比性。

《亮剑》是一部集军史大成的军事文学创作,每一个战例、每一个典故和每一个人物,都是浓缩之后的升华。包括主人公李云龙也是如此,在王近山将军的军旅生涯中,你找不到参加中原突围、转隶华野指挥、打到福建沿海等剧情要素,而且王将军是到过朝鲜战场的,以此类推,也包括丁伟、孔捷和楚云飞等剧中人物,某个层面的代表而已。

所以个个去找原型对号入座是愚蠢的,只能近似不能实锤,其实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高明之处,比如李家坡战斗、辛庄战斗的战史原型讨论,我们只需要从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军史和战史,这才是研究《亮剑》的乐趣所在。笔者很是偏爱《亮剑》内容的写作,但从不与剧情较真,而是通过它给军事爱好者奉献更多的军史知识,这是原则。

《亮剑》丁伟的主要故事原型是四野的钟伟将军,包括横扫廖耀湘、部队开烧锅做买卖等事例,但钟伟指挥的四野12纵是东北野战军最后组建的两个野战纵队之一,时间已在1948年11月,并且是由二纵5师师长直接提拔的,同期的第11纵队组建于朝阳,司令员贺晋年也是开国少将,他们与四野早期的李天佑、刘震、程子华等纵队司令自不可同日而语,哪来的“一起提拔”?

作为八路军的第一批旅级干部,陈再道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以李云龙、丁伟等为代表的第一批八路军“营”级干部(他们的团是后建的、团长是后提的),最合理的也就应该是少将军衔,没什么可委屈的。别忘了中间还有个第一批“团”级呢,如此明显的两个级差,也不可能是同期晋升。

于是结论就很清晰了,《亮剑》里提到的纵队司令“陈大麻子”、772团“程瞎子”团长等人物,都是剧中为了铺垫情节烘托主角而杜撰出来的我军将领,似是而非,略有原型,硬要去找具体的人物去对号那就成了“猴子捞月”了。民国时期医疗条件有限,贫苦人家子弟得过天花留下麻子的大有人在,算是历史“遗迹”吧。

红四方面军出身绰号“麻子”的开国将军有好几位,比如开国上将洪学智、开国中将秦基伟等等,其中秦基伟曾任中野九纵司令员,应该是《亮剑》丁伟口中的人物素材之一。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进行到最激烈最艰苦的时候,志愿军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曾经亲自打电话给秦基伟军长:“秦麻子,行不行”?

《亮剑》丁伟所说的纵队司令“陈大麻子”原型是谁?文学创作而已

亮剑丁伟作为纵队司令,为何与军长李云龙都是少将?原型钟伟少将

晋西北铁三角作为亮剑这部军事文学中的关键人物,李云龙,丁伟,孔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很多人也疑惑为何三人都被授予少将军衔? 三人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被授予中将也是合理的,而且孔捷也表示:“当初自己的下级也被授予少将,和自己一样肩扛一颗星,心里窝火。”

并且从三人的语气中也明白,他们三人好像是故意被评低的。其实如果三人做一个比较的话,李云龙的资历最深,毕竟三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李云龙说过自己是副班长,你还是新兵。

李云龙调任独立团团长,直接从后勤部长张万和那里要来20箱手榴弹,新兵小声嘀咕:新团长面子真大,另一个人也附和:红军时期就是团长,而且从陈赓大将以及彭老总的态度上也能够看出, 李云龙确实是一员猛将,带兵独有一套,但是问题就是战功和错误一样多。

而孔捷则是战功较少,能力相较这两位要差一些,优点就是犯错误少。 所以抗美援朝,孔捷能带领一个军,其实彭老总恐怕也考虑到李云龙和丁伟虽然能力很强,但是面对武器等各方面优于我们的美军,如果过分的勇猛,恐怕会伤亡惨重,而服从上级指挥的孔捷确实更合适。

而丁伟则有些人为他鸣不平,因为战功绝对是足够的,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被贬到被服厂当厂长,新一团作为129师的主力团,则让丁伟接手的,而丁伟还表示自己的三分区招兵买马,已经三千余人,所以能力绝对不低于李云龙。 解放战争时期,称自己一个师横扫廖耀湘一个军。

并且丁伟有一定战略眼光,很早就预测了下一场战争。 那个时候中苏关系还非常友好,可是丁伟就想到 ,提出我们的劣势,以及倘若有那么一天发生,如何去应对。孔捷在珍宝岛事件后,独自在作战室落泪,想到了丁伟的那篇军事论文,思绪万千。 那丁伟作为纵队司令为何也是少将?

因为无论是丁伟,还是他的原型钟伟,确实犯过比较严重的错误。 晋西北铁三角齐聚南京军事学院,而孔捷就吐槽丁伟仗着在自己的地盘缴了他的械,而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钟伟的老搭档刘如言曾向外人说起钟伟的“

钟伟作为东北民主联军五师师长时,有勇有谋,非常受林帅器重。 曾经林帅表示想提拔他为纵队副司令,钟伟甚至直接表示:“副手没什么意思,我要当就当纵队司令,否则我还继续当师长。”要知道其余的11位纵队司令都是这样过来的,直接提拔纵队司令还是十分罕见的, 但是最终斟酌再三,林帅还是同意了。

也许是深受林帅赏识,又或者早年间家庭贫困,所以非常看重战利品。 当年他命令五师全体官兵打仗必须带着五师缴获的条子,只要战争结束,那些士兵便开始全城贴封条,当然这事情影响比较恶劣,林帅那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有一次五师的一位士兵竟然将封条贴在东野总部的弹药车上,不明真相的士兵还真的把弹药车给卸了。

然而到了1955年授衔,钟伟也和丁伟一样非常不满意自己的军衔。 甚至直接表示;“我要把少将的军衔拴在狗尾巴上。”幸亏林帅及时对他批评教育,但林帅更多也是爱护他,毕竟授衔是军事委员会评定,而主席最终确定的。 但是钟伟对于自己的军衔不满意,确实情有可原。

东北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四野,作为最厉害的野战军之一,曾下辖12个纵队,钟伟便是第12纵队的司令员。东野其余的纵队司令员是洪学智,韩先楚,刘震,邓华等,他们都是上将,梁兴初,詹才芳等人是中将。单独给钟伟少将,确实没地方说理。 可能有人质疑后面四野改编,他职位不够。

1949年3月11日毛主席主张将纵队改为军,西北野战军便是一野,华东野战军便是三野,而东野则变成四野。四野这个时候下辖4大兵团,一般情况兵团司令是从纵队司令中产生,比如一野的兵团司令许光达和王震以前便是纵队司令。

而四野这里只有第七纵队司令员邓华成为兵团司令。 而这个时候钟伟为第49军军长,与李天佑上将和梁兴初中将同属第13兵团司令程子华管辖,按理说这三位军长的职位是平等的,可是三人的军衔却一点也不一样,有的军长甚至被授予上将军衔,再不济也是中将。

但其实在1955年授衔时,明确规定兵团级长官是授予上将,而副兵团则是中将,至于军长则是中将或者少将。 除了极个别资历老或者有突出贡献的,打破这个限制,基本上如此。而钟伟被授予中将符合要求,但是授予少将也是合理的。因为当时正军级长官203人,只有96人是中将,剩下107人为少将。

而钟伟感觉不合理,主要和他所在的四野有关。 四野绝对称得上四大野战军最厉害一个,李云龙说过:“四野有一百多万人,而且接收了日本人的投降,什么战争打不赢?”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各个部队斩获颇丰。但军衔评定是比较忌讳将所有的荣誉集中到一个部队,所以军衔评定委员会一直坚持平衡原则。

比如十位大将,四野只出了肖劲光,黄克诚和谭政三位,要知道如果按照军功,作为四野的参谋长萧克也有资格,一直有人表示:萧克是元帅的资历,大将的战功,上将的军衔。甚至还出现了许光达,徐海东两位将军想要降衔,认为自己的战功达不到大将。 所以这也许就是考虑到平衡的原则。

四野已经算是将星闪耀,元帅出了林帅罗帅两位,大将有三位,上将14位。至于为何让钟伟这个纵队司令当少将? 可能更多的还是看他之前的功过是非,毕竟和平年代,服从指挥的将领很重要,而经常犯错误的将领确实是个不稳定因素。

钟伟在特殊时期也确实遭到迫害,这与他刚正不阿,直言不讳有关,在1959年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躲着彭老总,只有钟伟敢于为他鸣不平,当然这个事情造成的结果便是钟伟被贬,当然虽然最终恢复名誉, 可晚年过得确实并不容易,1984年去世,享年73岁。

而丁伟则更加悲惨,丁伟由于不愿意迫害同僚,并且由于是林帅的部下,多少受到一定的影响,于是被下放到农场,但是之后便人家蒸发一般,很多人认为他被害了,毕竟丁伟由于性格比较孤傲,难免有人不喜欢,甚至进行报复,也有人说丁伟前往了苏联,反 正便没有他的消息,老战友孔捷找过,但是没有找到。

原创李云龙授少将嫌低?老战友丁伟才应叫屈,纵队司令员仅授少将

抗日影视剧《亮剑》中的授衔情况,不少人觉得李云龙的军衔授低了,仅仅拿了一个少将。除了李云龙外,孔捷和丁伟也是少将。

起初,不论是李云龙还是丁伟、孔捷对自己的授衔情况表示不满,相互抱怨,觉得授得太低。这件事老首长得知后,对李云龙三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教育,三人最终作罢,授了少将衔。

实际上,按照李云龙的资历,他授少将没有太大的问题。相反,他的老战友丁伟后期发展不错,成了一名纵队司令员,他的军衔仅仅是少将,还真应该叫屈。

《亮剑》这部抗战剧能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云龙这一角色。李云龙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力不差,粗中有细,敢爱敢恨,那种勇敢不服输的勇气,精神,让无数人对李云龙这样的人肃然起敬。

尽管李云龙的形象很出彩,作战指挥也不错,在军队里的威望也很高,但是从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历和职务来看,并不是十分突出。因此,全军大授衔,授李云龙少将是合理的。

其一;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当过新一团、独立团团长,该团非八路军正规编制,地位略高于一些游击队、区大队。就拿八路军129师386旅来说,下辖两个主力团,即七七一团和七七二团。

尽管李云龙率领的独立团打得很出色,但这些战斗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形象,不少人发现,李云龙的原型之一就是王近山中将。王近山将军的诸多事迹,用在了李云龙身上。

解放战争时期,直到淮海战役爆发时,李云龙因战功升为师长。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前,李云龙是属于师级干部,这个级别在授衔的时候基本上是以大校或者少将为主。

尽管建国后李云龙担任过代理军长,但毕竟没有转正,申请入朝参战的要求被拒绝。

因此,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是师级干部,授少将合理。相反,李云龙的搭档丁伟是纵队司令员,二人虽然起点不同,但后期发展有所区别。

《亮剑》中给丁伟的镜头偏少,不如李云龙、赵刚等人多,但也能找出丁伟这个人物中的不少线索。

抗日战争时期,丁伟是129师新编第一团团长,与李云龙的独立团地位差不多,双方在那一时期应该是平起平坐的。

丁伟是一位热血将军,从剧中我们能看出他战略眼光和战术指挥很出色,能准确分析战争局势,孔、李、丁三位团长中,属丁伟最具有战略眼光。

解放战争时期,丁伟是东野某纵队的司令员,他的原型是钟伟,为何这么说呢?从剧中的内容能够找出一些端倪。

首先,丁伟是四野的纵队司令无疑,剧中已经讲明了。

其次,剧中说丁伟在锦州战役后抢战利品,还跑到哈尔滨下馆子。

在四野,所有纵队司令员中,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或许只有钟伟少将了。

据钟伟的老战友原广东军区副参谋长刘如言回忆:钟伟将军兴之所至,临池挥毫,均为“XX部缴获”封条,并命下发至士兵。

这场景在亮剑中是不是很熟悉,像不像是李云龙的部队因为战利品的事情与友军起了冲突。实际上,《亮剑》主角是李云龙,为了突出人物主角形象,把钟伟的功劳加到了李云龙的身上了。

关于丁伟下馆子的事情,历史上也是有原型的。四野十二纵队司令员钟伟每次打完仗,部队进了城,他会吩咐搭档管理好军队,自己则是进了城里就去下馆子。只要有仗打了,钟伟准能立马回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纵队级别相当于正军级干部,一个纵队下辖大约三个师。1955年全军大授衔,四野这么多纵队司令员中,除了少数几个授了少将,其余多数都是上将或者中将。

纵队司令员授少将,军衔的确是非常低了,这也是丁伟为自己叫屈的原因吧。实际上,丁伟的原型钟伟是大授衔时“闹”军衔最凶的一个,他非常不满自己授少将,说是要把勋章挂在狗尾巴上呢。

因此,相较于李云龙,丁伟的军衔的确授低了,一个纵队司令员、军长授少将,在整个大授衔时期是非常少见的。相对而言,师级干部能授少将军衔已经非常不错了,有不少还是授了大校,李云龙不算太亏。

标签: 观点评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