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基础理论与修炼基本秘要、法要(五)
天地之间,充满了物质,何尝有一处是虚空的?不过因为人类的眼睛看不见许多微细的物质,假名之为虚空耳。 冰一变为水,水再变为气,气再散则为虚空,因为冰水之质仍在也,若认为真是虚空之物,岂非大错。 佛家重炼性,一灵独耀,回脱根尘,此之谓性长生。仙家重炼气,遍体纯阳,金光透露,此之为气长生。究竟到了无上根源,性就是气,气就是性,同者其实,异者其名耳。 依真理而论,法界与色本无分别,法界即在色身之中,色身亦不出法界之外。既不可以大小认,又不可以精粗论。勉强设一譬喻,就如拿木桶装一桶水放在大海里,桶中之水与海中之水,其水性质虽是相同,而水之能力则彼此大异。海水有无量无边之作用,而桶水则丝毫不起作用,何以故?为桶所限耳。将桶打破则桶中之水即 等于海中之水矣。桶水譬如色身,海水譬如法界,木桶则如障碍物。但不可误会色身是障碍,而起厌恶色身之见解。须知打破障碍之后色身即是法界,离色身而觅法界,即与真理不合。 性与命本是一物,不可分为两橛。就其“灵机”而言,便谓之“性”。就其“生机”而言,则谓之“命”。所谓一体二用也。吾人之身体,譬如一盏灯,灯中之 “油”就是“命”,灯中之“光”即是性。假使有灯而无油,此灯必不能发光,可知离命即不足以见性。若徒知保存灯中之油而不善于发挥其光明的应用,仍常常处于黑暗的境界,则亦何贵有此灯乎?由此可知“性命”二者,乃互相为可分离也。 虽然,人究竟名为人,不可以叫做性,也不可叫做命。灯究竟名为灯,不可以叫做油,亦不可叫做光。其理固相等耳。或问:初学之人性与命孰重?答曰:命重。譬如暗室中本有一盏灯,灯中油量充足奈何室中之人不得其法,不能点灯发光,虽有灯而依然不免黑暗之苦。忽来一个教伊点灯之法,一举手间顿满室生辉,从上踏进 光明之路。设若室中本有灯,或虽有灯无油或虽有油而油不足,纵能了解用灯之法亦不能大放光明。由是可知,性无命则不立,离命则不足以见性。有命而性自在其中矣。故曰:“命为重也”。 修道的人,能得形神两全最上。如其不能,先做性功以全神,等有机会再做命功以全形,亦无不可。 先修玉液以明性,后修金炼是立命,其秘要只是内守虚无耳,仙家以炼气为炼羽翼,神定气足则羽翼已成。
仙家初步功,贵在返老还童。若身中精气亏损,肌体不充,必渐用功修炼培补,使其固复原状。陪补道路有三:(一)饮食滋养从口入。(二)空气呼吸从鼻入。(三)元气阖辟从毛也入。 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再虚心以炼神,互相为用,则脏腑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致外强中干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敝,自可长生。 摄魂还魄,虽有作用,惟贵在和平而不可偏激。偏则不平。苟魂魄能和则气可化津,津亦可化气。周身津气润泽流通,自无不平之患矣。修炼之术,先有为而后为无,和平之极,归于静定,魂魄自然安定矣。 人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水能至山顶者,何也?地下水气循土脉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气何以上蒸?则以地中含蓄之热力使然。吾人静坐功夫已久,口中自然发生一种甘津,清凉爽淡异乎常地,此亦因身中团聚之热力蒸动下焦之水气,循经络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逐化为津。此津由炼气而生,与常津不同,吞 入腹中大有补益。 人能常以不动之神,藏于脐肾之间,以立命基,则长生不难致矣。 若夫存神,则无所想,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存神,不限于身中一处,亦不限在体内,有时亦存神于身体。丹道步步皆以存神为用。 能闲闲,方能保得住元气,能保元气,方能养得住元神。 元神,当其寂然不动的时候,不可以说它是无,当其感而逐通的时候,又不可以说它是有,只好说是无中妙有。 神气合一,魂魄相拘,则丹结矣。
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气,虽终日呼吸不断,然此等呼吸,大都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细而长;急而浅,不能缓而深。乃修炼家之大忌也。 婴儿在胎,仅有胎息,鼻不呼吸,乃至初出胎时,大哭一声,而外界之空气乘隙自鼻而入,于是后天呼吸逐操吾人生命之权。其始也,吸入之气长,呼出之气短,而身体日壮。其继也,呼吸长短平均,身体之发育及此而止。到中年之后,呼出之气渐长,吸入之气渐短,而身体日衰。临终时,仅有呼出之机,而无吸入之机,鼻息 一停,命根逐断。 呼吸者气也,气既归根,神亦恬淡,皆不离乎虚无作用,然亦非枯坐顽空也。张三丰真人云:“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处。须经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 调呼吸之最紧要口诀,既不可滞于有象,又不可浮泛无根。能合虚无,则不著相,能入丹田,则非无根。不色不空,勿忘勿助,是真口诀。 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专心食气,何养太合,则可长生。 何谓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身中,一开一阖,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开阖俱停,则入定出神之期不远矣。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曰凝神。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而已。 炼形之法总有六门:其一曰玉液炼形,其二曰金液炼形,其三曰太阴炼形,其四曰太阳炼形,其五曰内观炼形。若此者,总非虚无大道,终不能与太虚同炼。惟此六诀乃曰真空炼形,虽曰有作,其实无为,虽曰炼形,其实凝神,是修外而兼内也。 真空炼形云:夫人未生之先,一呼一吸气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锯焉。天与之,我能取之,得其气,气盛而生也;天复取之,失其气,气绝而死也。故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每天曦驭未升阳谷之时凝神静坐,虚以待之,内舍意念,外舍万缘,顿忘天地,粉碎形骸(道家常有粉碎虚空,粉碎形骸等 语,不过忘物忘形之意耳,不可拘泥粉碎二字)。自然太虚中有一点如露如电之阳,勃勃然入于玄门,透长谷而上泥丸,化为甘霖而降于五内。我即鼓动巽风以应之,使其驱逐三关九窍之邪,扫荡五脏六脏六腑之垢,焚身炼质煅滓消尘,抽尽秽浊之体,累积长久化而成仙。 “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先蒸发而后方能融化,常常融化不要让他坚硬,而后方能慢慢地变换,这个工夫就叫金丹换骨。处处光明,即是《孙不二女丹经》中所说:“元神来往处,万窍发光明”的意思。 果能常常凝神敛息,酝酿熏蒸,不久即可由造化窟中,采取先天一气。孔子云“先天而天弗违”,天且弗违,而况人乎?况于鬼神乎?!

修炼必知:不修炼己之功,难成内丹之术!
关于炼己的内涵,历来丹家见仁见智,主要观点有: 首先,炼己即止妄念。张伯端《青华秘文》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意谓:妄念一来,即便觉知舍弃,此谓炼己。
称虚白《规中指南・止念第一》云:“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已。此法无多子,教子炼念头,一毫如未尽,何处觅踪由。夫无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块然无情也。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正念现前,回光返照,使神御气,使气归神,神凝气结,乃成汞铅。牢擒意马锁心猿,慢著工夫炼汞铅。”
这是说,工夫入手即止念,而止念就是使妄念不生,正念现前,此谓炼己。
其次,炼己即炼心。王重阳注《五篇灵文》中“却从炼己纯熟,方得先天造化”曰:“炼己即炼心也。心为离,离者,己土也。炼心不动,己离宫修定。定则气和,和则身安,安则精气充满,满则铅汞凝结,结则造化自身。玄珠成象,太乙含真,金液炼形,骨散寒琼,形神俱妙,与道合者,皆自然也……
这就是说,炼己就是炼心,即降伏妄心,使心死,从而使元神呈现。
再次,炼己即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气、嗜好等方面的修养。陈致虚《金丹大要》曰:“去色欲,绝恩爱,轻财物,慎德行,四者为炼己之大要。”意谓炼己就是弃除不正的行为、习气、嗜好,按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并积极奉行利人济世的善事。
最后,炼己即制伏元神。伍守阳认为,炼己之“己”即元神、真性、真意之别名,实质就是心中之灵性。
关于炼己的方法,伍守阳阐述最详细。
伍氏指出,“炼己”有六种炼法。他说:诸圣真皆言最要先炼己,谓炼者,即古所谓苦行其当行之事曰炼。凡证道所当行之事,或曰事易而生轻忽心,或曰事难而生厌畏心,如是不决烈,则不能成金丹、神丹。必当勤苦心力,密密行之,方曰苦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
当行之事,如采取、烹炼、周天等;炼精、炼气等。或行一时而歇一时、二时,或炼一日而间一日、二日,工夫间断,则生疏错乱,如何得熟?工夫必纯熟,愈觉易行而无错,必时时日日皆如初起一时,密行之方为熟炼。绝禁其不当为之事亦曰炼。不当为者,即非道法而深有害于道法者。
如炼精时失于不当为之思虑,道以思虑为之障而不可望成。炼时息神不定,而驰外向熟境,亦障道而忘进悟深入。当禁绝之,而纯心以为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道成于志坚而进修不已。
不精进则怠惰,不励志则虚谈。然志者是人自己心所之向处,必欲长生,则必炼精向长生之路而行,求必至长生而后已。必欲成神通,则必炼化神向神通路上而行,求必得神通而后已。此正所以为炼也。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
凡一切贪爱富贵、名利、妻子、珍贵异物、田宅,割舍尽绝,不留丝毫,方名万缘不挂。若有一件挂心,便人此一件,不入于道。 故必割而又割,绝而又绝,事与念割绝尽,而后可称真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
凡世间一切事之已学者、已知者、已能者、已行者,皆旧习。唯此习气在心,故能阻塞道气。必须顿然禁止,不许丝毫染污道心。所以古人云把旧习般般打破。
炼己虽是炼丹的准备阶段,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吕洞宾《沁园春》曰:“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在三关修炼前,炼己筑基。张伯端《悟真篇・西江月》曰:“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
《青华秘文》中“心为君论”强调炼丹之士须“定心”、“静心”;
并说:“心清即念清,念清则精止。吁!心惟静则不外驰,心惟静则和,心惟静则清。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可见三关修炼前须炼心习静。
陈虚白《规中指南》述丹法为“止念第一”,并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止念即炼己也。伍守阳还指出,三关修炼的每一步骤都离不开炼己。元神主宰精,顺以生人,逆以成仙;炼精化时,若欲念难忘,不能使精尽化;炼化神时,若习染不能超脱,不能复归,神不定,不能结成神胎。
说:“论炼己者,论其成始成终之在真我。真我者,是言己之本来面目,即元神本性之别号也。凡所为采药、炼药,基之筑成于始者,皆由炼已,证本来面目之成于始者,即所以修性于始也。 所为伏、胎息,为脱胎、出神、成还虚于终者,皆由炼己,证本来面目之成于终,即所以修性于终也。” 这就是说,炼精、炼神和最终还虚都离不开炼己;炼己贯串三关修炼之始终。
炼己功成的表现就是妄念降服,真性纯一而静;炼神时,不被境物所诱。如伍守阳说:“己念伏降,而性真纯静”,“炼、炼神,则不被境物颠倒所诱,已有定力,不从外境所诱。”“采药而药即得,筑基而基即成,结胎而胎必脱,方名复性之初”。
亦如王重阳真人《全真集》云:“湛然不动,昏昏默默,无丝毫念想。”此定心由降妄念而得。
炼己之功未成的恶果,伍守阳概括为九个方面: 一是炼精时,由于淫念未炼净,不能辨药生之时;
二是因或惊恐、或闻、或思、或昏沉,导致炼药之火候不能自始至终;
三是大药将得,因欲念未炼净而复失为淫精;
四是神胎将成,因心逐见、闻、觉、知于外弛而不能入定成胎;
五是采取先天之时,若炼己不纯,一著思虑习气,则不得;
六是要想使神能入定而得静,己未炼,必不得其静定;
七是因炼己之未纯,四天魔出现:遇可喜而即喜,遇可惧而即惧,遇可疑而即疑,遇可信而即住;
八是由于未先炼己,内本无而妄起一想念而障道,称之内魔障;
九是因先未炼己,外本无,而偶有一见一闻,不远离而有应对则着魔而障道,谓之不宜有之外魔障。由此可见,“己”之所以不可不先“炼”。
综上所述,炼己的内涵主要指止妄念,制服元神,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炼己的方法有苦炼等六种法门。炼己贯串三关修炼之始终。炼己功成的结果就是妄念降服,真性纯一而静;炼己未成就会导致炼精气神时出现不能辨药生之时等九种恶果。
太极拳修炼十六要诀:循理进阶的心法体系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纲领,从起势到收势,需将松静之感贯穿始终,摒弃杂念,让身心自然舒展,为后续动作做好准备。
遵循“起吸落呼,张吸合呼”原则,起、张动作配合吸气,充盈丹田;落、合、收及发力动作配合呼气,将内气顺畅引导至全身,使呼吸与动作紧密融合。
在动作变换时,以意念引导重心转移,精准把控虚实变化,做到前实后虚或左虚右实,令身形沉稳且灵动。
前进时脚跟先落,再缓慢移动重心;后退时脚前掌先着地,而后缓缓后坐重心,始终保持重心稳定,确保动作扎实有力。
五、旋转定势,根基稳固:实施旋转动作前,先稳住重心,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步伐交换时做到轻起轻落,避免重心偏移。
进行收掌前推动作时,自然下沉肩部,放松肘部,以肩带臂、以臂带掌,使掌势舒展大方,劲力顺畅通达。
小臂外旋时,以小指一侧微微领劲;小臂内旋时,拇指一侧顺势跟旋,通过细微的劲力变化,增强手臂的螺旋缠丝劲。
凡涉及落地动作,腰部需有意识向下松垂,将身体重量沉稳传递至脚底,使下盘扎实,如同古树扎根。
每个动作都要践行“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实现意、气、劲、神、心五者合一,让动作从内而外散发整体劲力。
双臂运动时,模拟抱球之感,保持适度张力,以肩关节为枢纽,带动手臂划出圆润弧线,确保动作圆活流畅、连绵不断。
拳法演练中,刚劲与柔劲需自然转换,快慢相间、缓急有序,在动静变化间彰显太极拳独特韵味。
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即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劲力需在身体各关节间节节贯穿,避免断力断劲,形成如长江大河般滔滔不绝之势。
十三、丹田发力,劲达末梢:发力时以丹田为核心,通过腰胯的旋转带动,将力量由内而外传递至四肢末梢,做到力从地起、劲达拳掌。
十四、身法自然,千锤炼形:太极拳为内家功法,需坚持长期练习,通过千遍锤炼,使身法达到自然圆融之境,再依据拳理进一步雕琢细节。
身体各部位运动轨迹应尽量呈弧线,避免直来直去,通过圆润的轨迹运行,减少发力损耗,增强动作的蓄发能力。
在掌握动作技法的基础上,注重神态与气质的培养,眼神配合动作,神态专注从容,实现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的高度统一。
上篇:道教八十六派字辈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