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以殷商为背景的《封神演义》,为何会出现“陈塘关总兵”这个明朝官职?

更新时间: 2025-09-22 17:45:28

阅读人数: 188

本文主题: 明朝秘史小说

无论是在志怪小说盛行的明清,还是在娱乐业发达的今天,《封神演义》自问世以来,受欢迎程度毋庸质疑,穿梭数百年光阴,《封神演义》仍然是很好的IP,去年大火的动漫电影《哪吒·魔童降世》,就源于对《封神演义》的改编。

《封神演义》中,作者对哪吒父亲李靖的设定是陈塘关总兵。在书中,殷商各关口都安排了重兵驻守,其中上马管兵、下马管民的最高将领就被称为“总兵”。就书中人物而言,除了李靖,担任总兵的还有三山关邓九公、游魂关窦荣、青龙关张桂芳、潼关陈桐、临潼关张凤、穿云关陈梧、汜水关韩荣、界牌关黄滚。

当然,历史上殷商并没有总兵一职。总兵这一官职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才被大规模使用的。那么,反映商周时代的《封神演义》为什么会出现明朝官职?是作者出错了吗?

《封神演义》中的关隘将领虽被称为总兵,但实质上与明代的总兵并不是一回事。《封神演义》中的总兵主要负责带兵打仗,驻防于各个军事要地或者交通枢纽,类似于戍边军队指挥官。

由于各关隘内都有百姓生活,所以总兵兼管民事,同样拥有地方治权,这种集军政一身的官职,比之明代中后期的总兵,更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而即便参照明朝,职权较大且同时兼管民事的,只有明朝初年“军管区”辽东都司的将领、指挥。

有明一代,对于辽东地区的管理是采取都司统军驻防、分割疆土、全面管理的政策。虽说辽东都司属于军事单位,但仍然有不少从事着各行各业的人,也有自外地而来,出身于女真、蒙古、汉各民族的屯垦“寄籍户”,因此,辽东地区的将领,职权上也兼管民事。

为什么作者放弃了指挥使这一参考,而选用总兵来称呼殷商末期关隘将领,答案还要回到《封神演义》中。今天已知最早的《封神演义》是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由钟伯敬批注,共二十卷一百回,为明代舒载阳刻本。

在这一版《封神演义》中,出现了“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的字样,是《封神演义》作者的通行说法。

有人推测许仲琳生活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当时的作家可没有查阅海量资料的条件,所参考的只有前人的著作,而在当时,可供参考的有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撰写的《周朝秘史》,也称《春秋列国志传》;以及宋元时期出现,在至治年间由建安虞氏刊刻的《武王伐纣评话》。

1990版《封神榜》中的商纣王

以周文王被囚羑里一节为例,两本书在章节前都有收录诗。其中《封神演义》与《周朝秘史》的诗歌就十分接近。《武王伐纣评话》诗曰:

纣主荒淫国不修,贪迷妲己损诸侯。不从西伯忠臣谏,羑里当囚七载忧。又诗曰:直言骨鲠总皆谋,君不君兮实可羞。《周朝秘史》宋贤道原刘先生有诗云:

七载艰难羑里城,卦爻祸福辨分明。玄机打透失天秘,万古传名号圣人。《封神演义》后人有诗赞曰:

七载艰难羑里城,卦爻一一变分明。玄机参透先天秘,万古留传大圣名。《封神演义》大量综合了《武王伐纣评话》《周朝秘史》的内容,但在另两本书中,对于殷商各关城将领的称呼是关主或城主,而《封神演义》对关城的将领称呼改为“总兵”,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

作者这么做,无外乎出于是方便读者阅读的缘故。在明朝中叶,殷商时期的官职称呼实际已不可考,当时的作者恰逢营伍制在明军中逐步取代卫所制度成为战兵的主流,根据《明实录》记载,掌都司事的,除了都指挥使以外,甚至还有挂都督府衔的。

此外,都指挥使还有管其他事务,还有带俸无实权的。这么一来,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都司卫所的武官,在明朝名义上是官职,但更代表官阶,而都指挥使的职能更大是在训练预备役士兵上面,总兵才是真正指挥作战的人,故而,被成功借用的是“总兵”一名,而不是都指挥使了。

以殷商为背景的《封神演义》,为何会出现“陈塘关总兵”这个明朝官职?

番外朱瞻基:明宣宗的心灵图谱

朝辉煌历史河,宣宗朱瞻基独卓越,段传奇篇章。仁宗朱炽,继承仁政念,抱负。,君背,隐藏怎?朱瞻基视角,深剖析,历史。

朱瞻基充权斗争宫廷,朱炽皇继承权争夺历艰辛,终登

古代锁犯之谜:锁骨与琵琶骨的刑罚秘史

古代锁犯之谜:锁骨与琵琶骨的刑罚秘史

在古装影视剧和历史传说里,我们常听闻犯人被锁,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代锁犯人,到底是锁锁骨还是琵琶骨?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刑罚文化?

从解剖学来看,锁骨是连接肩膀与身体的支撑骨,左右对称,呈平缓的 “S” 型 ,全长基本都能在皮下摸到,它起着撑杆作用,能扩大人的视野和上肢活动范围。而在武侠小说与一些传说里常提到的琵琶骨,其实并非独立骨头,一般指的是连接肩胛骨和锁骨的部位,也有说法认为就是肩胛骨 ,在古代武术中,它被视作人体重要穴位所在处。

在奴隶制时代,为防止奴隶逃跑,奴隶主们想出诸多残酷手段,用铁链或铁钩穿过胸肩之间的锁骨便是其中之一 。锁骨突出且不与内脏相连,容易穿透皮肉,在此处将奴隶套住,既能限制其行动,又不妨碍劳作,比在耳鼻等薄弱部位加禁锢更为牢靠。轻轻拉扯铁链,奴隶就会剧痛,被迫屈服,“锁骨” 也因此得名 。虽然没有确切史料记载哪些著名犯人被锁过锁骨,但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中,普通的奴隶和囚犯大概率是遭受过这种禁锢的。比如,在一些大型的奴隶劳作场所,像修建金字塔、长城等工程中,可能就有无数奴隶被锁过锁骨。

二、锁琵琶骨的神秘面纱与著名案例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制服,后被二郎神用勾子穿过琵琶骨 。孙悟空拥有不灭金身,在斩妖台上能轻松抵挡住天兵天将的攻击,刀枪不入。但琵琶骨被穿后,他全身气血运行受阻,功力大减,被成功封印法力,再也无法施展神通,只能乖乖被压在五行山下 。这虽是神话故事,却也让锁琵琶骨这种刑罚手段广为人知,反映出古人认为琵琶骨对人体行动和力量施展的关键影响。

明朝锦衣卫和东厂发明了诸多酷刑,“弹琵琶” 便是其中极为残忍的一种 。它主要用于诏狱,针对重要罪犯嫌疑人进行拷问。据《明史》卷七十三《刑法志》载:“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如雨下,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狱不成 。” 这并非夸张描述,汪文言就亲身经历过。他身陷诏狱,遭受 “弹琵琶” 酷刑,被行刑者用尖刀在琵琶骨附近的肋骨上来回 “弹拨”,皮开肉绽,痛苦万分 。但他宁死不屈,坚贞不渝,展现出铮铮铁骨。

杨涟弹劾魏忠贤,因此被打入诏狱,也没能逃过 “弹琵琶” 酷刑 。他被剥去衣衫,固定住后,行刑者以尖刀或铁钩状刑具用力刮擦其肋骨,骨头碎裂,体无完肤 。杨涟所受痛苦难以想象,可他依旧坚守正义,没有屈服于魏忠贤的淫威之下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的遭遇令人唏嘘,也让 “弹琵琶” 这种酷刑的残忍暴露无遗 。

无论是锁锁骨还是锁琵琶骨,这些刑罚手段都反映了古代统治阶层对权力的绝对掌控 。他们通过这些残酷刑罚,威慑百姓,维护统治秩序 。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用锁锁骨的方式让奴隶不敢反抗、乖乖劳作;在封建王朝,统治者利用锁琵琶骨这样的酷刑对付反抗者、异己分子 。这些刑罚的存在,让被压迫者生活在恐惧之中,人性被肆意践踏 。但与此同时,像汪文言、杨涟这样的人,在酷刑面前不屈服,又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他们为了正义、信念,忍受巨大痛苦,与黑暗势力抗争,成为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存在 。

古代锁犯的刑罚并非随意施行,它与当时的法律体系紧密相连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法律是统治阶层意志的体现 。对于触犯统治秩序的行为,如奴隶逃跑、百姓谋反等,法律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锁锁骨、锁琵琶骨这类刑罚,就是法律惩罚的具体实施方式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提高,这些残酷刑罚逐渐被摒弃 。法律也从单纯维护统治阶层利益,向保障公民权利方向发展 。但回顾这些刑罚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法律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

在古代文学作品以及现代影视剧中,锁犯的情节屡见不鲜 。这些作品中,锁锁骨或锁琵琶骨成为表现人物困境、命运转折的重要意象 。例如,在武侠小说里,主角被奸人所害,锁了琵琶骨,武功尽失,陷入绝境,但也由此激发了其斗志,开始一段复仇与成长的故事 。在影视剧中,这样的场景也常常引发观众对角色命运的担忧和同情 。它不仅是一种情节设置,更承载着创作者对正义、邪恶、苦难、救赎等主题的表达 。通过这些艺术化呈现,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刑罚文化对后世文化创作的深远影响 。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