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出一篇合格的科普文?
所有的科普作家都应该首先学习一下心理学。
科普的目的是普及科学常识,而是不炫耀作者自己的知识水平,保持一个低姿态是科普作者的基本功。 哪怕你自己确实是业内的权威大牛,也要尊重读者,尽量将专业的知识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 而谦虚一点学习心理学,掌握一些读者的心理特征,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有助于提高科普文章的水平。
网上有着大量的科普文章,水平参差不齐。 也有不少科普作者抱怨,“ ”。 这种时候作为一个作者,首先应该冷静分析一下满天飞的“水货”里面到底有没有优秀之处? 而“干货”到底是不是本着普及科学常识的目的去的? 有多少其实是在炫技?
所以创作出一篇合格的科普文,首要条件是放低身段。
如果读者都具有阅读正规论文的水平,那还需要科普作者干什么呢? 科普作者存在的基础,本身就是在人群中还存在大量不具备正规论文的读者。 如果这些读者都能自己读懂论文,那么他完全可以自己去读知网,何必跑来读他的。
这时候,作为一个合格的科普作者,最起码的就是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抱怨读者水平不够看懂你的“高论”,恰恰是你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
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讲透高深的道理,这既需要非常专业的理论知识储备,更需要很好的文笔、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对日常生活深刻的理解。 你写的“干货”没人看,说明你缺乏这方面能力,还需要锻炼和提高。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们总能想办法一点一点的弥补,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则问题是无解的。
将深刻的理论讲透彻,还要让非专业人士能够粗浅的了解,有几个小小的技巧需要掌握:
一篇满分100分的科普文,出现一个公式,立刻只值60分。 读者不是来看推导过程的,他只想要结论,最多只需要结论逻辑上无懈可击。 抖出一个公式来,读者疏离感立刻就上来了。
熟练掌握数字是一种很高超的行文技巧,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表达式,其实非常考验文笔的。 比如300000000米每秒,光速的近似值,可以表达为3*10^8,3E10,“三十万米每秒”,c。 这么多种方式,面对不同的读者就要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在写作能力不足的时候,不能很好的掌握读者的观感,你就应该尽量少用。
须知,各行各业都有能人异士,别人可能在你的专业领域是个门外汉,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你同样是个门外汉。 抱怨读者看不懂你写的东西,或者存在蔑视,极易招致别人的反感,从而让你的文章一文不值。 比如你给王羲之讲量子力学,王羲之很可能就不知所云,这时候你去抱怨人家一窍不通,他作为书法大家怎么可能咽下这口窝囊气呢? 还读你文章,不揍你一顿都不错了。 那么炸油条的老张又必须咽下你这口气吗? 老张虽然不如老王那么牛,但是他炸油条也是这条街最靓的仔,不一定气性就小了。
如果必须干以上三件事,一定要温柔
诚然,有时候不用公式表达不出意思来,不引用数字做不到,不贬损两句读者你心里过不去。 这时候就要注意,要像母亲喂婴儿喝奶那么温柔。 比如一定要用公式,尽量不要出现积分; 一定要引用数字,不要整一大串数不清位数的数字; 一定要损读者几句,注意不要让读者有代入感。
归根结底,科普文也是一篇文章,文章就是文章,不可能因为你是在说科学的事情,就没有了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本质是传播和推广,“好酒不怕巷子深”这种事情,在文章上面是不会出现的,不能传播就是不能传播,曲高和寡就等于无人问津,孤芳自赏没有任何意义。
连好好说话都不会,又怎么写文章呢?
所以,创作科普文,要达到最起码合格的标准,至少是要谦逊、礼貌、有趣的,至少是要让人看得下去的。

怎样读科普小说
很多人都喜欢看科普小说,因为科普小说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但科普小说仅仅只有传播知识这一项功能吗?如果你只看到这一点,那就亏大了!要知道,科普小说这潭水也是很深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趟趟《蜻蜓昆丁的生命之旅》这潭水! 《蜻蜓昆丁的生命之旅》讲述了红蜻蜓昆丁传奇的一生。它(其实,我很想在这里用“他”的,因为昆丁是一只雄蜻蜓)出生在大城市附近的一个人工池塘,在春天苏醒过来,经过蜕皮成长,很快学会了独立生活。他交朋友、占领地,寻找雌蜻蜓,不断发现和体会世界的美妙和凶险。 随着昆丁不断变态,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我们对蜻蜓及它们的生活了解得越来越多。蜻蜓种类很多,生活在有水的地方,经过不断蜕皮才能长大;蜻蜓低下腹部表示友好;下雨的时候,它们躲在叶子下面避雨;蜻蜓捕捉蚊子、苍蝇,也吃一些小甲虫,是益虫;蜻蜓有四只翅膀,飞行技术高超;蜻蜓有很多眼睛,视力相当好,能同时看到不同的方向;蜻蜓的敌人中帝王伟蜓非常可怕,人类也让它们心生恐惧;蜻蜓点水,其实是雌蜻蜓在产卵。到了冬天,蜻蜓就会死去,它的生命只有几周的时间。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了解到有的豆娘会同类相食;有的豆娘会坚持过了冬天,和雌豆娘产卵后再消失;蜂虎鸟会吃掉蜻蜓;下雨的时候即使平时的敌人也能暂时友好相处。 这些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不断开展的情节交错出现在各个章节,或者通过对昆丁动作、外貌、心理的描写来体现,或者通过昆丁和马蒂斯、利乐、巴兹勒的对话表现,或者通过人类的讲解直接说出来(比如昆丁被人类捉到,老师现场给学生讲解昆虫的知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生动。 通过这些描写,昆丁和其他动物的性格越来越立体生动,形象鲜明。昆丁从开始的懵懂、担心,到后来的顺其自然,他的热情、友好,再到后来的淡定从容,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仿佛一个孩子在我们面前从婴儿变成一个老人。而马蒂斯的沉默寡言,对友谊的坚守以及利乐的快人快语、勇敢顽强也让我们印象深刻。 同样精彩的,还有情节的生动曲折。故事以昆丁的一生为线索,渐次展开, 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心。他从一个池塘转移到另一个池塘,我们替它担心;他寻找朋友的过程屡次受挫,我们能赶到它的孤独、困惑;他被人类捉住,被当做教具使用,我们担心它的命运;利乐和帝王伟蜓搏斗,英勇牺牲,我们和昆丁一起难过。昆丁带我们经历冒险,见识更广阔的虫虫世界,我们的心也随之起起落落。 优美的文学性不仅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还带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昆丁只是一个小小的蜻蜓,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并不平庸,它同样有着人类的情感。初生的惊喜,成长的不安,被捕捉后的恐惧,对同类相残的惊异,乃至友谊失而复得的惊喜以及失去朋友的痛苦和难过,他都经历过。他体验过爱情的滋味,也在冬天的时候淡定面对死亡。它的一生和任何一只蜻蜓或者其他的什么生物都是不同的,是独一无二的。马蒂斯、利乐、巴兹勒也是一样。对于人类来说,它们虽然弱小,但同样是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和人类是平等的。读着昆丁的故事,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也是一只蜻蜓, 也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一员? 广阔的大自然造就了生命的奇迹,无数的生命周而复始,往复不息,才有了这蓬蓬勃勃、热闹美丽的地球!我们和动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爱护我们的“兄弟姐妹”! 昆丁的生命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却从它的经历中学到了科学知识,体验到了生命的独特,体会到了文字之美,找到了阅读的趣味所在,这才是科普小说真正的内涵吧!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科普小说(致命元素)书评
读来很有趣味的一本书。在书展看到它的时候还在想是不是值得花这点钱,读完发现,幸好买下来了! 中意这本书的,十有八九是学化学的。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第一次捧起以化学为题材的作品看。本做好心理准备被各种术语完虐,没想到读起来超顺,不仅长知识开眼界,还读的心理跌宕起伏。 就像封底说的,这本书可以算作小说。副标题“毒药的历史”,其实就是由一个个历史上投毒的故事组成的。读完以后觉得自己又腹黑了一层。 不知不觉,我也被灌输了不少化学素养,最明显的一个:化学的世界里,对毒和益没有明确的界定。用量、制法、存法...无不影响了物质的使用效果。或许,在今天风靡世界的良药,在未来某一天,也会成为被学术界批判的毒物。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将来读的书会向科普方向去。但是去书城逛了一圈都再没找到此类好书,要么太专业,要么太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