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07 20:13:39
钟鹰扬故居鸟瞰图。 柯人俊 摄
蛇年春节前,在儋州纱帽岭下的南丰镇深田村,客家族群举办了一场重修钟鹰扬故居竣工的庆典。当天,绿树掩映的小山村,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钟鹰扬故居始建于清朝末年,具有较为典型的四合院风格,2012年,儋州市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庆典的大喜日子里,钟鹰扬(1856年—1911年)的曾孙钟学仁还向来宾讲述了儋州“客家英雄”、清朝武将钟鹰扬及其故居的故事。
钟鹰扬故居占地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余,主体建筑为堂屋,坐西北向东南,分上堂屋和下堂屋,由两侧厢房连接,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另外还建有一座碉楼。故居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站在前门远眺,一碧万顷,生机勃勃;周围古树成群,枝繁叶茂。屋前的广场平坦宽阔,据说这是钟鹰扬昔日勤奋练武的地方。
走进钟鹰扬故居,只见前堂门上悬挂“昭武第”匾额,门联为“深居光祖德,田捨乐丰年”;前堂之内的屏风上,悬挂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秋,钟鹰扬恭承“旨赏戴蓝翎”而特制的匾额,精雕细刻,十分雅致,足见主人对这份荣誉的珍爱;后堂宽敞,雕梁画壁,古朴典雅,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
后堂的两壁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长联:“颍水盛朝宗,自南自北,百代衣冠垂礼乐;川源多毓秀,曰文曰武,千秋士表振家声。”另一联为:“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表达钟氏的起源、优良传统,以及对后代做人的期望,可谓语重心长。
...20世纪初的岭门老街巷。清风 摄
岭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山岭的门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当地人现今仍习惯称之为“岭门老市”。走在寂静的村巷里,村道两旁的房屋布局和留存下来的铺舍,以及村民口中的“十字街”景况,还是让人感觉到它与周边的村子大不一样。
从明末到民国期间的几百年间,岭门不仅是海南黎族与汉族进行通商贸易的重要墟市,也是黎族与汉族等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进入五指山地区的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南“中部要塞”。道光《琼州府志》载:“岭门汛,在岭门市南二十五里。自郡城东南九十里至山门铺,又八十里至山马市,又七十里即岭门汛,为入黎要隘。自汛南经熟黎境五六十里至生黎界,有小径可穿黎山而行。”
岭门之名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史志记载来看,岭门在宋代以前是光螺峒的一个山寨,扼守进入黎区要隘。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海南岛,六月,元朝的海北海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及副帅悉归降于明。朱明王朝在本岛建立1府(琼州府)、3州(儋州、崖州、万州)、10县(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乐会、会同、陵水)的同时,也在黎族地区建立基层政权机构——“黎都”“黎图”。明代光螺都属于定安县南乡,分管光螺岭下、光螺岭上60多个村庄。这些村庄名字,如枫木、木息(木色)、禄马(罗马)、坡寨、斜寨(城寨)、今泡(金包)等,过了几百年,这些村名的海南闽语读音迄今基本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