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2 18:28:30
新落成的东门广场气势恢宏,逶迤的城墙、高耸的城楼,巍峨而壮观。近日,记者一走进阳城县城,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
阳城古称濩泽,西汉置县,唐天宝年间改名为阳城。古城建于城墙之上,是全国独有的“城上城”。其西北隆起,东西长而南北窄,形似凤凰,又称“凤凰城”。古城制式独特,具有“十山九回首、一河绕城流,石门锁水口、街在城上头”的形胜大势,核心区占地面积300亩,涵盖了百姓生活、社会治理、经济承载、民风教化、军事防御等功能,是封建时代县邑城池的精品之作。而分布在其中的开福寺、文庙、旧县衙、关帝庙、西池园林、太岳烈士陵园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家院、白家院、田氏相府等特色民居建筑,以及“十凤齐鸣”“十凤重鸣”“八座双隆”牌坊与《六福客栈》遗址等,蕴含着岁月的积淀,记录着阳城曾经的文化鼎盛和传奇。
近年来,面对濩泽古城年久失修、日趋凋敝的状况,阳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文化兴县,用历史点亮未来,大张旗鼓地实施了濩泽古城保护项目,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据濩泽古城保护与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原杨烨介绍,濩泽古城保护项目工程建设包括对古城范围内的民居、商铺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拆迁,对文庙、县衙、开福寺和烈士陵园等文保单位进行古建修复,根据清同治版阳城县志等历史考证对城门、城墙、凤颖阁、司农府、官宦士绅府邸、牌坊及濩泽试院等进行仿古建恢复,并做好地下管网、东门广场、南北街地下箱涵、停车场和人防等城市基础建设等。目前,北、东、南三面的城墙已修缮完成,东门惠园门的建筑主体已完成,并在古城外建起了占地23453平方米的东门广场。
...郁郁文脉,富蕴同心;悠悠太行,锦翠虹霓。
阳城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广袤的三晋大地,这里四季分明,生态优美,古韵悠扬,文脉绵长。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墨子》载:“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据考察,这里曾为尧舜夏冀州之域,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盘古开天、伏羲画卦、愚公移山等美丽的神话故事在这里世代流传。商汤祷雨为民请命的感天动地壮举,在这里孕育出独特的商汤文化。自古以来,阳城崇文重德,文化灿烂,隋科举以来先后涌现出123名进士,明清时期有着“名列三城、风高五属”之美誉,留下了“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的佳话。
这里山川秀丽,风光如画,气候温和,生态环境优良。丘陵起伏的山川,植被丰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华北地区生态资源集锦荟萃之地,亚高山草甸“昆仑悬圃”析城山、丹霞地貌红沙岭、百里画廊猕猴乐园蟒河等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先后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称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阳城山茱萸”、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城蚕茧”享誉海内外。
这里明清古堡群巍峨雄奇,星罗棋布,在时光的晕染中焕发出崭新的容颜,“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皇城相府、“中华民居之瑰宝”郭峪古城、“北方独一无二的铁铸古堡”砥洎城、“千年古刹”海会寺等见证着岁月更迭、历史变迁。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阳城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古堡民居保护利用示范县”。先后建成13个A级景区,居全省117个县区之首。
...“清晨推开窗,满眼绿色尽收眼底,走出家门没几步,就有一处游园能尽享悠然。”近日,家住阳城县南关社区的张绪林老人每天都到园里遛弯、健身。步入园中,花木葱郁,鲜花绽放,如游画中。张大爷开心地赞不绝口:“近年来政府在县城建起多个小公园,使我们在方寸之地,感受园林之美;在咫尺之间,享受自然之趣,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张大爷口中的小公园位于阳城县城南环街与金阳街的交叉口,是阳城县今年实施建成的利民惠民口袋公园之一。“凤园”投资230余万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以“凤凰”为主题,融入“十凤齐鸣”“十凤重鸣”等历史传统文化元素,其间点缀着樱花、红枫、三角梅等乔灌木树种,高低搭配、错落有致,景色宜人,给人视觉上的美好享受。隔着马路,远远就能看到那块被五彩斑斓的花团簇拥着刻有“凤凰”字样的石雕。步入园中,沿着石雕两侧红蓝相间的小路,穿过绿色灌木置身公园深处,五颜六色的鲜花,微风吹来,花香扑鼻,特别是园中刻有“书香首邑,教育名城”的巨石,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彰显着书香阳城的悠远历史。
阳城古县城因形似“凤凰”,故有“凤凰城”之称。近年来,该县在规划设计时,坚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运用大量“凤元素”,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凤园的建成,不仅为附近居民带来了片刻惬意和舒适,特别是在建设时将阳城传统文化融入园中,通过重构文化与城市的关系,重塑城市生活,让城市更有魅力、文化更有活力,充分“唤醒”阳城悠久历史文化,让人们晨练健身和傍晚休闲的同时,感受书香阳城的魅力。
...来源:雪球App,作者: 悦读心性,(https://xueqiu.com/4996030201/262373994)
有清一代260多年,山西没有中状元,只有一个榜眼和三个探花。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是山西朔州人王赓荣,他是光绪二年恩科一甲第二名。
王赓荣(1840-1895年),字向甫,号春舫,亦号午樵,朔州城内人。从小随祖父在太原县学习,八岁能诗,十二岁即通读经史典籍;后随姑夫在石楼县读书,诗文与书法俱佳。十九岁时,王赓荣回到朔州,应考童试名列第一,次年因成绩优异,享受廪生待遇。咸丰十一年(1861年)选为拔贡。同治元年(1862年)朝考拔贡复试一等,供职于刑部;当时,他与同年、同姓、同试一等的稷山王念堂、平定王镜逸被誉为“山右三王”。同治四年(1865年),他受业于京都鸿儒吴鸿恩门下,使他的学问见识更上层楼。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会试,凭着绝伦超群的才华,王赓荣在殿试中脱颖而出,获一甲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时年三十七岁。不仅成为封建社会朔州唯一获得科举最高等级的人,也是当时山西“文凭”最高且唯一的榜眼。
闻喜县人乔晋芳,道光十五年乙未科一甲第三名;
太谷县人温忠翰,同治元年壬戌科一甲第三名;
稷山县人王文在,同治七年戊辰科一甲第三名。
清朝科举会试112次,考中进士者26391人,其中山西籍1456人,占全国总数的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