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07 03:12:33
从大年初一开始,国产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震撼来袭,给科幻迷们带来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文化“大餐”。有人开玩笑说:“当年《流浪地球1》推开的国产科幻电影的大门,在被《上海堡垒》关上之后,再次被撞开了。”
而在笔者看来,2022年的《独行月球》其实就用科幻和喜剧融合的方式把这个大门打开了。按照中华传统建筑规制,《流浪地球2》已经将这个大门从“广亮大门”扩成“五间三启”的大门了。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老牛说水浅或松鼠说水深,对小马而言并没有多大价值,最终还是要小马自己来判断;还有“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俩无论骑与不骑或是谁骑,总有人会有不同意见。
看电影的感受也是这样。从不同立场和视角总会形成不同的观点,经过自己实际体验后,才能形成最符合自己感受的看法。尤其是还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一定要学会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关于电影最多的讨论,集中在科学性方面。然而,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科幻是含“科”的文化艺术作品。
笔者常把人类文明粗糙地分成三大部分——科学、文化和艺术。其中,科学探索什么是“真”,文化决定什么是“善”,艺术追求什么是“美”。科幻既是三者的有机融合,也是三者的相互妥协。而且科幻作品本身首先是文艺作品而不是研究论文或学术报告,它的主要成分是文化和艺术,科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所谓软科幻就是将畅想中可能的未来/过去科技为背景,重点关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要求立足现有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完备推演的可能未来/过去科技,对人类形态、**生存、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和交互作为重点的科幻作品。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非机关布景派莫属。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
下面让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吧。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硬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与之对应的有软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 硬科幻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