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幻的理解

更新时间: 2025-08-05 23:49:55

站內所有关于科幻的理解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科幻的理解有关的所有知识

江晓原:科幻是反思,不是科普

载2013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

:你曾经总结过,奇观、故事、思想是考察科幻电影优秀与否的三个标准,对于科幻小说而言也是如此?

:科幻小说不一定要有奇观,小说的形式不太利于展现奇观,虽然说可以想象。相反,对科幻小说的故事和思想的要求要提高。一般来说,小说拍成电影的时候先要简化故事,因为怕观众接受不了。况且一部小说里可以交代复杂的情节,但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是不可能的,这样对故事的要求,或者说对思想深度的要求,对小说来讲就更高。比如《银翼杀手》,小说其实是有几条线的,真正主角的内心冲突也没有电影里面那么激烈,电影把副线都拿掉了,使得故事集中在主线上,加剧了冲突,加剧了思想的张力,因此人们会觉得看电影比看小说更来劲。

现在中国的科幻电影作为门类是缺失的。

:当前国人对于科幻的理解存在误区?它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科幻与科普的关系要澄清。不能把科幻看成科普的一部分。当把科幻看成科普的时候就不会同意科幻这方面(对科学反思)的价值。科幻在西方是非常奇妙的,有一些事情是我们这里的人完全不习惯的。这几年我一直带学生对科幻进行科学史研究,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其实幻想和科学探索的界限根本分不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我曾和学生写过一篇论文来讨论关于“月亮骗局”这个事情。这个骗局和科幻之间暗藏着某种关系。

...

想象思维与探索精神

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良好氛围中,科普科幻教育对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实践、意义和难点等话题,一直颇受关注。近年来,《科普时报》的多个专栏作者也曾撰文参与过讨论。就我所见,热议中高频度出现的,是诸如科学、科幻、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思维这样的词汇,以及对它们彼此关系的解析。今天再次亮相的“面向未来做教育”专栏,特别聚焦的是科普科幻教育的“红利”,后续还会展开更为具体的案例。

拜读周群老师的专栏文章后,随手翻阅加拿大作家李利安·H.史密斯著《欢欣岁月》,一部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经典著作,注意到作者的一个提示:应该阅读富于想象的书。遂又有了一点感悟,也产生了一些联想。且看她写道:“创造性的书籍也许并非百分之百实用,但它们也以另一种方式培养着心智。它们会给予儿童眼界与意识、美与成长。只有跟比自身更宽广宏大的事物接触以后,只有当心智被它们拉伸得更宽阔,逐步走向想象的方向,人才有可能成长。因为越是富有超凡想象力的书,与纯文学的渊源也就越紧密,其品质也就越接近于那些伟大的书。”

这里谈的自然是文学的想象。那么,科学的想象又如何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幻,常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各种可能性的“思想实验”,也是在创造一种替代性的历史或情境,它更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想象思维与探索精神。

...
相关标签:
科幻硬核小说 科幻类书籍 科幻类小说名著 科幻类的书有哪些 科幻素材资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