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错的“小说”
感觉作者有很多话要说,所以写出来有点罗嗦的感觉,就像母亲说起自己的儿子一样,作者太喜欢那段历史,总想把所有都写进去。心理描写很多,渲染也过多,虽然写得也很有道理,但是再简练一些就更好了。 毕竟是小说,作者的观点为主,与历史有些出入。比如公叔痤,历史对他评价并不怎么好,比如为了自己地位而迟迟不引荐卫鞅,而作者把他写得披肝沥胆之臣。 1.白圭留给女儿白雪的洞春园应该是专门用来找好男人的,吸引天下名士前来,白雪在暗处观察挑选,然后就挑到卫鞅。。。 2.作者是西北政法的教授,所以此书在介绍变法的背景、内容等格外详细,可以学学法制史了。 3.白家有东白和西白,东白族长叫白龙,西白族长叫白虎,两者都做过千夫长,白龙断了左臂,白虎断了右腿。。作者的人物创作不错。 4.秦孝公到墨家总院那段写得不错。公孙贾误入悬崖,遇猎户,成为替身,又误入一山谷,遇异人,授己剑术。。。 5.最唏嘘莫过于读史,无论作者再怎么有意渲染,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显得轻描淡写。 6.毕竟鸿篇巨制,细节上不可能十全十美,就算是三国演义也有很多重复描写。这部书是越看越相看。

为何要读大秦帝国
如果真的想要从历史观真实史料的角度去评判这本书 请打住 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可能更适合你
如果真的只是对历史有兴趣 觉得读历史小说可以增添了解历史的趣味同时增加探究真实史料内容 了解更多 我觉得你可以来看看
我是我们语文老师推荐读这套书的 我们语文老师学识渊博 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譬如明朝那些事儿之类好的历史小说作品 但对于大秦帝国这套书 我自身的参考是 这是一部有一定想象力的作品 正是因为有想象力所以才能填充很多史料的盲区 但是这一切都是依照真实的历史精神去撰写 我没法批判它 因为这是作者的主观印象 没法改变 非要当作正史看我觉得千万不要 容易和秦始皇一样被误导 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一段话就是 以史为鉴 并不能纠正什么 该杀的人还是要杀 该剐的人还是要剐 岳飞得死 袁崇焕也得死 人类能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学不到任何教训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 没必要非得挣个对错 明白教训就好了 或者还是不明白
对对错错的争论不休 没有任何意义但更有意义的是
你是否还是保持着一颗对于历史热爱的初心并坚持下去的勇气
作品无论对错 无论褒贬 能读下去与读不下去 仅限一个人 共勉
带有偏见的“历史”娱乐小说
作者作为陕西人,对于秦国的无脑推崇和六国的无脑贬低(不是说不能推崇和贬低,问题是作者已经过分到开始进行地域歧视,人身攻击的地步,包括嘲笑南方人的方言,身材,性格,而且罔顾史实的吹捧秦国,美化秦国的暴政)。对于法家的无比推崇,对于诸子百家其他流派的贬低。秦国施行暴政,虽然有效,但是总不能洗白成“义薄云天”吧?白起坑杀四十万投降战士,商鞅变法更是残杀无数人以令人屈服 他的主张可是明明白白的写的,以天下人养国君一人。他杀人,暴政,不是为了百姓幸福,不是为了国家强大,而是为了秦王成就霸业。这样的一个国家,或许他军事是强大了,但是百姓是痛苦的,不然也不可能秦二世而亡。这些都是历史学家一致的评价。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残暴的君主都变成了义薄云天的勇士了。我之前是比较欣赏秦国皇帝的,包括残暴的秦始皇。并不是因为觉得他们“善良”“仁德”“有义气”,而是觉得他强大,虽然残暴,但是有能力,有人格魅力,虽然心狠,但是是为了成就自己而狠。但是这本书里面的暴君都变成了有墨墨温情的人,杀人是为了“大义”,这都哪跟哪啊?历史学到哪里去了呢?除了美化秦国,也无比的贬义其他六国。很多英雄豪杰,在他笔下就变成跳梁小丑。
可能有人反对我说,这是小说啊,适当的改动,作者的偏爱和想象也是可以的吧?于是我就思考了一下,为什么我看二月河的书的时候不会有这种愤怒的感受。雍正王朝不是也美化了雍正吗?不是也贬低了八爷等人吗?为什么我不觉得不适呢?那是因为,雍正王朝全篇都明明白白的向作者展示,这是一本“小说”。小说就是小说,并不是历史。二月河通篇都是在叙事,从小人物说起,小人物的经历,再慢慢写到大人物,也没有任何介绍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历史背景的语句。然而本书,可以说不阴不阳。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作为小说,又非要动不动就洋洋洒洒的写上几万字:某某古都的来历,某某学派信奉的思想,某某人的身世和思想流派……经常要看十几页,才会有一两句推动进程的话语。这也便罢了。但是作者写这些背景,就是在暗示读者:这本书写的都是考据过的历史。这样也没问题,像明朝那些事一样,就写考据历史即可。但是过一会,画风一转,突然间又开始写虚构出来的什么傻白甜“霸总的小娇妻”。又开始把六国诸侯写的好像跳梁小丑一般。这就很有问题了。
作者的叙事功底和行文安排也是有问题的。资治通鉴上简简单单两百字写完的东西,本书非要洋洋洒洒几万字添油加醋的才能写明白,奉劝想看历史书的人去看资治通鉴吧。写着写着,突然间又花几千字写某某大臣的宅邸长啥样,穿的衣服是啥样的,附近的景物是啥样的,真的十分不必要。而且说是正史,又添加进去各种男主的“小情人”,很多傻白甜都不看了的恶俗恋爱桥段。还有什么“武林高手”,“帮派”等等莫名其妙的添加进去的一点都不严肃也不符合事实的东西。如果本书当做小说来看呢?又实在是太无趣和太冗长了。而且还动不动就充斥着作者夹带私货的几万字对历史和先秦诸子学派的讨论。文风也非常维和。一段文言文,非常古老有古风气息,十分壮丽的语言,突然间底下又开始说白话,而且是十分现代的白话,类似于网络用语非正式口语的白话,而且是出自大臣之口,而非百姓之口。不是不能写白话。想写白话可以看看水浒传和jpm。水浒传里面的白话,多么生动,直白风趣。然而这本书里面的就非常令人尴尬且维和。奉劝作者学习一下二月河和当年明月吧,要写历史就写一本有趣的历史书,要写小说就省省笔墨,不要说那么多废话。
最后,我想斗胆的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本不伦不类又极其带有偏见的书来,以及这样一本书为什么会如此火爆,收获如此多的赞誉呢?首先,必须承认,作者是有相当的功底的。不管是语言的功底,还是历史学的功底,考据的功底,都是有很不错的水准。然而为什么造成一种割裂感呢?可以说,如果作者全文都用古朴的语音,严肃的阐述秦国的历史,那这会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也是绝对有这个能力的。我分析,有可能是因为作者想将本书写成一本剧本式的书(这也是为什么大秦帝国的电视剧也充满了文言和白话的割裂感吧,因为剧本如此),就有必要既交代历史,又写剧情。而且剧情还得写的比较引人入胜,比较通俗,加入一些狗血桥段,以抓取观众的眼球。
至于这本书为什么受推崇,而我本人又觉得很一般,可能是这本书比较顺应现在的人的阅读习惯,思想流派也比较“流行”。比如,对于鬼谷子,对于法家的推崇,对其他学派的贬低。现在的人大部分都很厌烦孔子和儒家吧?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但是说到鬼谷子,虽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没有真正的了解过诸子百家的思想,但是就觉得好像很厉害,很神秘,很时髦一样。作者的推崇,自然是顺应了这种思想。法家的思想,大家也觉得符合现在的“法制社会”(实际上全然不是),觉得是一种很先进的思想,而儒家是过时的思想。秦国的狠厉,功利,“人狠话不多”的强大主张,也符合现在人的“笑贫不笑娼”“奋斗拼搏”的思想。所以,看这本书的人,即使之前完全不了解先秦的历史,看了这本书,又有有趣的俗套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又好像有大段的历史故事,又好像作者写了很多(带有偏见的)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分析,显得很深刻一样,就觉得“哇,真是一本好书”“真深刻啊!”(和大部分人看完长夜难明是一样的吧?虽然长夜难明完全没有触及腐败问题的本质,里面的剧情也很不合常理,但是看的人抱着看一本完全没有营养的推理小说,都市故事会的心态看,结果里面居然有“深刻”的社会现象的讽刺,就瞬间觉得“哇好厉害啊!”消失的十三级台阶同理)。但是,比如说我,本身就比较了解了先秦诸子的思想,以及他们的流派来源,主张,深层的分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且比较了解先秦的历史,这本书就显得十分普通,甚至有故意引导的嫌疑。在我看来,里面发生的主要情节我都十分清楚的预料到(因为完全就是按照资治通鉴,史记的脉络写的),哪些情节是作者加的,不符合历史的。哪些情节是历史大致如此,但是作者瞎编了某某某在某个场景下说的话,或者作者故意扭曲了某人在某种场景下的表现,这就很令人不适了。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这并不是一本烂书。比起现在十分流行的各种修仙杰克苏重生爽文,这已经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了。但是我的比较当然是和同类型书比较的,也就是把这本书当做历史书比较。不太了解先秦历史的人,看这本书还是会比较有帮助,当然前提是必须辩证的看,不能一股脑的全接受作者的想法,如果感兴趣最好参照着史记来看。如果想了解历史的,最好不要看这本书,而是直接去看史记或者资治通鉴,看不下去的话去看王立群读史记也是很好的。如果是想把这本书当做完全的小说看,那就自己喜欢看就看呗(但是为何要这样折磨自己,看爽文不是更开心么……)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偏见,对于这种“不伦不类”的书我总是很抵触。比如我提过的长夜难明,消失的十三级台阶等。如果是纯粹的娱乐,比如知否,虽然有恶俗桥段,我也不会如此厌恶。反而觉得反正看着是图个乐,就不必纠结许多。反而是打着“深刻”旗号,实际上行文只是故事会水平,又要夹带私货的,我就很厌烦。但是如果要从价值上说,这本书肯定是高于纯娱乐的书的。所以,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且我也不是纯粹的贬低,仅仅是看不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