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下一部中国科幻大作何时才能出现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3:12

阅读人数: 805

本文主题: 科幻小说十大巅峰之作雨果奖

来源:雪球App,作者: 瞬雨,(https://xueqiu.com/9149377256/263421606)

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雨果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洲科幻作家。有人说,刘慈欣凭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文学带到了世界高度。

那么距离《三体》夺得雨果奖已过去这么多年,下一部能与其比肩或超越它影响力的科幻大作会在何时出现?谁又将是下一个刘慈欣呢?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将于10月18日至22日举行,这是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大会期间,2023雨果奖将公布最终结果,这将是雨果奖首次在中国评选和颁奖。

今年有5位中国作家入围,但其中四个是短篇,一个中短篇。长篇小说提名名单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中国科幻作家和作品的名字。

如果说长篇小说是大片,那短篇就是小品,两者的表现深度和张力都是不同的。

所以迄今为止,仍然只有刘慈欣的《三体》唯一一部中国作家作品赢得过大奖,想要再次叩开这扇大门,我们仍然需要等待。

从国内市场全局来看,科幻一直是小众领地。

《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虽然证明了国内科幻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但跟《星球大战》《变形金刚》《公园》《黑客帝国》《复仇者联盟》等比起来,国内市场在整体规模和作家作品方面都还远不及成熟市场的水平。

而且相较历史、文艺、悬疑等门类,科幻作品在出版和影视化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使得优秀的作家作品难以脱颖而出。

时代的网络原住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更是不利于科幻大作的诞生。

从题材和内容上说,科幻小说往往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难以同绝大部分读者产生共鸣。

一部大作尤其对读者的科学素养和理解力都有要求,而大多数读者偏好轻松和娱乐性的读物,加上长篇小说更多以纸质书籍形式出版。这对于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读者来说,很可能选择放弃。

一部科幻大作涉及到复杂的科技设定、哲学思考、社会分析等深度内容,需要读者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

而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是时间短、信息浅显但信息量很大、浏览速度快,读者往往只关注表面情节,缺乏深度思考和理解。

因此,科幻大作的深度内容与碎片化阅读的快速消费方式存在明显的矛盾。

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科幻作家,该如何飞扬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深入人心的长篇大作,去赢得更大的声誉呢?

首先要敢于挑战权威,打破天花板。

必须承认,《三体》获奖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科幻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科幻曾经长期误入歧途。

大批作品文笔粗糙,疏含文学价值;有的过分倾向科普,对读者缺乏吸引力;甚至一度被志怪猎奇、末世情节等与科学和发展背道而驰的元素占据主流。

而且国内文学界长期把科幻视为儿童文学,把科幻作品低幼化,误导读者对科幻作品的认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科幻作品的形象和发展。

这些现象在《三体》获得读者广泛认可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三体》的成功也在作者和读者群体中埋藏了一些“隐患”。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科学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但它叙事尺度和时间跨度极致宏大,“写完”整个宇宙和文明的历史。

这导致包括出版界、许多作者和读者在内,都认为它已经超越阿西莫夫、克拉克,成为了科幻界的天花板,整个市场甚至出现过度依赖这一IP的怪象。

据媒体数据,“2022年,科幻小说销量占据中国通俗读物市场的15 %”,其中竟然“有近70%的销量来自《三体》系列”。

这也是近年科幻作品岁保持数量增长,但构思多局限于微型创意和人性细节的小品,鲜有大作出现的原因。《三体》之后,科幻作家郝景芳也是以中短篇斩获雨果奖。

我相信刘慈欣写《三体》,是为启迪社会命运的思考,绝不是为扮演终结者角色。

虽然它讲述了整个宇宙历史,但是要知道,有一个领域它丝毫没有涉足。那就是对宇宙当中,我们未知的未知领域。

科幻小说描写的,要么是已知世界的未来景象,要么是对未知世界的推测和幻想。但是未知也能被分为分两种:已知的未知,与未知的未知。

前者是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暗物质,比如外星人,比如弦论。在未来,这些东西要么被检验为真,要么被证伪。

而未知的未知,就是你还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这才是未来给我们的最大吸引。如果一项定律被推翻、被重写,又或者发明一种更简单有效的语言,重新对事物进行描述,都可以开启一块全新的未知领地。

所以我们的宇宙和未来,有可能比《三体》描述的悲剧色彩更加广阔和美好。

其次,不仅让未知的诱惑引领作者的构思,而且要触类旁通,善于发现新的边界。

《三体》是刘慈欣用一个数学问题引发的思考。如果换一个数学问题,就可以引出另外的思考。数学问题可以引出,物体问题也可以;甚至化学、美学也都可以。

这是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根本没有天花板。

都说科幻小说很小众。就目前而言,“读者85%为男性”。这也是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绊脚石,但这是果不是因。原因还是在于缺乏女性视角和女性关怀的作家和作品。

如果所有的作品内容都以星际旅行、时空穿越、外星文明为主题,那是不可能获得女性读者青睐的。所以作者需要拓展的方向,不仅仅在于想象力和脑洞,也在于在科学幻想的基础上,表达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

哲学思辨、精神分析、旅行漫记、家庭生活……都可以成为贯穿科幻作品的有益元素。

而且科幻市场应该鼓励心存理想胸怀未来的真心作者。

尤其要回避一部分投机作者,打着科幻的旗号,用滥觞的套路吃遍各个细分类别。从历史转战玄幻,从玄幻转战科幻……题材不同,套路如一。

这种作品是科幻热点与低俗网文的结合体,是好莱坞式和流水线化的格式文学。它们虽然有一时的吸引力,但很快会被AI急速成长的创作能力彻底埋葬。只有怀揣理想的真心作者,才用有超越AI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诞生传世佳作的活水之源。

8年前,《三体》夺得雨果奖。4年前,国内首个真正意义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惊世诞生,开辟中国科幻电影元年。3年前,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科幻十条”,从政策上鼓励科幻事业发展。就在当下,成都举办了世界科幻大会。

相信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科幻的美好未来!

本文为《环球时报》10月17日特约评论

作者:瞬雨长篇科幻小说《第四条边》作者

︽点击上图,《第四条边》作者签名书︽

下一部中国科幻大作何时才能出现

刚刚!这部史诗级佳作,获得科幻文学界国际最高奖!

又获奖了!北京时间8月12日凌晨,2024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会的重头戏——“雨果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备受瞩目的“最佳系列小说”奖项归属安·莱基(Ann Leckie)的“数字星舰”系列!

命名源于“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的雨果奖,是科幻及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被誉为“

美国科幻协会选定的上一年度最佳作品,得到协会成员10次以上的推荐的作品才会列入候选名单。

是一部科幻作品能获得的至高荣誉,也标志着这部作品已经毋庸置疑地进入了经典作品的殿堂。

“创造了新的科幻小说历史”的史诗级巨作——

家,被誉为“创造了新的科幻小说历史”的作家

●出道即巅峰,“数字星舰”系列成为“大奖收割机”

2002年,安·莱基开始撰写“数字星”系列的初稿。《数字星舰1:正义的觉醒》于2013年出版,出版后一举拿下了包括雨果奖和星云奖在内的多项科幻大奖,她也成了备受瞩目的科幻女作家。随后两年,安•莱基完成了系列“三部曲”。

●传承女性科幻作家精神纽带,继续溯流而上

安·莱基踏上科幻写作的领路人奥克塔维娅·巴特勒,是第一位以科幻小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作家。这对师徒在 “号角”科幻写作班相识,源自女性身份的思考,在她们的笔下大放异彩。

在安·莱基的创作中,还能感受到对“科幻小说之母”、《弗兰肯斯坦》作者玛丽·雪莱的精神传承。“生”与“死”的文学母题还在继续着,安·莱基用人工智能取代了古老的哥特故事,使人们对“人”的定义、本源和意义进行重新思考。

风靡全球,科幻迷“无差评”的口碑神作

Ancillary Justice

她是一个困在人类身体里的人工智能,

在一个遥远的冰冷星球上,布瑞克正在寻找自己的命运。

她曾经是正义托伦号——一艘巨大的星际战舰,用人工智能连接了数千名士兵。

现在,一场阴谋夺走了这一切,留给她的只有一具脆弱的肉体,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一场不知终点何在的复仇。

Ancillary Sword

内战爆发,人工智能布瑞克被任命为舰队长。

布瑞克曾是一艘智能星舰,控制着几千具人类躯体。然而现在,作为星舰的她早已覆灭,她拥有的只剩一具脆弱的肉体。

她将前往一座位于宇宙尽头的空间站,确保整个星系的安全与稳定。

不过,空间站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平静……

Ancillary Mercy

布瑞克预想中的平静并没有到来。

一个不该存在的人,一个神秘的信使,布瑞克的宿敌雷切领主……

危险来临时,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布瑞克可以带着她星舰逃跑,但这会让空间站的人民处于可怕的危险之中。留下来胜算不大,但恐惧从来不曾使她退缩。

"数字星舰"系列为什么值得读?

波澜壮阔的宏大设定,步步惊心的阅读体验

在不剧透的前提下,湛庐君给大家介绍下“数字星舰三部曲”的设定:

你是一艘年龄超过2000岁的大型智能太空战舰,效忠于一个宇宙级别的大帝国——雷切帝国。在历任舰长的指挥下,你一边控制着战舰,一边控制着与你相连接的数千名人类士兵。

有一天,因为一场阴谋,你彻底失去了你的战舰和几乎全部的士兵,只能转移到唯一存活上来的人类士兵身上。

这场阴谋背后的主导者是谁?为了复仇、为了捍卫心中的信仰、为了争取你的权利和自由,你踏上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宇宙冒险……

在这部作品里,你能读到波澜壮阔的“帝国争霸”,感受不同星球的“生活文化”,踏上一场以渺小对抗全世界的第一视角冒险之旅……翻开第一页,湛庐君就沉浸其中,阅读过程中好似宇宙星辰纷纷涌现到眼前,灵魂被带离现实世界。

如果你对科幻感兴趣,你一定会彻彻底底被点燃、被征服!

独一无二的叙事方式,体验AI的叙事魅力

由于AI具备无数分身,所以它可以在同一段落中描述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内容。书中的AI角色对性别没有区分,统一使用“她”来描述,让我们在阅读时重新思考性别的概念。

这种以AI第一视角来展开叙事的写作技巧,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来感知超乎想象的“人机共生”世界。

这是一种从电影、动画、游戏中都无法得到的,只能从阅读中获得的无价体验。

艺圆艺术CEO、艺术教育专家袁希认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孩子都可以尝试阅读这部作品:“父母与孩子能够一起读,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小朋友可能更多地被其中的奇妙设定所吸引,而成年人则可能会对其中的哲学思考产生深深的共鸣。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不同的自己。

安·莱基探索了人性的扩展意义,以及个体与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

一部雄心勃勃的太空歌剧,每一个严肃的科幻小说读者都应该读的书。

安·莱基研究了作为人类、作为个体以及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意义。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字星舰三部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未来新的可能性。

两百年间,无数的女性作家笔下依然在延续着“生”与“死”的永恒母题。今天,安·莱基所做的,就是在她的前辈们披荆斩棘走出来的这条道路上,继续勇敢地前行。

当ChatGPT引爆讨论时,人们发现世界已经变了,震撼和恐惧并存。

今天,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离不开智能机器。当有一天技术发达到我们可以把AI内置到身体,甚至是大脑中,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到那时候我们还能被称为人吗?

安·莱基开始创作《数字星舰》系列初稿,是在2002年。她提出的拷问,对20年后的今天,乃至更久的未来世界做出了堪称“先知”的预言。

《数字星舰》系列作品充满了惊奇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我们对人类自身、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深刻思考,穿越星际,探索权力、身份和自由的深层议题。

强烈推荐大家现在就登上《数字星舰》,来一场惊险刺激又深入内心的太空冒险。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雨果奖知多少│雨果又不写科幻小说,为什么叫雨果奖

。对于科幻界来说,一个叫雨果·根思巴克的人比那位世界大文豪更加重要。就是这位雨果·根思巴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真正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并且首次提出“科幻(Science Fiction)”这个文学概念。所以,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上,为了纪念这位来自卢森堡的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雨果奖被首次颁出——1992年之前它的官方名称是科幻成就奖。

如今的雨果奖包括科幻各个类型的书面和影视作品,分为十余个类别,向来被视作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每年的雨果奖颁奖,全球幻迷都翘首以待。

如果不知道什么电影好,就去看戛纳或奥斯卡的历年最佳影片,不是佳作的概率极小。

好,就去看雨果奖星云奖的历年最佳——尤其是最佳长篇小说。科幻史上的经典之作和口碑之选,基本都不会缺席。

每年的最佳长篇小说奖,是雨果奖重中之重的奖项。1953年的首届最佳长篇,颁给了美国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被毁灭的人》。作品讲述了超能侦探鲍维尔为寻找一件诡异的杀人案件的真相、踏上为死者复仇之路的悬念推理故事。通过心灵感应的设定,《被毁灭的人》没有落入好人对坏人、正义对邪恶的陈旧俗套,而是对人类本性中的自大和狂妄进行了深入探索。

至于二十世纪科幻小说三巨头: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美籍俄裔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统统都是最佳长篇小说奖的得主。

早在1956年,克拉克就以短篇小说《星》获雨果奖,但直到1974年,他的《与拉玛相会》才拿下最佳长篇小说奖。《》讲述22世纪一艘貌似已成死船的外星人飞船前来地球,但当人类将其命名为拉玛并派遣自己的飞船与其回合时,拉玛却复活了……《与拉玛相会》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因此虽然克拉克是三巨头中读起来相对最困难的一位,这部小说也能让刚入门的新幻迷沉迷于浩瀚的宇宙及纷繁的可能性之中。

算上特别奖在内,阿西莫夫一共拿过7次雨果奖,获奖作品“基地系列”也堪称阿西莫夫毕生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品。科幻作品有一类称为“太空歌剧”(Space opera,也称“宇宙史诗”),指的是将故事的背景舞台设定于外太空的史诗科幻作品,而基地系列就是太空歌剧这一系列中堪称最巅峰的作品,情节、悬念、设定和人物塑造借鉴《罗马帝国衰亡史》,远超一众同类作品,在雨果奖历年获奖作品中也是顶级中的顶级。而1973年探讨平行宇宙的获奖作品《诸神自身》,则是阿西莫夫本人一生500多部作品中,他自己的最爱。

太空歌剧类中能与之并驾齐驱的,可能只有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1990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同样的意象超群波澜壮阔。

罗伯特·海因莱因也拿过7次雨果奖,他是三巨头里最善于编织故事情节的,其作品也被认为在科学和工程方面有相当的可信度。1956年获奖的《双星》讲述了一位三流演员给太阳系政客当替身,与火星人、金星人谈判关于加入太阳系议会的故事,深刻反映现实;1962年的《异乡异客》讲述被火星人养大的地球婴儿重返地球,决心要在地球上打造一个新的“伊甸园”;1967年《严厉的月亮》讲述月球殖民地反抗地球的故事……与另外两位科幻大神格外超前的未来意识相比,海因莱因最出彩的是用精准的科幻设定解读当下社会。

至于2015年首个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的亚洲作家刘慈欣,据关注科幻作品长达四十余年的美国资深科幻迷Steven M.Anthony表示,其《三体》系列不仅在历年雨果奖作品中出类拔萃,即便放在整个科幻文学史上也是超一流作品。因此关于中国人的科幻原创作品,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除了科幻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些佳作也是大名鼎鼎。比如1966年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就是史上第一部同时拿下雨果奖和大奖的长篇小说。其精彩之处在于不仅描绘了浩瀚绚烂的太空世界,更借着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讲透了人类与命运的终极关系,而据其改编的电影也是票房大卖。今年雨果奖的“最佳图像小说或漫画”类别中,《沙丘:官方电影漫画小说》也是入围者。

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则于1986年获奖,讲述6岁的孩子安德被选中抗击外星虫族入侵的故事,对抗中充满了对善良的思考和内心的温情。而在美国科幻史上,从未有人连续两次将雨果奖和星云奖两大奖项尽收囊中,直到卡德横空出世——1987年,《安德的游戏》续集《死者代言人》蝉联最佳长篇,时代背景是安德击败虫族三千年以后。最终《安德三部曲》系列也成为科幻史上的经典。

至于根据雨果奖获奖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更是数不胜数。1960年海因莱因的获奖长篇《星河伞兵》,在1997年被改编为《星河战队》;1968年菲利普·迪克的中篇《机器人梦到电动羊了吗》,催生了1982年的电影《银翼杀手》;1985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在预言人类未来的生活时,发明了“网络空间”(cyberspace)概念,同时也催生了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没有这些小说,当下的科技文化未必能发展到现在的程度。

由于雨果奖除了科幻作品之外还包括奇幻作品,因此2001年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2年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虽然严格意义上都不是科幻,但都拿下了当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而《权力的游戏》《指环王》也多次拿下雨果奖“最佳戏剧表现奖”,甚至 《卧虎藏龙》也在当年拿到过这个奖——或许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飞檐走壁就非常的“奇幻”。

虽然雨果奖的作品入围标准,是在过去一自然年中出版的英文作品——非英文作品必须经过翻译,但雨果奖获奖作品的文化根源,却未必一定是西方英语国家。

美国女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曾经4次获得雨果奖,其作品影响了包括《云图》作者大卫·米歇尔、《美国众神》作者尼尔·盖曼在内的许多后起之秀,2016年纽约时报称她为“美国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虽然科幻小说起源于雪莱妻子玛丽·雪莱创作于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但能在科幻文学这个传统上男性占主要话语权的领域成为一代宗师,勒古恩实在难得(当然,现在这种情况有很大变化,比如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雨果奖”主要奖项获得者均为女性,2022年的雨果奖,长中短篇和系列小说的获奖作品,也均出自女性之手)。

勒古恩(1929~2018)在家中,时年76岁 (图据 视觉中国)

勒古恩1970年的获奖长篇《黑暗的左手》,构建了一个没有男女之分、由中性人组成的世界——冬星。冬星人平时没有性别之分,只会在每个月的特定日子里,暂时变成男人或女人来繁衍后代。对两性平等、真正自由的深层次思考,令勒古恩饱受赞誉。

而这部小说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中国的道家思想。书中阴阳同体的设定灵感来源于道家,文笔也有阴阳相生、对立又统一的意味,“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寒冷与温暖,女人与男人。合起来就是你,西勒姆,一而二,二而一,如同雪地上的影子。”勒古恩虽然不懂中文,却是老子的死忠粉,前后花了半世纪的时间与人合译《道德经》英文本,道家思想也因此成为她创作的基石。

因此雨果奖不仅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

标签: 未来 空间 复仇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