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多巴胺,胰岛素,看清他们真面目(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书评
今天,MCN社群中一个时尚穿搭微信群里,突然聊起了减肥减重的话题,很多时尚大咖们跑出来分享她们是怎么样健康地减肥的。减肥这个事情,是近现代关于健康的炙热话题,有无数人经历过减下去又反弹,再减再反弹的无力感。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真的可以减下去,而不再反弹呢?这段时间,我给自己充电的书籍中刚好有一本关于健康减重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大脑与认知科学副教授,苏珊·皮尔斯·汤普森博士的新书《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从大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告诉我们为何我们总是不能真正地减肥,不断地反弹复胖周而复始,原因竟然不是我们的意志力不够坚定,而是我们的大脑出现问题了。就个人而言,我从事保养美业八年,从皮肤管理到身材体型管理,了解到很多关于如何保持苗条的方法。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奶昔减重的风潮兴起,很快风靡全球一时无两,无数人跟风喝起奶昔来,可是慢慢地人们发现奶昔方法根本不能减重,一旦不喝奶昔了就会复胖,反弹起来比不减之前更胖。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对于那些一再尝试减重,又一再对减重失望的人,我强烈推荐看看这本书,或许你就不再需要再到处寻找方法了。《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中苏珊博士明确指出了减肥两步骤:第一步探究减不了肥的原因;第二步采取行动调整饮食,从根源上解决复胖的问题。在我看来第一步往往是最枯燥但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失去信心所以基于寻求方法的人通常会问: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不哦那个告诉我原理。但不知道原理的人,往往也是最不能坚持执行的。1、肥胖的人大脑中产生了一些东西阻碍减肥《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的作者苏珊博士指出,成功减了几斤又反弹,不是我们意志力不够,而是我们的大脑是产生了些东西,这些东西阻碍了我们减肥。我会给出科学原理,让你明白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阻碍了减肥,标准美式饮食如何劫持了我们的激素与神经递质,让我们有无法满足的饥饿感、无法抵抗的渴望,以及无力抵抗意志力缺口。脂肪细胞会产生一种激素——瘦素,瘦素到达下丘脑,命令下丘脑控制饥饿感,从而控制饮食。所以,其实肥胖的人体内应有更多瘦素,以达到能让肥胖的人尽量少吃,控制食量。然而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却会阻碍大脑感知瘦素,阻碍瘦素到达下丘脑,还阻碍瘦素到达脑干(Brainstem)。用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来展示,一下子你就会明白,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原来胰岛素不仅能平衡血糖,还能阻止我们控制饮食。2、糖比毒品更容易让人上瘾《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中指出,科学团队专门做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为了甜食竟然愿意忍受被电击,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惊,糖比毒品更容易让人上瘾,而容易程度是毒品的8倍,知道真相后让人背后一凉。2008年,一位体重达半吨的女士进入人们的视野,因为她说她轻轻翻了个身,便压死了自己的亲姨甥,一时之间她被控告谋杀。警察要把她家的墙壁拆掉,才能把她送去法庭受审,这件事轰动了全国同时也让减重这件事再次被重视。这位半吨女人即使已经重达490公斤,但依然每天吃很多,并且不能少吃因为她忍不住。原来每当吃甜食时我们大脑便会分泌多巴胺,这是一个让我们感觉快乐和兴奋的神经递质。半吨女人每天都吃甜酱pizza,因为太胖引发很多疾病,身体各处发炎情绪不好,而吃是唯一让情绪变好的方法,特别是甜食。很不幸地,甜食吃得太多,令我们血液里的胰岛素增多,胰岛素增多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对,就是上一节我们提到得胰岛素阻碍瘦素传达信号,下丘脑并不能接收瘦素的指示;“好嘞!食物补充完毕!去健身房,去种地,去生娃吧!”然而下丘脑接收不到,只会认为身体依然很饿,需要继续吃!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到这一步我们应该把流程图完善起来了。是的没错,吃甜食(糖)会让我们大脑中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释放多巴胺,然而多巴胺需要多巴胺受体来接收,才能发挥作用。一旦多巴胺数量过多,伏隔核就会减少多巴胺受体,下一次类似的“袭击”来临时,大脑的反应才能更为恰当。但也因此,大脑的生理机能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刺激没有如期到来,你就会感觉不太好。换句话说,我们大脑中的某些地方已经“受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3、苏珊博士的方法:四条明线,真正减肥的开始《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中苏珊博士提出了四条明线,只要执行这四条明线,坚持下来就能达到理想体重,并且不反弹。当然这是有数据统计的,有这样一个数据:苏珊四条明线的参与者减去的体重是其他减肥计划的2.5倍,减重的速度比美国最流行的减肥方法快7倍。那么这四条明线是什么呢?因为文章篇幅有限这里介绍一条:戒糖!上面我们了解了吃进更多的糖分,其实是在损害我们的大脑。所以,当你知道吃糖太多会损害大脑时,你就不会在不能吃糖时觉得这么为难。糖会令人上瘾,苏珊博士说,我们惊讶地发现它跟我们平时说的毒品,样子竟然十分相似。不戒糖,其他明线也不会有效,让食物中不含糖,大脑才能恢复最健康的状态,身体才能恢复。更明确地说,糖指的是所有添加糖。书中详细说明了戒的是添加糖,并且也列举了添加糖的种类,天然的糖是可以吃的,比如水果。除了四条明线之外,苏珊博士还为减肥人士举了建议食谱,甚至我们平时可能会遇到“破戒”时,苏珊博士都为我们做好了应对办法,一套既简单又容易执行的方法。4、认识大脑,了解大脑,做自己身体的主人《理想体重,从改造大脑开始》让我明白了:认识我们的大脑,了解大脑运作的秘密,才能拥有一个健康身体。我鼓励大家读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它从一个新的科学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解自己要趁早,减重要趁早,在有限的年华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这社会一向如此,难道不是吗?-END-

90后养生焦虑推动保健品新一波崛起:褪黑素、抗糖丸…-闽南网
“褪黑素”“抗糖丸”“辅酶q10”……90后养生焦虑推动保健品新一波崛起如果你稍微关注一下微信好友里的保健品代购,可以看出它一直在推荐购买助眠的褪黑素和抗老的抗糖丸等保健品,而消费者不是容易“上当”的中老年,反倒是90后成为购买主力军。而身边部分不到30岁、风华正茂的青壮年,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养生焦虑。泡枸杞喝,买各种美容仪,买保健食品,90后的养生焦虑已经推动了保健品产业的新一波崛起。“过了25岁就必须保养”90后养生焦虑到底怎样?在某视频网站工作的lucy刚过26岁生日,生日这天她没有吃蛋糕更没有喝奶茶,而是如往常一样煲了赤豆茯苓莲子汤。“喝这个补气,北京太干燥了,过两天得炖银耳汤滋补一下。”lucy严肃告诫记者,“过了25岁就必须保养,我看你得多喝点燕窝才行。”31岁的小雪在科研部门工作,曾经也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潇洒女汉子,“去年开始戒糖了,我现在有点脱发,很焦虑,试了不少防脱产品。”小雪打开淘宝购物车,向记者展示了准备双十一囤货的产品,基本都是防脱精华、生发液之类。实际上,困扰90后的远不止脱发、抗糖、补血补气。前不久,微博上了热搜的“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让不少年轻人找到了组织,“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不敢看体检报告”几乎成了每个90后的共同心声。不敢体检,体检后不敢看报告,这实际是90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不自信,也说明大家认同:生活不规律,身体亚健康。在县城基层单位工作的张铭告诉记者,加班多,压力大,办公桌和背包里都常备护肝药,降压药。“我才不到30岁,戒烟戒酒,挣的钱除了养活老婆孩子,每个月买不少保健品吃。”张铭说,这种焦虑不仅是他独有,身边很多同事都开始提前进入养生跑道,比60多岁的大妈还积极。有调查指出,90后的养生焦虑一方面来自于90后步入职场,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危机感也比其他群体要更强。从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90后总人数为1.88亿人,占总人口的14.1%。在2017年,1999年的最后一批90后已经成年,并且大多数步入了职场。随着90后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工作、生活的重担,他们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而且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由此产生的“抗衰老”消费需求也就更多。而丁香园发布的《2019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指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各个年龄层的人群中,90后对自己的健康评分竟是最低。这也难怪年轻人开始购买保健品,成为消费主力。保健品细分年轻市场既然年轻人购买力强,那么干脆好好赚年轻人的钱吧。保健品行业精于此道,各保健品公司开始细分年轻市场,研发针对年轻人养生焦虑的产品。保健品公司早在2015年就嗅到了苗头,或者说,开始布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成功带动了国外保健品的销售,尤其是年轻女性消费者,成为主力买手。数据显示,2015年度,保健品中增速最快的酵素类、膳食纤维、葡萄籽提取物等,都是年轻女性消费者贡献的销售额。中国保健协会预测,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市场规模未来10年内将以10%的年均增速增长,有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膳食补充剂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年轻消费者在保健品方面的需求与中老年人存在明显差异,年轻人更讲求科学,也更注重营养品的补给效率。而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与老年人也大不相同,年轻人将保健品视作为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产品,年轻人在设计、理念方面也更加挑剔。“保健品牌在渠道铺设、人群定位以及与消费者的互动上都与传统的保健品营销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该业内人士介绍。从代言人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保健品公司想方设法捆绑住年轻消费群体,从中老年影星迅速改为青年演员或网络红人便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比如美国老牌保健品自然之宝2013~2015年间先后启用了金秀贤和汤唯作为其品牌和产品代言人,金秀贤的广告一上线,年轻女粉丝就停不下地买买买。以往,保健品会选择电视购物平台投放广告,现在更倾向于网络平台,不管是微博微信还是其他社交平台,保健品的广告越来越多,网红们也是不遗余力为保健品代言,打造一波又一波爆款产品。商机背后的营销乱象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里,吴昕对着镜头吞下了五种保健品,据称,她到哪都要带着药盒,一天吃两次保健品。养生恐慌不仅仅是普通人有,明星也有,这种恐慌背后的商机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但商家背后的乱象,也是不容小觑。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火了一把的褪黑素,查一下褪黑素的功效,百度百科里写着:“延缓衰老,改善睡眠。”而对于此保健品的副作用却只字未提。可这两种功效,也存有不少疑问,失眠是一种病症,治病当用药,褪黑素作为保健品,不是药品,如何治疗失眠?最近有媒体报道,褪黑素的副作用不容忽视。据了解,长期大剂量服用褪黑素会造成低体温、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还有降低男性生理欲望的副作用。有医生指出,相比现代新型治疗失眠药物,全球范围的医院对褪黑素的使用是慎用模式。实际上,除美国把褪黑素视为保健食品外,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均对褪黑素的使用持谨慎态度。夸大功效却不提副作用,除了褪黑素营销乱象以外,另外一款网红产品——抗糖丸,也引起关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论海内外,从明星到网红再到普通人,掀起了一阵“抗糖风”。不喝奶茶不吃糖这种行为还算能理解,但外涂抗糖护肤品,内服抗糖丸、口服液就真的让人看不懂了,特别是日本一款网红AG抗糖系列,动辄上千元还经常缺货。类似的保健品层出不穷,前有神奇的胶原蛋白,后有无所不能氨基酸,现在抗糖神药引来各路明星代言,小视频广告扑面而来,不得不感叹,这届年轻人的养生本金真好赚。当然了,这种收割智商税的营销手段被专家辟谣了。专家指出:“保健品不是药品,更不能过量服用保健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和工作劳逸结合,才能真正保持年轻态。”徐潇 原标题:褪黑素、抗糖丸…90后养生焦虑推动保健品新一波崛起责任编辑:郑莉莉
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 (豆瓣)
★来自实验室的良心护肤经:作者在书中介绍的护肤方法和护肤理念都有实验为证,有了这本书,再也不用当“小白鼠”了。 ★百万粉丝热捧的理性护肤法:为什么花了那么多钱护肤,肌肤问题依然在?因为你给的不是肌肤想要的!不跟风,不盲从,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护肤才能把花在护肤上的每一分钱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颜值”,已经有近百万粉丝在用理性护肤法找回健康年轻的肌肤。 ★破解美容谣言,拯救肌肤:作者为我们逐一解读了流传甚广的美容谣言,并深入分析了护肤品里的各种“猫腻”,教大家如何挑不贵又选适合自己的护肤品。 ★更舒适的阅读体验:采用全新装帧形式,裸脊锁线,方便平铺阅读,解放双手,阅读更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