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和吐槽
前半部氛围塑造的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全书第二章有关于文秀娟过去的描述,尤其是文秀娟冒充凶手和另一位凶手进行书信对话,这个点真的是非常惊艳我,但是还有一些槽点,1. 对于中毒,上海医科大学委培生在书中描述,应该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医学生,难道不知道首先排除重金属中毒吗?从头到尾我都没有看到有关于这方面的检查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2.关于文秀娟用寄生虫卵注射一夜杀他姐姐那个东西,可是粪便提取物啊,是非常脏的,注射到血管里大概率会引起感染性休克而不会推迟很长时间才出现脑瘤,本身就是不成立的。3.一共有14封信。文秀娟最后写的那一封信为什么没有被保留下来呢?她最开始写的带有蓝色痕迹,用复写纸复写的原件到底有还是没有呢?如果要是硬说是没有原件的,他单纯在复写纸上写最后一封信,因为他万念聚灰了,所以说不再掩饰自己的笔迹了,但是这样的话,最后一封信的笔记和之前的笔记我看起来也没有任何的不一样,可能是我洞察力不够吧,我觉得如果这个地方交代一些会更好。4.关于马德最后投毒的那个情况,在尸体的胸腔内进行驼,这种毒素的涂抹先不说它是怎么做到的啊?如果这个尸体被开胸了,难道他们不会被发现吗?还是说之前的解剖课一直应用了这一具尸体,可是在文中已经描述了他们已经把尸体的肋骨剪开,准备开胸了,那难道原因是因为柳絮怕学,他们的解剖课一直没上进去吗?我觉得这个投毒的手法非常不合理并且无法实施,还有就是手套的这个问题,医学院提供的手套的质量,做不到和手术室无菌手套那样的严丝合缝吧,而且就算是像手术室那样的,也不能保证在接触重金属的时候不会渗透到皮肤当中。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悬疑有余,推理不足,但是因为有非常惊艳我的点,给个四星好评。

优点和吐槽
前半部氛围塑造的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全书第二章有关于文秀娟过去的描述,尤其是文秀娟冒充凶手和另一位凶手进行书信对话,这个点真的是非常惊艳我,但是还有一些槽点,1. 对于中毒,上海医科大学委培生在书中描述,应该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医学生,难道不知道首先排除重金属中毒吗?从头到尾我都没有看到有关于这方面的检查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2.关于文秀娟用寄生虫卵注射一夜杀他姐姐那个东西,可是粪便提取物啊,是非常脏的,注射到血管里大概率会引起感染性休克而不会推迟很长时间才出现脑瘤,本身就是不成立的。3.一共有14封信。文秀娟最后写的那一封信为什么没有被保留下来呢?她最开始写的带有蓝色痕迹,用复写纸复写的原件到底有还是没有呢?如果要是硬说是没有原件的,他单纯在复写纸上写最后一封信,因为他万念聚灰了,所以说不再掩饰自己的笔迹了,但是这样的话,最后一封信的笔记和之前的笔记我看起来也没有任何的不一样,可能是我洞察力不够吧,我觉得如果这个地方交代一些会更好。4.关于马德最后投毒的那个情况,在尸体的胸腔内进行驼,这种毒素的涂抹先不说它是怎么做到的啊?如果这个尸体被开胸了,难道他们不会被发现吗?还是说之前的解剖课一直应用了这一具尸体,可是在文中已经描述了他们已经把尸体的肋骨剪开,准备开胸了,那难道原因是因为柳絮怕学,他们的解剖课一直没上进去吗?我觉得这个投毒的手法非常不合理并且无法实施,还有就是手套的这个问题,医学院提供的手套的质量,做不到和手术室无菌手套那样的严丝合缝吧,而且就算是像手术室那样的,也不能保证在接触重金属的时候不会渗透到皮肤当中。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悬疑有余,推理不足,但是因为有非常惊艳我的点,给个四星好评。
《十九年间谋杀小叙》测评报告
【2号特约测评员】【装帧 8/10】【文笔 17/20】【诡计 20/30】【阅读体验 36/40】【总分 81/100】
既然是测评报告,就不做深度评析了,下面进行逐项评价。
装帧方面:极具设计感。书衣采用了创意十足的不规则折边,特别突出了作品中最体现年代感的信纸这一沟通形式,封面还留了7个类似装订孔的小洞,几处血迹则很清晰告知读者这是一本描写凶案的推理小说。脱下书衣,可见书脊处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裸背线装,而不规则的外边设计把扉页的层次感体现了出来,扉页底色也不是死板的留白或刷成毫无变化的一种颜色,而是刻意做成了线条型信纸的衬底,与作品内容比较搭。用纸方面,通过不同纸色来区分作品的三个部分,特别是第二部用了灰暗的纸色,与其内容的倒叙形式和文字的旧时代气息相一致,挺不错的做法。但装帧最大的问题也在用纸上,书衣没有覆膜,很容易磨损,整本书看完后,边角、翻折处已经磨白了(书衣底色是黑的),比较难看。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出现了脱页现象,这是会影响阅读情绪的。
文笔方面:由于那多老师从事悬疑小说创作多年,经验很丰富,因此行文上看得出来走笔成熟、举重若轻。作品的时间跨度比较长(1987—2006),分成了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是“大学时代”,以女二号柳絮为视点,讲述发生在室友、也是其进入医大委培班后唯一的挚友文秀娟身上的毒杀事件,通过柳絮的观察、介入、分析、探案、退出的过程,最后写到本书的实际女主文秀娟的死亡;第二部分是“女主时代”,以文秀娟为视点,从她的家庭情况、居住环境、人际关系写起,逐渐由外及内、登堂入室,进入到内心,最终还原出了一个面貌更加真实饱满、心理更加复杂乖戾的人物形象,与柳絮视角的对比反差是这一部分的一大看点,而女主探析发生在自身的谋杀案则是另一大看点;第三部分是“人妻时代”,再次以柳絮为视点,写了成为全职太太的她如何被过去所羁绊,先是委托青梅竹马调查、之后亲自破解女主毒杀案,终于使得沉渣泛起、凶相迭生、拨云见日、真相大白、善恶有报。这样的大跨度,细节、伏笔的设置和人物关系、性格形象的书写,对作家的要求很高。从实际表现看,完成度非常好,在结构设计、节奏控制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能力。
诡计方面:这是本书相对较弱的一项。说到诡计,就是要看本格元素的发挥。从形式上分析,本书主题是很多古典推理作家都写过的毒杀事件。这类推理小说比较多地是以“找出毒杀手法”(howdunit)、“猜凶手”(whodunit)为主要设计方向,也有一些作品会以“分析毒杀动机”(whydunit)为卖点。本格诡计是很讲究设计的,尤其是解谜障碍、伏线、误导点、逆转点都要通盘考量。相比《毒巧克力命案》《圣女的救济》等经典作品,本书的表现并不抢眼。虽然谜题的设置在上述三个方向上都有牵扯,但都没有感觉特别惊艳之处,或者说是谜团的复杂性让位于非本格元素的展示了,反倒是有几处安排让人觉得略显牵强,这也是这一方面我给分不太高的原因。
阅读体验方面:这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主要成就在两个方面。一是临场感十足,作者通过采用漫画、电影等常用的分镜、特写手法,加上人物对白、书信独白、内心直白等语言形式的交叉运用,气氛、环境的很好烘托,以及直接在书中插入类似拍照、复印而来的重要物证、道具(如凶手纸条、女主信件、“作中作”),对描述人物情感、揭示人性心理起到了积极、突出的作用,并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很强的代入感、画面感,如同站在人物身边进行观察或正在观看一部犯罪惊悚大片。二是时代感十足,上海老弄堂、卡带、笔友、课桌、BP机、交通工具等旧时代物象的引入,将作品的长时间跨度较好地体现了出来,而这些物象又不是硬植入式的,和人物塑造、案件破解都有着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厚度和质感。好的书让人手不释卷,这部作品就做到了。
总体来说,那多老师的悬疑新作《十九年间谋杀小叙》质量上乘,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