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创作的两极:“幻想科学”还是“科学幻想”?
关于科幻作品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孰轻孰重的讨论,在我国科幻创作的发展历程中,至今尚未停息。究其原因,其无非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不能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合理地区别对待。
科幻作品至少可以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类来分别探讨:
第一类是当今科幻受众最为熟悉的,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以为这就是最纯正的科幻。暂且把这类作品叫做“幻想科学作品”。
“幻想科学作品”顾名思义是带有想象色彩的科学作品,所以从创意基础上,这类作品势必需要源自科学在现阶段普遍认同的理论,也就是说,它以现代科学的成就为创作的根本着力点——站在巨人的肩上,用幻想去触摸按照现代科学思维应该能够实现但尚未实现的更高级内容。其中主要是超越已知科技水平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立足已知科学结论对未知的猜测。
从《海底两万里》到《我,机器人》,从《小灵通漫游未来》到《三体》……无论探讨的是前沿科技,还是末世未来,“幻想科学作品”能够被认同为典型科幻的作品,都是因为其虽然脱离现实的虚构认知,却能够遵从于已被广泛接受的现代科学阶段性结论,并且依照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让这些虚构认知合理拥有最终成真的可能性。
这个作品类型因此一度被认为是整个科幻创作的全部,特别是工业时代中前期,科技水平尚欠发达,人们通过此类科幻作品,憧憬科技进步的美好未来,体会科学应用的便捷生活,这段时间里,科幻作家对科学发展程度的认知比科学家落后得并不太多,故此,他们在作品中所构建的新世界,不仅离受众的生活很近,容易唤起受众的认同感,更能站在科技发展之巅,作为受众的眼睛,让更多普通人也能准确地体味不久的未来。
科幻作品的第二个分类可以叫作“科学幻想作品”。它与“幻想科学作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简单对比来看,“幻想科学作品”强调技术实现过程,创作出发点通常是基于已有认知,是在“战术层面”上对未来或未知进行前瞻性描绘的创作,是充满“幻想”的“科学作品”;而“科学幻想作品”则往往不会过多纠缠现实科技的细节,其更愿意跳出既有认知,在“战略层面上”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剔除已明确被科学证伪的内容,以尽量不受束缚的想象,重新构建高于现代科学成就的自洽体系,为人类认知前进方向提出崭新建议,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幻想作品”。
虽然我们无法简单地比评科幻作品这两种类型孰优孰劣,但单纯就创作意义而言,“科学幻想作品”显然更具备推动知识进化的力量。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巅峰科技与大众科学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在许多现代科学的具体领域,非专业人士开始渐渐连科技的前沿成果发展到了哪里,都有些不太清楚。大量并非亲身参与科研活动的科幻创作者,也正因此悄悄从巨人肩上滑落,失去用想象力引领科学思维的优势,这也使得基于既有认知的科幻创作面临空前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倘若科幻作品只知道关注既有的科学技术内容,仅让想象力机械地去做既有科学结论的宣扬者,那无异于让有限的认知将本应无限的想象关进了笼子。
其实,无论科学怎样发展,都是无法凌驾于想象力之上的,一旦科幻作品习惯于令幻想屈从于认知的创作惯性,完全执着于技术细节,就难以避免地止步于“战术层面”。打不开视野,放不开思维。这也正是我们总谈论成年人的想象力不如无知孩童的根本原因。
科幻创作应该是可以处在“战略高度”,为人类认知指点江山的先知。所以,努力让科幻创作跳出有限的现代科学细节,站到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去探索科学进步的本质,更多去从人类认知的发展方向上展开想象,这才是科幻存在的真正意义。

教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之想象的分类
2024-02-07 05:45:00
教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之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2)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1)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产生的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
(1)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理想能鼓励人向上和进取,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
【真题】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解析: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者加上一定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造出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的相关景象,是根据诗的描述形成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再造想象,故选C。 A项:无意记忆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记忆。不符题意,故不选。 B项:有意记忆是有明确的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记忆,在记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不符题意,故不选。 D项:创造想象是指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不符题意,故不选。
保教知识与能力
根据想象是否有目的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无意想象,又叫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
例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浮云时,有时觉得云像小羊,有时又觉得它像一匹奔腾的马。另外,当人们长久地进行机械、枯燥无味的活动时,如在乏味的课堂上或长久躺在草地上休息时,通常会浮想联翩,一些形象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眼前。这些都属于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梦是无意识进行的,梦的内容有时十分荒诞,但它的构成成分仍然是已有表象的分解与组合,它们经过改造和加工,从而形成常常很离奇的梦境。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有些麻醉剂的使用或注射毒品,也能引起幻觉。
有意想象又叫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例如,科学家提出的各种想象模型,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果。
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这些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方向性,都是意识活动的形式。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都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是有意想象的三种形式。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详细说明您的问题,以便获得更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上海招聘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资讯
揭秘“想象”
在心理学中,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偶尔出现主观题的考察。常考例子型的单选题除此之外,也可能考察概念反选的单选题,部分地区可能会考察概念型的简答题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