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人间的狄仁杰
开始知道狄仁杰始于小时候听得《狄公案》评书,公案书,与其他的公案类小说区别不大,因此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后来上大学时候读了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紧张的情节、曲折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刻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形象。再之后,钱雁秋导演的《神探狄仁杰》热播,引起了一股狄仁杰热,尤其是其中的最大CP狄仁杰与李元芳,还有那句最著名的:“元芳,你怎么看?”一时火遍大江南北,狄仁杰探案高手的形象形成了一个定格,至于说他本人在政治上的成就,作为一代名相的功绩,反而不被人所知。
唐隐老师的《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系列作品,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描写不为人知的狄仁杰,来描写一个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狄仁杰,同时也描写了一个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付出所有的狄仁杰。从这部书中,不但能够看到作为良臣、作为政治家、作为探案高手的狄仁杰,也能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普普通通的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与怜惜,把狄仁杰这个高高在上,近乎神话了的人物,重新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好象是身边大爷角色的人,将暮年狄仁杰的无奈、揪心、爱护、传承表现的淋漓尽致,与其他的狄仁杰作品相比另有一番特色,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最后的狄仁杰1》以狄仁杰的致仕为开头,这让人非常的突然。众所周知,则天皇帝对于狄仁杰的倚重是非常深的,称狄仁杰为国之柱石。但是则天皇帝毕竟已经老了,在耳边的二张弟兄的不停挑拨离间下,也由于狄仁杰对于则天的忠言逆耳,顺水推舟答应了狄仁杰的隐居申请。其实这也是非常出乎狄仁杰的预料的,这从他听到批准致仕时的反应就可以感觉到了。暮年的狄仁杰一定也感受到了“走兽尽,良弓藏?”的一种悲哀吧,同时还有被圣上所边缘化的一种失落。他请求带上李元芳一起回老家并州,可是则天皇帝只允许李元芳随同三个月。看似非常不合情理的要求,为以后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
在返乡的途中,他们误闯蓝玉观,发现了非常多蹊跷的地方;在恨英山庄,狄仁杰的老友意外死亡,但是遗孀的态度却非常奇怪。这些事情,把读者带入一种非常紧张、想要寻求真相的氛围中去。
待回到并州老宅,气氛并没有变缓,狄景辉对于狄仁杰的恨意,对于李元芳那莫名的敌意,接风宴不欢而散,让这个家庭的氛围变得十分紧张,让读者也非常的揪心。尤其是看到随着事件的发展,狄仁杰与李元芳原本情同父子的关系,慢慢疏远,慢慢隔阂,让读者心中感觉有什么东西塞住了一样,对于李元芳的心情感同身受。
在并州,随着范其信的死亡之谜、蓝玉观遭人血洗、陈?反常的举动,无不让案情扑簌迷离,让读者非常想知道后续的发展是什么样的。
随着案情的真相大白,随着狄景辉在狄仁杰面前忏悔的话语,随着李元芳与狄仁杰关系的和缓,读者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对于狄仁杰、狄景辉、李元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真是有种剪不断理还乱,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感觉,但是通过这些事情,让人物的形象非常丰满、立体,也让读者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书中的最后,狄景辉与李元芳远走他乡,狄仁杰非常想要韩斌留下来,但是韩斌却要跟着哥哥一起去经历那前途未卜的大漠生活。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狄仁杰泪眼婆娑。毕竟他的岁数太大了,真不知道能不能再次见到孩子们。这里的描写把一个老人对于孩子的不舍、思念、担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去戍边的路途中,会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期待《最后的狄仁杰2》的精彩故事。

只缘身在此山中
终于看完《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5》,最后一部结束,心里竟有些不舍,难怪说看哭了六位编辑,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我也很能理解了。当狄仁杰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他神奇的探案,而是更多着墨于他与身边之人的故事,这位传奇人物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他的故事也将更加深入人心。
贯穿始末的“生死簿”案件,作为一条主线,在最后一部中给出了圆满的答案,也将之前所有的不解与谜团一扫而空,而在前几部中提到与狄仁杰二十五年前有些感情纠葛的郁蓉,自己他这么多年了一直苦苦寻觅并且心怀愧疚的郁蓉之子——谢岚之谜,也终于揭晓。
袁从英死里逃生,历尽磨难,终于逃脱那无望的沙海。带着一身累累伤痕,求生的意念和钢铁般的意志,终是让他回到了爱人裴素云的身边,女巫的一句“他还活着”已胜过千言万语。袁从英自来是个闲不住的人,身体尚未大好,便又支撑着上路了,为了安宁的生活,为了挚爱的伴侣,为了大周的安稳,也为了,那个日夜挂念的老人。
狄仁杰和袁从英的缘分,大概是命中注定的。十年前一句“你是谁”让两个人的命运从此纠缠在一起,其实谁又能想到,他们两个人,早已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缘分。寻寻觅觅二十五年的那个孩子,满怀愧疚、想要用心去弥补的那个孩子,原来一直陪伴在身边,彼此互相关心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谢岚,谢岚,谢岚,一切因你而起,一切又因你而散,总算吉人自有天相,儿时的苦难与满身的伤痛终归会成为过眼云烟,在那一望无际的大漠边关,愿你得以施展宏图之志,更愿你能和你的女巫,长久相伴。
沈槐其实是很让人痛心的一个人物,他的悲惨结局虽说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但他也有着许多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不过这一切一说起来,用逃不过人性深处的贪婪和欲望,本来一个大好青年,原可以有很多条路去实现理想,却偏偏总是被利益和权力蒙蔽了双眼,自此一步错,步步错,终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权利和地位求而不得,一直在身边的挚爱也永远失去。他也是可怜的吧,从儿时开始就不能够痛快真正的去做自己,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影子之下。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关键那一步还是要看自己做何选择。而他与狄仁杰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在微妙的变化着,从最初取代袁从英的地位,因得不到狄仁杰完全的信任而倍感失落,到陇右道上的敞开心扉,心灵的贴近,遗憾的是,最后他还是没能战胜自己的那个心魔。
看到最后一部中狄仁杰逐渐力不从心的样子,仿佛真真切切地看到那张苍老的脸,那双饱经沧桑却依然睿智明亮的眼镜。即便是智慧而强大的国老狄仁杰,也终会迎来生命的彼岸,没有谁是不可战胜的,神探也好,国老也罢,不过是一位风烛残年,渴望孩子平安,盼望国家太平的老人啊。一代传奇人物终是归于尘土之中,女皇武则天声泪俱下的一句“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让多少人为之心颤和叹息。
最后一年就此结束,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舍与意犹未尽。更多的故事和感叹,留与后人评说吧。
不一样的狄仁杰
狄仁杰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政治家之一,而且因为钱雁秋导演的《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以及徐克执导的《狄仁杰》电影,使得狄仁杰的神探形象家喻户晓。虽然梁冠华和刘德华二人外形差异巨大,但他们塑造的狄仁杰都各有特点,形象丰满,都算得上是非常成功了。同时“元芳,你怎么看”也曾因为《神探狄仁杰》而火遍大江南北。所以,可以说每一个人在听到狄仁杰这个名字后,不论对其了解得多还是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自己专属的狄仁杰形象。
《大唐悬疑录之最后的狄仁杰》是作家唐隐的作品,她本人因为《大唐悬疑录》系列获得了诸多奖项,该系列小说也翻译成几国语言出版,算得上是非常成功的。作者对唐史研究的比较深入,而且也是从写狄仁杰开始才慢慢走上写作道路,所以说这部《最后的狄仁杰》称得上是一系列佳作之中不可不读的一部分。
“讲述帝国宰相、千古神探狄仁杰最后一年的最后一案”,《最后的狄仁杰》作者分了五部来写。本书,也就是第一部中介绍了狄仁杰在武后的安排下致仕回乡所破的两起案件,蓝玉案和恨英山庄案。书中牵涉的主要人物十人有余。其中种种情感的杂糅,使得故事在惊心动魄中多了几分荡气回肠。而当时特定时局下,狄仁杰的白发与泪水,更让人对这位老者内心复杂感情生出几分悲悯。
故事结构紧凑,剧情引人入胜。从狄仁杰和袁从英回乡路上误入蓝玉观开始,到发现道士不明死亡,到恨英山庄庄主被杀案件未破,到狄景晖与狄仁杰关系不融洽,与袁从英的不醉不归,以及他处处被人陷害,再到袁从英与小孩韩斌一系列的生死冒险,到最后的真相大白,种种意料之外的事件如潮水一般一次次地涌向狄仁杰,而作为看客的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所受到的一次次冲击,虽然有办法,但是好几次狄仁杰也是在赌博。
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狄仁杰已至暮年,但是他心中对于武周对于李唐自是永远不能放下。狄景晖生性桀骜,与狄仁杰的误会也是故事的一根导火索。袁从英满腔热血,敢爱敢恨,勇敢做自己更是值得称赞。而故事当中奸佞小人的形象也被刻画的足够恶心。好的故事离不开感情,狄仁杰的忠,袁从英沈槐的义,狄景晖陈秋月陆嫣然的痴情,张昌宗的狡黠谄媚,交织成了这个爱恨情仇交加的故事。
最后的狄仁杰,关键词是最后。仅从第一部,我们还不能完整地推断出在最后一年当中经历的种种,但是单从这两起案件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狄仁杰还会面临的更大的挑战,在暮年却仍不能为自己为家人思考些许,依然将全部的精力贡献于国家江山社稷。敢问这样的老者,何人不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