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里的儿女情长
在《最后的狄仁杰》第四部里,我终于等到了我期待已久的,狄仁杰与郁蓉。很奇怪的,在读唐隐笔下的狄仁杰的故事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不是狄仁杰又遇到了什么惊天大案,而只是他隐匿心中几十年的那段感情纠葛。在狄仁杰成为一个神探之前,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男人,但是在我们印象里的狄仁杰的故事中,却很少有提及他的情事。因此,当在唐隐的笔下读到这样一个女性的时候,我的好奇心被大大的带了起来。虽然故事中,对于郁蓉的描写不是很多,但是我依然对这一个昙花一现的女子有了莫名的好感。在第一部中,郁蓉识破了玉器商人的骗局,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极为聪慧的女子;当谢汝成被冤杀的时候,郁蓉的义无反顾的跳入冰冷的江水之中,追随自己的丈夫而去,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极为贞烈的女子;当酒桌之上,郁蓉倔强的将酒杯泼向许敬宗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极为刚烈的女子;当郁蓉向狄仁杰送出写有自己诗作的折扇的时候,当她颤抖着问狄仁杰是否喜欢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我们更知道,郁蓉心底是喜欢着狄仁杰的,或者从郁蓉第一次见到狄仁杰款款而谈的时候,便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伟岸的男子,;我们也知道狄仁杰对郁蓉更是有着一份不一样的情愫,不然也不会在心里惦念了几十年依旧念念不忘。我始终不能释怀的是,狄仁杰究竟为何会去狠下心来拒绝这样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难道说所谓的家国大业,就真的不能够儿女情长了吗?除去了狄仁杰与郁蓉,《最后的狄仁杰》的第四部,也是让我读的最揪心的一部。袁从英,这个经历过无数次生与死的男人,在救出了安儿之后,终于随着伊柏泰一起沉没于茫茫大漠之中,再无踪迹。虽然,我们知道,袁从英不可能就此死去,但是心里依然会忍不住的为他担心,他究竟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够逃离生天;即便逃出去了,面对着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究竟又要如何自处?他的大人,放弃了他;他的朝廷,将他视为叛国者;为了他的大人,他的朝廷,袁从英付出了包括自己生命在内的所有,但是却落得如今的下场,其境遇难免让人唏嘘。不知道,在狄仁杰故事结束的时候,唐隐会不会给这个男人一些安慰?唐隐的笔下的狄仁杰与影视剧中的相比,少了一些传奇色彩,多了一些烟火气息。不论这个男人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过去,如今他也只是一个年逾七十的老人,在无情的岁月面前,他终究是会弯下自己挺拔的身子,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牵绊。比如那段萦绕心头几十年的爱人郁蓉,比如那个被发配边疆的儿子狄景晖,比如那个曾经与自己生死相随十年之久的袁从英。或者,这样的狄仁杰才是最真实的吧!

最后的狄仁杰,大唐最睿智的人破的最后的案子
这部书是著名的大唐悬疑系列作者唐隐新开的狄仁杰系列,和唐隐之前的大唐悬疑录裴玄静系列有着很大的不同。该书共有五册,感谢须叔和雨枫书馆让我拿到了惦记很久的大唐悬疑录,先说说第一册的内容。
原谅我一看到狄国老和袁从英就带入电视剧的狄胖和元芳。毕竟电视剧深入人心,里两人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共破奇案,而这部书里两人也是多年互相扶植,生死与共。只是这里人物性格更加分明,他们有缺点,也会互相猜疑,因此可以说是更加真实人性化的改写。
唐隐写的人物一般都有历史原型,这里写的狄仁杰三子在历史中确实是在并州老家当官坑爹的主儿,最后也确实因为狄仁杰大义灭亲而被免职查办。但是这依然是一个全新编排的故事。
开始时,狄仁杰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面首莲花六郎被告老还乡,狄仁杰虽然曾经主动请命回老家,但是突然接到命令心里还是有些许惆怅,于是狄国老带着忠实的小伙伴元芳,啊不,袁从英回老家,打算带他看下老家古怪的名医,恨英山庄的主人范其信,治疗他多年的伤痛。光听这个名字不禁让人遐想连篇,该医生到底和狄仁杰有什么仇,然而事后证明,他们并没有什么关联。两人虽然得知名医突然暴死的消息却不得见,反而是因为偶遇一个小男孩而误入恨英山庄下的秘密道馆——蓝玉观,之后主要的案件都是和这个蓝玉观相关,血腥杀戮,阴谋诡计,猜忌,离别,最后再次互相合作一举击破敌人阴谋。
书中人物不再那么全知全能,而是经历过事情之后也会犹豫,猜忌,从这点上看虽然和所有影视作品里的狄仁杰,元芳不同,但是他们更真实,有血有肉,而经历了这些猜忌导致袁从英不得不离开之后,生死关头袁从英也依然回来舍命救国老,国老也依然在内心记挂着他,从这些感情描写来看,果然作者是心思细腻的女性。
和之前的系列相比,这部书更加易懂,对白更加直接,烧脑程度相差不少,虽然节奏略慢,出场人物较少,但是重在人物刻画,把面对不同境遇的人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从大唐狄公案到后来的很多衍生小说,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大电影。狄仁杰被神话,被赋予了很多奇人,侠客等色彩,以至于一人千面,有高罗佩的珠玉在前,这个系列并不好写,并不容易出彩。而大唐系列胜在对那个时代的深度考察,从人物官职,称呼,地点和社会风貌都高度还原,比起众多的小说更加严谨,细腻。 从这些可以看出唐隐对作品的专注和用心。
最后还没有走到最后
一直很喜欢紫焰出品的书,当初第一次听说文化悬疑这个词,一时好奇看起来,后来惊喜地发现是我喜欢的风格。从《三国谍影》系列,到《水浒猎人》系列,再到《西游八十一案》系列,我想说每一部都带给我不少惊喜。
之所以会喜欢文化悬疑类小说,一部分是源于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喜爱,读史能够使人明知。虽不曾亲见那些王朝更迭中的腥风血雨,也虽不曾亲身经历过去的沧桑与繁华,但通过文字,通过字里行间的述说,历史仿佛又能重现在眼前,在心间。无论世间变换了几遭轮回,历史的风霜都不曾被抹去,我能仍能从文字里窥见历史的容貌。
大唐几经风雨,造就了多少将才与英豪,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是个昌盛而无与伦比的年代,是多少人渴望而不可即的年代。
读罢全书,我感受到了男儿的热血豪情,感受到了赤胆忠心,感受到了家国报复,那本事一个不太平的年代,多少暗潮涌动,逼迫着身处其中的人不得不向前。
故事始于武则天同意狄仁杰致仕回乡,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暗潮汹涌,武皇受奸佞影响,同狄仁杰产生嫌隙狄仁杰的回乡之路令人堪忧。还未踏上返乡的路,就已经感受了前路的波折。
案件从恨英山庄庄主范其信的突然死亡拉开序幕,狄仁杰与其已经多年未见,原本此事与他没有多大关系,可此事却牵涉极广,蓝玉观惨案指向了他的三子狄景晖,躲在暗处的势力一开始便想要把狄仁杰牵涉其中。
途中死去的乞丐,蓝玉观的血案,狄景晖撇不清的关系,这是一个针对狄仁杰的巨大阴谋。而幕后策划者陈松涛是狄仁杰的亲家,他儿媳的父亲。
在并州,五年前,魏王谋划造反,推翻武则天的武周,而当年的参与者陈松涛始终不曾放弃他的勃勃野心,一心想要完成他的大业。魏王虽不在了,并州却依然遍布他的势力,而武则天视此为心腹大患,五年前便暗中派人前来解决此事,然而五年过去了,忧患依然是忧患。
这是武则天对狄仁杰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衷心的考验。狄仁杰不辱使命,在纷繁复杂又牵涉颇深的谜案中抽丝剥茧,不仅查明凶杀案的真相,同时也端了陈松涛的一方势力。
国老不辱使命,再一次凭借智慧解决了这一方大案。
唐隐的人物刻画以及情感刻画让人眼前一亮,绝没有单调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其复杂与矛盾性。
我几乎可以肯定,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喜欢忠诚、勇敢、聪明、冷傲却又热血的袁从英。他是狄仁杰的护卫长,武艺高强,在他身边十年,护卫他平安;也是他的儿子,与他朝夕相处,二者情深意厚。
从英的讨喜之处在于他的忠诚与勇敢。对于狄仁杰,他绝对深情,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他二人虽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他外表冷硬,可对于狄仁杰的那份父子之情却是他内心一处柔软的存在,也正是如此,袁从英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他为狄仁杰无数次出生入死,心甘情愿,他的坚守也许有些沉默,可他的情义不需言语。
可横亘在他与狄仁杰之间的狄景晖却让人觉得别扭,从英是骄傲的,也正是他对狄仁杰最后的这份骄傲让离开了他,选择了在远处守候。他对狄仁杰的那份父子情他始终是割舍不下的,在他离开的时候,让人看了格外心疼。
他也有可爱的一面,面对小朋友韩斌,一开始他显然是不太会处理,反而有一种反差萌。他对韩斌的体贴却让人感觉到了他的细心和体贴,英雄尚且心细,让人怎能不喜欢?
狄仁杰已是一个老人,虽然他依然那么聪明,依然能够在朝堂游刃有余,可他也是一个父亲,在面对儿子的时候,他还是有其作为父亲的无奈。
狄仁杰与儿子的关系并不好,他多年远离家乡,缺少对儿子的教导与陪伴,因此狄景晖有些桀骜,时常违逆于他。即便他处理事情得当,可面对儿子,他却也诸般无奈,尤其是狄景晖对袁从英充满敌意,更让他身处其中,焦灼万分。
而这次的案件狄景晖被牵涉其中,父子之情遭受考验,狄仁杰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与无所适从。当自己所爱之人被牵扯进来,任何人都会被此束缚住手脚,狄仁杰也并不例外。
不同于其他作品了处理案件时的游刃有余,狄仁杰也会困惑和伤心,这让人觉得他更加真实了,他的烦恼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会有的烦恼,所以说,唐隐的狄仁杰是贴近生活的。
最初看来他并不是一个令人喜欢的人物,桀骜、叛逆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无法想象,狄仁杰也会有这样性格的儿子。狄仁杰要他考取功名,他考上了却不去当官,不去为国效力,反倒跑去经商。但他还是很有能力的,事业风生水起,很快就富甲一方。
在士农工商“商”排最末的年代,他确实显得格格不入了些。
他是狄仁杰身边那个最不可控的因素,也是这起案件中最纠结的存在。
其实他原本也是想要为国为民效力,可惜听信了奸人之言,被骗走上不归路,被牵涉进了蓝玉观的案件之中,而他的一再隐瞒也使得案件扑朔迷离。其实若不是狄景晖的存在,也许案件就不会这么曲折精彩了。
他其实是个性情中人,看袁从英不爽也就直接说了,也不遮掩。其实他身上也有着狄仁杰的那份正义感,只是因为走上歧途而令人唏嘘不已。
虽然最后一无所有,钱财散尽,但他倒也是洒脱,不为那些失去的惋惜什么,他身上有着一份从难得的容。
从英和狄景晖戍边去了,狄仁杰回归了庙堂,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狄仁杰的老年生活依旧非常精彩,期待之后的故事。
上篇:走入人间的狄仁杰
下篇:曲终人散(大唐悬疑录